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积累文言实词,疏通各章内容,理解各章所讲道理。
3.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修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疏通各章内容,理解各章所讲道理。
2.教学难点: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
教学过程:
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赵普或有夸大其词之嫌,但《论语》一书的确博大精深,是个人立身处世、国家政治治理的重要参考,也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关于如何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智慧宝库。
走入经典,了解常识
走近至圣先师 :孔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以图表示:
孔子的核心思想 :
仁:左边形如“人”,右边为重文符号(即人*2)。两个人相互依靠,需要用仁爱之心和谐相处。人与人相亲相爱,待人友善、仁爱。仁——人与人的内在之爱!
包括发自内心的“爱人”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古代用作祭器的高脚盘中放着两串“玉”,古代玉是贵重的物品,用玉敬神表示人对神的敬重。祭神求福;恭敬,以礼相待;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礼制、法度。
礼——人与人的外在规范!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观看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视频)
《论语》一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听朗读,感圣贤之道。
听名家朗读音频
熟读《论语十二章》!
整体感知
1.请借助注释,疏通句意;
2.根据所讲内容将十二则论语分类:哪几则涉及孔子核心思想“仁”“礼”关系;
哪几则在论述“君子人格”;
哪几则在论述“君子之学”。
内容归类:
“礼”与“仁”(第2、10章)
君子之学(第1、3、5、7、8、12章)
君子人格(第4、6、9、11章)
板块一:探究“礼”“仁”关系
学习第二则、第十则:
1.字词见幻灯片
2.问题探究:在孔子看来“礼”“仁”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和情感要求,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
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礼”“乐”是实践“仁”的手段,“仁”的实行需要落实在具体的言行举止上,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乐在古代,也是礼的一部分,
乐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板块二:深悟君子之学
学习第一则:
1字词见幻灯片
2问题探究:在孔子看来“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重在排除干扰。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重在实践锻炼。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虚心请教。
学习第三、七则:
1字词见幻灯片
2问题探究:结合第三、七则内容说说:在孔子看来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怎样的品格和态度?
明确:
目标:“仁以为己仁”,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终身的目标。
品格:为了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实现仁道漫长而艰辛,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
态度:为了这个目标,需要坚持不懈、至死方休(死而后已)的态度。如果早上能够懂得“道”(仁道、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集中体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学习第五则:
1字词见幻灯片
2问题探究:在孔子看来,君子提升道德修养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明确:
道德修养:以人为鉴,取长补短。孔子认为以他人为参照,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学习第八则:
1字词见幻灯片
2问题探究:孔子这句话蕴含了哪些为事之道?
明确:
这个比喻强调修身进德,要持之以恒,不可须臾停步。另外,“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儒家强调“我命在我不由天”,便关注人的这种自主性。
广而论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
学习第十二则:
1字词见幻灯片
2问题探究: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
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
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板块三:深识君子人格
学习第四则:
1字词见幻灯片
2问题探究:结合本则内容和补充资料全面评价孔子的义利观。
补充: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述尔》)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尔》
明确:
义利观:
1.君子当重义轻利。君子与小人在价值追求上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君子以义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则凡是以利作为行为准则。
2.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求“利”本身无不妥,但是追求利当以“道义”为前提,符合道义则可求之,不符合道义则弃之。
学习第六则:
1字词见幻灯片
2问题探究: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文”与“质”,“文“与“质”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一):孔子这里说的“文”,指举止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凡事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二):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表现为虚伪的礼法、繁文缛节)。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
学习第九则:
1字词见幻灯片
2问题探究:“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智者——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本末,所以不会迷惑。
仁者——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敬人,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勇者——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惧。
学习第十一则:
1字词见幻灯片
2问题探究:如何理解孔子的“恕”?做到“恕”的关键是什么?
恕:恕=如+心,推已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践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拓展思考
《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李泽厚
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如果要在里面选一则来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则?
请结合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参考示例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月季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住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老师,关心过老师,理解过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资料来自网络,如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