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分析】“文件200余字现7处错字”,问题出在哪里
文摘
2024-12-27 20:30
辽宁
最近,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公开了一份湖南长沙县卫生健康局向他出具的《依法履职处理意见书》,这份文件仅200余字,竟然有7处错别字,且存在明显语法错误。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后,长沙县卫生健康局发布通报称:经查,11月21日,工作人员通过电脑软件将投诉回复件转换成电子文档,未对电子文档进行校核便直接打印成红头文件,盖章邮寄至投诉当事人。在工作过程中,该局相关责任领导及工作人员因工作责任心缺失、履职不到位导致严重工作失误。目前,工作人员已被停职调查,相关责任领导已按程序启动问责。通报还表示,相关部门将对此事进行深刻检讨,“改进工作作风、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制度、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正如不少网友所指出的,此事折射的工作作风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表面上看,官方文件有错别字,是个别工作人员办事马虎的表现,但深入来看,这反映出个别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存在工作态度敷衍、作风不踏实、缺乏责任感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类似问题不时见诸报端。比如,2020年8月,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某部门,在400多字的官方回复中出现了4个错别字,连本单位名都写错了,此事也一度引起舆论关注。虽然在这类事件发生后,涉事部门大多会发布官方通报,向公众致歉,并惩处责任人,但其带来的教训,还是没有引起某些公职人员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确实与个别公职人员的工作素养与能力欠缺有关,但归根结底,也与相关部门在工作流程中缺乏合理的纠错机制有关。一般来说,一份官方文件,从起草到发布,不太可能也不应该由一个人完成。要保证一份文件不出错,最基本的做法,就是确立“把关人”制度,对草拟的文件进行多次审核、校对。这不仅是为了保证文件内容通顺,也能防止一些表述存在歧义或其他可能引起不必要争议的问题。因此,必须格外重视文件的把关与审校环节,消除所有可能造成受众误解与不解的细节问题。认真对待官方文件,也能体现政府部门的政务工作能力。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都要求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这也反映在优化政务工作制度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制度力量强化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与踏实态度。比如,上述官方通报提到,涉事工作人员已被停职调查,相关责任领导也要被问责。那么,能否将这些惩戒的手段,用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呢?如果能做到事前预防,在审校文件的环节就及时纠正错误,又怎会引起群众的不满与舆论的批评呢?防微杜渐,方能避免重蹈覆辙。上述事件再次提醒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时刻保持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将更多精力放在关乎老百姓利益的事情上,加强审核与纠错机制建设,力戒浮躁的工作作风。【评论】文章的选题意义重大,它关注的是政府部门在官方文件制作中出现的错误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政府形象,也关系到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度。文章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政府部门在文件制作和审核过程中的疏漏,进而引申出工作作风和制度建设的问题,这对于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证思路清晰且逻辑严密。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入问题,然后分析了问题背后的原因,包括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缺失和工作流程中缺乏纠错机制。接着,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不同地区类似事件的普遍性,进一步强化了问题的严重性。最后,文章提出了改进措施,包括加强审核与纠错机制建设,以及提升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这些措施既具体又具有操作性,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