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高考试卷是怎么命制的吗?

文摘   2025-01-06 20:30   辽宁  

高考试卷历来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存在:试卷是怎么命制的?谁命制的?什么时候命制的?又是怎么保密的?可能许多家长考生都非常的好奇。本文将一步一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消除你心中的疑虑。

命题时间

一般每年5月初青年节前后 ,高考命题工作正式展开。命题工作大概持续半个月左右,剩余半个月用来微调和印刷。

命题之前

确定命题人

高考卷命题专家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大学教授、在职老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三者的比例递减,即大学教授为核心,命题组组长为大学教授,压轴题大都是大学教授命制。考试命题中心的人才库内有适合命题的各专业人员详细资料,为了稳定高考试卷的连续性,大学教授等核心命题人员几年才一大换,而参加命题的中学教师多数由前几年的命题人员推荐,每年参加命题的中学教师一般都不同。

为什么呢?

因为,高考选拔的对象,是要进入大学学习,说白了高考是为高等教育院校选拔人才。高校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需贯彻到高考中,高考试卷的命题精神将指导、引导高中教学体系。显然,高中在职教师与市、区、县教研员对高校人才需求把握不到位,中学老师参与命题的主要任务是看题、做题和审题。

高考命题人是如何选拔的呢?

简单描述为一优三非。

一优,即在行业内非常优秀,高校老师一般是正教授和博导,在职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一般是有长期教学经验或研究经验的特、高级教师。

三非:

1非:指的是教师不能是高三教师。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侧重和偏好,这种偏好会贯彻在他的教学中与命题中。

2非:指的是不能是该年高三考生的家长。

3非:指的是并未参与过高考补习、辅导、讲座、编写复习资料备考资料等的人(这一点其实很难保证)。

通知命题人

确定了候选人,考试院会在4月中下旬征询本人和其所在单位的意见,问询能否参加当年的高考命题。再得到确认后,考试院会在4月底,5月初将命题人集中,签订非常详细的保密协议。

命题人每年都需要签保密协议。虽然这个身份是对个人能力的极大肯定和荣誉,但不能对外透露。成为命题人后,每个人首先要上一节安全课,要求在高考结束后,不能撰写点评高考题目的文章,不能对外宣传自己曾是命题人的身份,不能接受媒体采访。

在高考命题组里,除了临时从各地抽调来的上述老师,还有考试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中最重要的,就是各个学科的学科秘书。每年除了命题,这些学科秘书的主要任务是调研高考试题的各种反馈,协助拟写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命题期间,他们是命题老师的指导员、参谋员,起到的是科学把关人的作用。尽管不负责具体出题,但学科秘书一直被业界称为高考试题的灵魂人物

严苛的安检

基本上对每个命题人都要集中安检,安检非常严格,任何电子设备都不能携带。有一个老师是这样描述的衣服所有的夹带,U盘都被扣,所带的行李箱和衣物都要一点点细细检查,全身上下以及所带的物品没有一点是带字的,随身也不能有纸和笔。除了这些东西,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更是违禁品,所有老师的通讯设备都被临时收缴

经过严格的安检后,命题人就会被拉到已经安排好的命题地点(上海大多崇明岛的某个封闭的度假区内),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世外桃源生活。

命题之中

首先中断对外的一切联系,给家人报平安也是有专人负责。但是生活上还是挺不错的,吃香的喝辣的,有电视,有娱乐,和度假无异。人身基本上没有自由可言,24小时有人站岗,电话有监听,电子设备被干扰,不能私自离开驻点。

其次出题工作强度大。基本上从早上8点,一直要忙到午夜。由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完成试卷。

命题原则

一切以教材和课标为准

高考命题要求每一道题,无论分值大小,一定要在《课程标准》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其题意、描述、问题、解答都必须在教材上能够找到依据。《课程标准》的每大块内容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各有侧重。

出题人就某道题的考点罗列及援引,经常比考题本身要长,并且绝对不会出现超纲内容。这就要求命题人员有极高的理论素养,不是简简单单把考纲看一遍就可以的。

这也启示广大考生:当复习接近尾声的时候,考生更应该回归教材、仔细阅读《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

不能立异,但必须标新

高考命题组对教辅资料和各种模拟题的掌握,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如果命题点的资料库上没有,会有专门人员去市面上挖地三尺找。命题的地方会有各种教辅资料以及官方教材。这些资料的主要作用并不是方便命题人员开阔思路,而是防止所出题目出现重复,尤其是解答题题。某种思路一定不能被前人所用;如果命题过程中,有人提出某题和已有资料上的某题差不多,那就一定要把该题找出来,如果属实,则此题就不会选用。反押题贯穿命题始终,5月份后到处热销的联考卷、预测卷、押题卷,都会源源不断地送来,进行比对、去重。这就要求命题人不仅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极丰富的实践经验。

测试试卷

要准确预测试题难度,小白鼠功不可没。

对于命题者而言,某个考生得了多少分并不重要,群体的平均分才是考量的重点。试卷命制出来,平均分也就基本定了。每科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分布,客观题的得分率,等等,一定会有具体的预测,而且会对比往年。客观来说,所谓高考试题难一年,易一年也是有这个可能的。

对试题难度的判断精准到什么程度?用一位命题老师的原话说是:还没高考,平均分就已经定了。一个80分水平的考生,一定考不出90分。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命题者的水平高超,还要感谢提前高考的小白鼠

小白鼠有两种,一种是命题完成后,会有当年的数十名考生提前考试,试考成绩就是他们当年高考的最终成绩。

这些考生的选拔标准其实很简单,一定是成绩中游、来自教学水平居中的高中。每个省(市)最出名的几所顶尖高中的学生,是绝对不会被选上的。这些考生完全不知道自己试做的是当年高考试题,考完了也不能放出去,要一直等到高考结束才能回家,所以也相当郁闷。

另一种小白鼠是没有参与命题的高中教师,也到隔离区进行试考。当然,他们主要是为了给试卷挑出各种毛病。

交印试卷

最后一步是印刷试卷,这个时候已经到了5月底6月初。会有几个指定印刷厂在动用大量警力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彻夜不休工作两天,印刷出所有试卷。(这几个印刷厂可以说是那几天全国保密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即使如此,上海也发生了中考数学试题泄密的事件!)

每种试卷其实都是两套,正式加备用。而且除了命题人,没有人知道哪套正式、哪套备用,正式和备用也不在一个地方印刷。但如果没有极其重大情况发生,不经中央批准,高考是不会轻易动用备用卷的。即使当年四川发生的高考试卷被盗案件,也没有启动备用卷。

命题之后

试卷交付后,命题人仍然不能离开,直到高考结束后方可回家。

高考命题人亲述经历

消失

王建国(化名)老师记得,两年前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他一回到教室,班上的学生们就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们已经和老师分别一个多月,至今都不知道,老师突然消失是去了一个秘密地点,参加高考命题。

非常开心。王老师如此总结长达一个月的封闭命题时光。在他看来,能有机会出高考题,是无比荣幸的事。能够看到高考试卷如何诞生,一直是这位中学老师的愿望。

今年,他又一次被选中,成为高考命题人。

然而,这份荣幸却始终不能分享,不能声张。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命题人的心情始终兴奋紧张交织。

张爱君(化名)老师也曾参与过高考命题。她说,被邀请去参与一份关乎数万考生命运的试卷命题工作,无疑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肯定。但是由于高考试卷属于国家机密,她出题前就被告知:哪怕是无意识地泄题,就会进监狱。

其实,被邀请参与命题的老师,如果不愿意,也可以拒绝。但一旦签了保密协议,就没有回头路

命题老师的身份保密,是重中之重。除了学校校长,张老师只告诉了丈夫自己参与命题的事。其他人都不知情。女儿以为妈妈回老家了,亲戚以为她出国了

临行前,命题人也只知道自己的归期。至于会被在什么地方出题,和什么人在一起,都不清楚。

张老师说,保密协议还规定,三年之内,命题人不许以参与高考命题的名义进行商业宣传,不能用于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

出题

出题人不允许使用任何通讯设备。张老师消失前,干脆就不带任何通讯设备,这么做也是为了减少麻烦。因为到了命题驻地,身上所有的通讯设备都会被收走,直到高考结束才能归还。同样,高考结束回来时,命题期间所有写的、用的东西,也不能带走。

人身限制也必不可少。张老师回忆说,命题的地方有武警站岗;电话有监听;办公楼里始终有电子干扰设备,辐射是很大的。命题人不许私自离开驻点;允许休息时间到院子里散步,但必须两个人以上。

为高考出题的人,工作强度很大,一般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午夜。张老师说,那真是心无杂念,每天就想一件事——出题。有时回到房间,洗澡的时候,也在思考题目。

一道题目的诞生源于集体智慧。在由高校老师、中学老师组成的命题团队中,所有的题目都要达成统一意见才能面世

张老师说,她参加命题那年,所有的题目她都参与制定,并且与其他命题人一起商量、论证,反复试验、检查,直到全体意见统一,不再有分歧,题目才算完成。

出题过程复杂,要求命题人考虑全面、谨慎。这其中不仅有科学的考量,还有对试题语言以及考生理解力的判断。张老师说,有时候,命题组内部会出现激烈的争辩

归来

高考开始那一刻,也是命题老师大考的时候。他们生怕卷子上出现意想不到的差错,也怕试卷难住寒窗苦读的学生。这种紧张的心情延续到了考试后。一如一部电影问世,导演关心票房一样,命题人也格外在意考生的感受和同行的评价。

王建国老师自由后,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搜罗网上对高考试题的评价。还不错,都说比较简单,没有特别偏,特别怪。他说到这里,露出了笑脸,不是命题人的得意,倒是带了一点讨好考生的意味。

张爱君老师被解放出来后的第一件事是拥抱她的老公和孩子,并高喊自由了。她至今还不能公开自己当年消失一个月是去做什么。但她说当年考题遭到考生抱怨,甚至骂声,说是太难了

至今让她还耿耿于怀的是一些所谓专家的误读。高考结束,常有专家被邀请解读高考试题。而亲身参与一个多月命题的张老师却说,这些局外人的解读大多是胡说八道,他们并不了解命题人本身的意图,只是根据答案做的猜测。虽然觉得可笑,但也很无奈,因为按照协议,她不能做任何辩解。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侵即删!】

春风弦歌
快意人生,语文相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