经方治疗“逆经衄血”案与诊治思考

文摘   2024-07-17 19:49   北京  
作者:汉传中医弟子 罗琪琪 医师
患者 女 26岁(网诊)
初诊:2023.06.05
主诉:5月期间右鼻流血数次,咯大量血块,且月经未至。
刻诊:近几日流血次数频繁,无头晕乏力,怕热,无汗,口不渴,冷热饮均可,眠差,梦多,易怒,饮食可,喜辣,大便2-3日/次,顺畅不干,小便起夜1-2次,平素经期腰酸腹痛,经色鲜红,有血块,白带异味。
舌象:舌暗红,舌尖瘀点,边缘齿痕,苔底白中间黄。

1.辨证施治


该患逢经期,非但月经未至,又见鼻血咯血,此称“逆经”或“倒经”,随证以“血衄”治之,初诊拟定辨证与处方如下。

六纲:属少阳
五证:阳痞证
四本血衄,水饮,气滞
处方:柏叶汤+小阴旦汤
柏叶30g 干姜30g 艾叶30g 前胡80g
黄芩30g 生姜20g 甘草2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

2.复诊反馈


复诊:2023.06.13

反馈:服药后仅第1日和第5日晚上流鼻血且量少。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柏叶汤+大阳旦汤
柏叶45g 炮姜45g 艾叶45g 肉桂45g
生姜45g 黄芪45g 当归15g 甘草15g
党参15g 赤芍3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日3次

23.06.17反馈:诉今晨月经至,嘱续服。

2024年回访:至今每月月经正常,未再流鼻血及咯血。

3.处方思路


在此案之前,我并未接诊过逆经的患者,遂咨询了师父朱培府先生,师父告知可用柏叶汤为主方,再做加减。

1.主方柏叶汤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一首治疗“吐血”的精简小方,仅“柏叶、干姜、艾叶”三味药,均有止血功效,是对症施治的专方。

2.加减初诊时因是网诊,没有脉诊支持,仅从可掌握的病情分析,“怕热,眠差、梦多、易怒,大便2-3日/次,原来月经鲜红,白带异味,见有黄苔”,温热证更明显,有“热入血室”之嫌,遂合用小柴胡汤的精简方——小阴旦汤,以前胡推陈出新、黄芩逐水下血闭、生姜温中止逆。

3.调方:至二诊反馈时,见其衄血改善、舌苔转薄转白,遂考虑其热已得清,应当本着师公刘志杰先生言“法当护其阳,决其邪,病乃治”的属厥阴病辨治法则,固护阳气、扶正为本,故将小阴旦汤改为大阳旦汤,嘱患者续服巩固。

依疗效来看,也较为满意,处方应算得当。

4.诊后思考


师公及诸位师长常常教导我们,临证首要注重“寒热表里虚实”,再参合“十六纲辨治要诀”,以顾全病机。

该案首诊时的六纲寒热对我而言不好拿捏,在师父的指导下拟定了属少阳的方向。复诊时症状减轻、舌象体征改变,则提示了寒热病机也在随之变化,病情在传变转归,便需要调整标本主次的方向,由属少阳转向属厥阴去考虑。

患者的候是在随时变化的,那么治疗方向也要随时改变。

这些病情变化转归与辨治思路的理解,真的是只有在临床实践后才会慢慢体会、加深印象。

仅以这个小小的案例,分享给各位同道一点我的思考和体悟。

文中提及方证及加减的药症,可以在汉传经方小程序查看详情。

点击进入上方小程序,可查询更多学习内容

医师简介


罗琪琪,中医执业医师,汉传中医二代弟子(师从朱培府先生)。

运用经方及针灸治疗: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妇科炎症,产后调理等),感冒,发烧,咳嗽,失眠,眩晕,头痛,腹痛,便秘,泄泻,风疹,湿疹,带状疱疹,颈肩腰腿痛等。

声明


本公众号文章所列处方仅供学习交流

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
由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院长刘志杰先生挖掘整理的汉传中医学术(经方药剂内治、医经针灸外治),具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其理论框架系统而严谨,临床疗效确切而显著,人才培养迅速并可复制,是实现中医学科学复兴与现代化的基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