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本期我们将陆续分享小伙伴们关于本书的读后感,希望大家不仅能从中感受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也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更多新的思路,不断强大自我,扎根教育的麦田,成为称职的“麦田守望者”。救救孩子,救救自己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如怡
这本并不厚重的小说,我曾一度读不下去,我觉得是因为我年岁渐渐大了,不再能接受里面那些充满脏话的发泄,又或者说,这个少年在怼天怼地怼空气时却不得不做着违心的事的那种无奈与矛盾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个成年人的内心。如果此刻我是一名初中或者高中生,应该会拍着大腿,给予无以复加地赞同。
霍尔顿这个学生,放在现在任何一个学校,应该都会被贴上一个“差生”的标签,就像他在书中学校的处境一样。那么,这个差生,究竟差在哪?他功课差。多门功课不及格,甚至被学校开除,这是差生无疑了;他还不合群。大家都在看现场观看橄榄球比赛,只有他默默地站在很远的地方;他讨厌自己的哥哥,无处可去都不愿意回家,可见他与家人的关系也差;他讨厌老师,讨厌同学,讨厌学校,全世界没有一件他看得顺眼的人或事;他开口闭口都是脏话……这个差生的问题还真是数不胜数啊。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时候我们不应该像潘西中学那样想着怎么将他踢出去,而是应该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都说幸福的童年能够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年轻轻的霍尔顿的行为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成因?我们从霍尔顿的妹妹害怕哥哥会因为被开除而被父亲打死 可以猜测,也许是他严厉的父亲,动辄打骂惩罚,不耐给予教诲,顽童自然不能成才;也许是他的母亲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疏于对孩子的关心,让幼小的霍尔顿没能得到足够的爱;也许是他的老师们总是对他说教,没有一个人真正走进过霍尔顿孤独敏感的内心;也许是他自身的原因……他一边腹诽老师,一边仍旧去看望想念自己的老师;他一边想要离开,却任然为了自己的妹妹,选择留下继续痛苦的人生,甚至想要做一个“守望者”,在悬崖守护那些孩子,就像曾经的自己……这样看来,我们眼里刚刚那个问题学生,是不是瞬间没有那么的令人厌恶了,想想他学得还不错的英文,想想他的善良与纯真,我对他似乎多了很多怜惜。一个“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的孩子,却被现实狠狠地压住,被当做精神病患者去接受治疗,那种窒息感被塞林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用霍尔顿式的反抗,让我们看到了需要被救赎的孩子们的处境。与此同时,霍尔顿的内心独白也引起了我很大的共鸣,不仅是孩子,少年,即便是我们成年人,也有跟他相似的境遇,那种不满于愤慨,矛盾与无奈,充斥着很多人的生活,我们也同样需要被救赎,而救赎之路需要我们自己的探索,毕竟我们已不再是少年。不得不说,面对霍尔顿,我自愧不如,没有在自己脆弱的时候还能想着去守护脆弱的他人。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读书研讨】扎根麦田 守望成长 ——思齐阅读成长共同体《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分享会
【读有所思】粗暴戏谑见冷静之思,麦田守望呈拯救之理
【读有所思】霍尔顿语言粗俗的原因分析
【读有所思】 真我,为青春也为时事代言
【读有所思】双面的青年
【读有所思】 守望学生心底的那一片麦田
【读有所思】该拿你怎么办,霍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