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本期我们将陆续分享小伙伴们关于本书的读后感,希望大家不仅能从中感受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也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更多新的思路,不断强大自我,扎根教育的麦田,成为称职的“麦田守望者”。呼喊与救赎,破碎与希望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山茶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塞林格的成长小说,向读者传达了青春的迷惘、缺失、困顿以及诸多的不确定性,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面对学业的无所谓、家庭的不在乎等很多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与和风细雨,而是伴随着自我的救助与心灵的重建。这部小说备受争议的无疑是主人公霍尔顿的脏话,和我们以往关注的青少年不同,更和我们以往认知中的大部分青少年不同。在我们阅读的古今中外优秀佳作中,这些青少年大多数都是呈现积极阳光、奋进拼搏的形象,他们面对命运的不公与残酷时,都是选择挣脱“牢笼”与“枷锁”。而主人公霍尔顿和这些主人公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霍尔顿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来自物质的贫乏,生活的不安。于他而言,霍尔顿更多地承受着心灵的“煎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现实世界的无所适从。比如说潘西学校的孤独,霍尔顿是一个无人倾诉和无人交流的“边缘者”,即使有一位老师愿意帮助霍尔顿,安东尼奥老师也只是站在教师从教者的角度,没有走进霍尔顿的内心,其实这并不是一场有效的师生交流。霍尔顿面对安东尼奥时,并没有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公诸于众,因为霍尔顿明白安东尼奥是不会理解自己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霍尔顿的通篇脏话输出是自我情绪的发泄、呼喊。作为一名学生,学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学校是学生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的社交场地、学习场地、人际交往的社会圈层,当一个人在学校感到极大的不适时,必然会向家庭求助,那么给予霍尔顿的家庭又是怎样的呢?霍尔顿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家庭条件优越,父母职业稳定且有社会地位。但是反观霍尔顿,他在家庭中并不是一个深受宠爱的角色,上面有一个当作家的哥哥,下面有一个各方面条件优秀的妹妹。作为家中的二儿子,霍尔顿身上没有让父母引以为骄傲的地方,哥哥和妹妹的光芒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霍尔顿的平凡让他在兄弟姐妹面前黯然失色,所以霍尔顿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是一个比较边缘的角色。加上母亲的神经质和父亲的忙于工作,更加加剧了霍尔顿心灵的困顿不安。并且深入其中,我们还会发现霍尔顿和他的父母有着很少的沟通与交流,书中更多呈现了霍尔顿的内心独白,而不是和父母的对话。霍尔顿和父母之间有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彼此的不理解以及人生追求的不同,这些无疑让霍尔顿再次寻求情绪出口,这也是为什么他被学校开除后没有选择告诉父母,一吐心中的不快,而是直接选择乘坐纽约的火车。当学校和家庭无法提供霍尔顿心灵和精神的突破口时,霍尔顿转而向外界求助,但是外面的成人世界真的如他所想那样吗?在经历了被人殴打、召妓、看不良影片等事件,他发现成人的世界也不过如此,到处都是充满着虚伪、肮脏、交易。可以说霍尔顿是一个忠于内心想法、心地单纯并且本性良善的人,他缺乏的是外界的关心,不知如何去疏导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一个不良少年。其实霍尔顿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也是当下的很多人的影子,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希望我们可以依然有勇气去面对,也希望我们身边有家人和朋友的救助,在破碎之后选择重建自我,一路向前。【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读书研讨】扎根麦田 守望成长 ——思齐阅读成长共同体《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分享会
【读有所思】粗暴戏谑见冷静之思,麦田守望呈拯救之理
【读有所思】霍尔顿语言粗俗的原因分析
【读有所思】 真我,为青春也为时事代言
【读有所思】双面的青年
【读有所思】 守望学生心底的那一片麦田
【读有所思】该拿你怎么办,霍尔顿
【读有所思】救救孩子,救救自己
【读有所思】在麦田中感悟,为成长守望
【读有所思】悦享读书,守望成长
【读有所思】守望麦田 播种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