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守望麦田 播种庄稼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子煜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一位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被退学后在纽约街头三天三夜的漫游经历。当霍尔顿将纯真善良的孩童世界与他所认为的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对峙的时候,他表现出外在行为上激烈的抗拒,道德与精神上的彷徨,以及某种程度上寻求自我救赎之路的努力。他直觉地想找到一个具有洞察力和敏感性的人,来倾听他的心声,给予他帮助,这个人就是妹妹菲比。菲比既有基于现实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又保有作为一个孩童的天真和灵性,她没有像霍尔顿那般拥有与世界巨大的割裂感,她心智成熟,仿佛能与世界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而这些恰恰是霍尔顿珍视和渴望守护。在与菲比的交流中,霍尔顿明确了自己漫游的“目的”——“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守望”的到底是什么?也许是孩童世界的简单,是保有本真的纯粹,是在精神彷徨与社会失序中坚持希望,是对虚伪功利的成人世界的拒绝。但是,成人世界不可能与孩童世界完全割裂,霍尔顿想要站在的那个“破悬崖”本身就无法存在,于是他又去寻求安多里尼老师的帮助。在老师身上,霍尔顿看到了成人世界中的另一种可能性存在,他一直认为的现实世界非黑即白的划分开始动摇。故事的最后,霍尔顿内心发生了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让内心的自我和原有的认知达成了和解。
故事的可贵之处在于,霍尔顿一路追寻一种自我觉醒,努力想要跨越纯真与虚假之间的鸿沟,在成人世界中继续守护那份纯真。正如年轻的我们,棱角分明,但这样的我们往往不堪一击,当踏入成人世界时,我们发现这里满是庸俗和虚伪,自己格格不入。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然而无法躲避,既然如此,不如坦然接受,勇敢面对,即使身处浑浊,也要守护内心的纯真,因为纯真是对抗成人世界的唯一解药。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搭建与孩子的互动关系,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给予理解和倾听,制造一次次情感和精神上的相遇,成为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守望者”。
除了守望,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苏格拉底曾问学生除掉旷野里杂草的方法,学生回答“用手拔”“用镰刀割”“用火烧”……苏格拉底却说,“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所有的严防死守都可以在一定程度斩断杂草的生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荒芜,只有在旷野种上庄稼,才能让土地焕发新的生机。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满怀热情,努力地去除“杂草”,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杂草除不尽,春风吹又生,除草的我们也疲惫不堪。正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永远无法守望一个执着奔赴悬崖的人,与其绞尽脑汁严防死守,不如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种子,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处麦田,还有很多风景。远离悬崖,鼓励他们成为开拓者,开垦新的“麦田”。
曾经的肆意妄为,换来今日的冷静清醒。当初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如今早已回归社会主流文化。或多或少,我们都曾被时光雕琢过。然而,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我们有无数种方式去编织自己的生命故事。做麦田的守望者,做庄稼的播种者。期待这样的画面: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再看到孩童时期那顶红色猎人帽,再听到那首循环播放过无数次的歌曲,我们也会悸动,也会泪洒。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读书研讨】扎根麦田 守望成长 ——思齐阅读成长共同体《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