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高三模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

文摘   2025-01-01 20:30   辽宁  

【2024年9月高三模考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桑与蚕的秘密

    公元1世纪前后,远在欧亚大陆西部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公元前30年左右,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  “中国人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直到1世纪末期,那些拉丁语诗人仍然对“羊毛树”传说深信不疑。也不怪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皆是中国人的创造。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800个品种。上亿年前,雅鲁藏布江流域为桑树提供了原生环境。中国人在国内能找到的野生桑树,有15种之多。这是桑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因素。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创造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以桑田代指大地、农田,形容世事变迁,可见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山海经》频繁提到桑树,《中山经》有14处关于桑树的描写。《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

    桑树能合成2000 多种蛋白质。蚕发现了桑树的秘密,通过啮食桑叶,贪婪地吸收着蛋白质,自己也变成蛋白质的储存者。挑食的野蚕把蛋白质的味道刻入自己基因。而为了对付“害虫”野蚕,桑树试图唤来喜欢吃蚕的鸟类反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然后有一天,人类来了,另一场大戏拉开帷幕。

华夏文明迈出的重大一步

    在桑、蚕、人三者中,最早诞生的是桑,而最晚出现的是人。人为何会加入,结成桑、蚕、人的源三角关系? 远古先民“靠天吃饭”,对一切自然都崇拜,包括桑,也包括蚕。

    民间的蚕神传说在四川、江南等蚕桑地区,以各种版本流传。在蜀地,人们相信上古有个蚕丛国,国王即为纵目人“蚕丛氏”,教人蚕桑。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奇特的青铜面具,隐约可见蜀王蚕丛纵目传说的影子。翻开正史,被朝廷承认的正统蚕神则另有其人。西汉刘安撰写《淮南王蚕经》,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到了北宋《通鉴外纪》中,又变为“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是中国桑蚕丝绸发明人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

    桑蚕丝绸起源早,对经济生活影响大,或许找不到具体的发明创造者,因而才归功于“神”。华夏文明迈出如此重大的一步,其实是由很多无名氏共同走出来的。

实证“世界丝绸之源”

    远古时期真正的丝织文物更加稀有。然而,寻找“第一缕丝”至关重要。大约150年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提“丝绸之路”。然而,西方'界一直有质疑“丝绸之路”名实的声音。著名丝绸学者赵丰先生说过,人们很重视“丝绸之路” 中的 “路”而忽视了开头那个“丝” 。

    第一个关于蚕丝的考古发现,充满争议。1926年,在山西夏县距今5500年的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者李济主持发掘出一件“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被切割过的“半个蚕茧”。蚕茧的出土引起轰动,因为它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实物凭证,但那整齐的断面、不明的用途,招致了众多的质疑,无法作为中国丝绸起源的直接证据。中国丝绸的故事,必须另有开端。

    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辨认出一些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桑蚕丝线、丝带和绢片,时间距今约4700年左右。其中一片尚未完全碳化、仍有韧性的小块绢片是经过缫丝加工的家蚕长丝织造。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最早丝绸实物,从细密程度和丝缕长度可以看出,桑蚕丝绸生产应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其起源时间甚至比这要早得多。

    近些年用上了更加先进的鉴定手段。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诞生了。免疫法技术已在“南海一号”沉船中找到丝蛋白的信号,也在三星堆多个祭祀坑中找到青铜器表面附着的丝绸痕迹。

    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以青台村、汪沟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也无明显的传播和承接关系。可见,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给了几千年后的我们开启寻丝的密码。

——本篇文章据《中华遗产》张小溪/文(有改动)

材料二:

    桑蚕丝绸的起源还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出于原始崇拜。蚕作茧自缚,又破茧成蛾,让他们感到很神奇,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

    为了保证神奇力量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先人们才以万分的毅力去驯化野蚕。 “这其中的动力必须来自人类的心灵深处”,这种坚持,想必持续了长久的时间。

    战国以后,中国生产力大大发展,人们更趋理性,丝绸的实用性更受到认可,并且成为区别阶层的服饰符号,最终形成享誉世界的中国丝绸文化。

    被人类驯化的蚕,颜色从偏黑开始变白,不断进行的蚕种培育,成为丝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国人驯化桑树,在桑园中种上了更适合生成优质丝绸的品种,以青、白、黄桑为主,青丝柔软适合做绸缎,白丝适合制作轻纱。

    人们发现春天桑叶蛋白质最丰富,春蚕结出最好的丝,一个拇指大小的蚕茧,可以拔出千多米长的丝。而中东、欧洲的黑桑与红桑养出的蚕丝粗糙,直到1435年,中国白桑才被引入意大利,此后,丝绸之路另一端的丝织业开始顺利发展。

    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

——周旸《中国丝绸:经纬纵横 织造锦绣华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仙传》《山海经》 《中山经》《诗经》等书频繁提到桑树,在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

B.李济主持发掘的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一实物凭证。

C.远古先民崇拜蚕神,但蚕神到底是谁,在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与正史中,都没有统一说法。

D.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灵魂升天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中, 沧桑一词是沧海桑田的略语,意思是世事变迁。

B.桑蚕丝绸起源很早,对占人的生活影响很大,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能找到丝绸的痕迹。

C.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无明显的时间先后,因此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

D.中国人为了获得更优质的丝绸品种,不断对蚕种进行培育,并不断对桑树品种进行改良。

3.下列诗句中的描写与精细的羊毛无关的一项是 (    

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B.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蛙声听未真。(清曹雪芹 《红楼梦》)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宋柳永《望海潮》)

D.挥之使去定无策,葛帐十幅眠空堂。(宋曾几《蚊蝇扰甚戏作》)

4.材料一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论证效果。

5.著名丝绸学者赵丰说:我们今天如何弘扬丝路文化?丝路就不能离开丝绸,因为丝绸是丝绸之路的原动力。” “寻丝,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追溯。请根据材料谈谈是什么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这南坡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那棵胡杨树实在太高大了,拖拉机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

    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寥寥几句便营造了一种荒凉感,口语化的表达蕴含着抱怨之情,与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在语意上形成了互补关系。

B.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胡老师下课时没有告别,就独自走了,并不是因为孩子们给他出难题,而是很感动,他觉得应该想办法满足学生们的愿望。

C.胡杨树被栽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表明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

D.本文叙说孩子们与的故事时因事见情: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兴奋;聆听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树移到校园后,则是心安、期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秃山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作对比,得出南坡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结论,借环境传达同学们渴望山前有一棵树的心声。

B.本文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全文故事铺展出特定的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增添了阅读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的炮声自然引出课堂,展现了老师的形象,也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本文大多是回忆性叙述,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似上帝俯瞰,客观而全面。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同学们对胡老师喊出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树对于这里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简析。

9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甲申,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先是,祀先圣先师,周公南向,孔子东向坐。制:“自今孔子南向坐,王者之服,释奠用宫悬。”追赠弟子皆为公、侯、伯。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材料二

    某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爽》,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江]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

【注】管、蔡:周公之弟管叔(名鲜)、蔡叔(名度),他们散布周公将要篡位的流言。

材料三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今人皆嗤党人不知孔子矣,抑知孔子成何名乎? 以谓天纵生知之圣,不可言思拟议,而为一定之名也,于是援天与神,以为圣不可知而已矣。斯其所见,何以异于党人乎? 天地之大,可一言尽。孔子虽大,不过天地,独不可以一言尽乎? 或问何以一言尽之,则曰:学周公而已矣。周公之外,别无所学乎? 曰:非有学而孔子有所不至; 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则周公之外,更无所谓学也。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以蔽孔子之全体矣。故自古圣人,其圣虽同而其所以为圣不必尽同时会使然也。惟孔子与周公,俱生法积道备无可复加之后,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末异同之致也。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恍惚难凭之说哉?

(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圣虽同A而其B所以C为圣D不必尽EFG会使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用作动词,与《屈原列传》 被发行吟泽畔用法相同。

B.窃,谦辞,与《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词义相同。

C.果,实现,与《桃花源记》 未果,寻病终词义相同。

D集其成以行其道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困于陈蔡之间,说自己并非犀牛老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表明孔子在求道之上也有犹豫的时候。

B.颜回劝解孔子,孔子笑称如果颜回有很多财富,自己要做他的管家,体现了孔子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

C.达巷党人认为孔子伟大是伟大,但是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说明达巷党人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孔子。

D.自古成圣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周公集大成以行其道,孔子向周公学道,并阐明其所教以成道,成就比不上周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2) 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尴尬难凭之说哉?

14.三则材料均在与周公的比较中表示了对孔子的肯定 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和风吹拂,薄云迅飞,连用3个动词,使整个画面都鲜活起来。

B.第二句点明时空,天气初晴,池馆周围,新燕衔泥,软语呢喃,春意盎然。

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瘦损不堪,词风从明快变为阴郁,诗人情感出现转折。

D.上片开头两句写盎然春景,第三句抒情,自伤消瘦体弱,用的是融情入景的手法。

16.简要赏析词的末句此情惟有落花知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看到影视作品中战士们为国捐躯的情景,你可能会想到《燕歌行(并序)》中的                    ,对他们的献身精神充满敬佩。

2)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为了救治病梅,采取的措施是纵之顺之,而郭橐驼能使树木长得好的秘诀是                    

3)夏天来了,清溪村的荷花开了。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请你为清溪村的夏荷图题两句诗(词)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__________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__________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18.请在文中划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仿佛与文中加点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印画上,本来已经难于知道原画,只能仿佛了。

B.他惊奇地发现:石缝中仿佛有光透过来。

C.此地甚暖和,水尚未冰,与上海仿佛。

D.武汉长江大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横跨江面。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了行进在飞雪的街头所看到的情形,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以落叶为话题,写一段排比句。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排比,表达流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肝损伤的习惯:一是饮酒;二是药物,包括西药、中药和保健品;三是一些代谢综合征患者、肥胖患者以及脂肪肝患者会存在肝功能异常情况。

    ①肝功能损伤会经过不同的阶段,②早期时没有典型的表现,③主要是乏力、纳差和消化不良这些不典型的症状。④发展到很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黄疸,⑤也就是胆红素代谢出现问题。⑥长期慢性肝损伤的情况,⑦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慢性的肝病面容,⑧例如皮肤巩膜的黄染。最后,像肝硬化的患者,可能出现蜘蛛痣。

    只有肥胖的人才会得脂肪肝的说法正确吗? A 。肥胖的人的确往往合并有高脂血症,但也有少数的人,体型不胖,也存在脂肪代谢问题,有可能会有脂肪肝。脂肪肝的诊断不是完全靠体重或者BMI值来确定,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生对病人的症状以及一些辅助检查来判断。

    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主要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果我们不吃脂肪类的东西, B ,而身体又不需要这么多的糖,那么提供能量之后剩下的糖同样可以转化为脂肪。

    饮食之外,脂肪肝与作息也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因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大家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有时太过充足;另一方面是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运动量不够。所以当饮食摄入增加,而运动又相对减少时,摄入的营养不能及时代谢掉,就会 C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游泳队的潘展乐以4640的成绩破世界纪录夺冠,澳大利亚知名游泳教练霍克却质疑称,这在人类能力范围内不可能做到。对此,潘展乐淡定表示:他还是把自己框住了。框是人设的,鼓励和贬低我的话都能化作动力。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

潘展乐的框框言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D   

 4引证法:引用诗人维吉尔的诗句,证明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例证法:举《神仙传》等关于桑树的描写,说明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举蚕神的各种传说,证明在中国,蚕神是谁,没有统一的说法;举了各种考古实例,说明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进一步证明丝绸之路名副其实。多处使用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桑蚕丝绸的起源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远古先民崇拜桑蚕,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桑树品种丰富。先人们以万分的毅力驯化野蚕,不断进行蚕种培育;驯化桑树,在桑园种上了更适合生成优质丝绸的品种。

【导语】这两篇文章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文化背景,详细探讨了中国桑蚕丝绸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一侧重于桑树、蚕和人类的关系,展示了中国在桑蚕驯化和丝绸生产方面的独特贡献。材料二则强调了文化背景和技术进步对丝绸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丝绸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两篇文章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国丝绸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全球影响力。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神仙传》《山海经》《中山经》《诗经》等书频繁提到桑树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三段《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可知,只有《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无明显的时间先后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也无明显的传播和承接关系。可见,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可知,原因除了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还有也无明显的传播和承接关系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红纱即蚕丝;

B霞绡即蚕丝;

C罗绮即蚕丝;

D,用葛麻织成的布,不是蚕丝。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

①“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中国人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是引证法。引用诗人维吉尔的诗句,证明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提高文章的可信度、丰富文章内容、激发读者兴趣、避免抄袭嫌疑和提升学术价值。

②“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创造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是例证法,说明桑树在中国种植的普遍,并且时间很早;西汉刘安撰写《淮南王蚕经》,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到了北宋《通鉴外纪》中,又变为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是中国桑蚕丝绸发明人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是例证法,证明在中国,蚕神是谁,没有统一的说法和确定的时间;“1926年,在山西夏县距今5500年的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也是例证法,说明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进一步证明丝绸之路名副其实。多处使用举例论证,使结论或观点变得更加合理,使论点更加具体、更清晰,使论点受到读者的更深入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最后段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可知,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桑蚕丝绸的起源还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出于原始崇拜。蚕作茧自缚,又破茧成蛾,让他们感到很神奇,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可知,桑蚕丝绸的起源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他们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800个品种可知,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800个品种。

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也不怪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皆是中国人的创造和材料二第二段为了保证神奇力量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先人们才以万分的毅力去驯化野蚕可知,先人们才以万分的毅力去驯化野蚕,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生成优质丝绸的品种

6D 7D    8树能带给人们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在父辈眼中,树代表故乡,是乡愁的寄托。 在所有人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    9讲述故事。小说中的故事是由讲述出来的,增添了本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推进情节。是故事的参与者,由于和同学们移树的提议,使得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衬托人物。小说中的胡老师是主人公,他的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教育艺术高妙的形象也 因和同学们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兴奋错误。原文中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可见学生是心有抗拒。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错误。文中是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们)是故事的见证者、讲述者和参与者。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对于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的南坡而言,代表绿荫,就如长在胜利渠边的那棵白杨一样,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而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代表生机和希望;

②“的父辈来自五湖四海,他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心中都有一棵代表故乡的树,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见在父辈眼中,树代表故乡,是乡愁的寄托。

我们这些兵二代要求把胡杨树移到这里来,没想到大人们竟然答应了,还派出东方红拖拉机和水罐车去移树,这棵树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全矿的人都来看这棵树,宁可自己受渴也要把甜水省下来浇树,因为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小说还借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写出了对于人的精神价值。可见在所有人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讲述故事。是小说中的兵二代,跟随父母来到这里开矿,小说就以的见闻感受来写,故事是由讲述出来的,第一人称增添了本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推进情节。是故事的参与者,和同学们在胡老师要求我们写《树》的作文时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又要求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还说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由于和同学们移树的提议,使得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衬托人物。小说中的胡老师是主人公,他在教我们《曹刿论战》时正赶上开矿,炮声传来,胡老师幽默地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小说交代他的身份,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可见其学识渊博;他很会教育我们,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总之,他的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教育艺术高妙的形象也因和同学们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10ADF 11C    12D    13.(1)即使这样,道义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不被接受,才更能显出您是君子。

2)既然这样,那么想要尊奉孔子,哪里在于引用上天和神灵,然后得出一些模糊难以依据的说法呢? 14材料一由周公南向坐到孔子南向坐,侧重于体现孔子地位的提升; 材料二周公虽富贵但不被理解、亲人离叛而孔子处于困厄仍弦歌不绝、贤才追随,在对比中表达了对孔子人格的钦慕; 材料三指明周公集群圣之大成而孔子承袭周公且如出一辙,体现孔子对周公的继承。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不同的历史记载和评论,探讨了孔子与周公的关系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材料一描述了唐代对孔子的追谥和礼遇,体现了孔子在后世的崇高地位。材料二通过苏轼的视角,比较了孔子和周公的境遇,强调孔子在困境中的乐观和教育理念。材料三则从学术角度分析孔子的成就,认为孔子学周公之道,二者在圣人之道上无异。整体上,这些材料共同表达了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和尊崇。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的大德大智虽然相同,但他们的成为圣人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这也是时机造成这样的。

……是主谓结构;做连词,表转折,放在句首,其前断开,A处断开。

……为圣主谓宾齐全,加上所以表原因,后面是结果,因此D处断开。

不必尽同省略主语,是谓语,意思完整,F处断开。

时会是主语,使是谓语,是宾语,意思完整,不断开。

故选AD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句意:身着帝王服装。/披散着头发,在江边边走边吟唱。

B.正确。都是暗自”“私下里。句意:经常暗自感叹周公不被世人理解。/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C.错误。文中的应该是副词,究竟、最终/实现。句意:可是他们了解孔子最终成什么名吗?/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D.正确。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并列。句意:周公集合他们的成就来实行自己的大道。/忽然魂魄惊动。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成就比不上周公错,原文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末异同之致也,是说二人没有细微的不同,并未说孔子比不上周公。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然,即使这样;,被接受;,忧虑。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哪里;,引用。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过去祭祀时周公南向,孔子东向坐,现在自今孔子南向坐,被王者之服,释奠用宫悬,由周公南向坐到孔子南向坐,侧重于体现孔子地位的提升;

材料二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周公虽富贵但不被理解、亲人离叛,而孔子处于困厄仍弦歌不绝、贤才追随,在对比中表达了对孔子人格的钦慕;

材料三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末异同之致也,指明周公集群圣之大成而孔子承袭周公且如出一辙,体现孔子对周公的继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甲申日,唐玄宗追赠孔子谥号为文宣王。以前祭祀先代的圣贤时,周公向南而坐,孔子向东而坐。玄宗下制书说:“从今以后孔子向南而坐,身着帝王服装,释奠用宫悬礼仪。”又分别追赠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以公、侯、伯爵位。

材料二: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篇,读到《尚书》的《君奭》篇,经常暗自感叹周公不被世人理解。后来我读了《史记》,看到孔子在陈国和蔡国遭遇困厄,然而弹琴唱歌的声音却没有断绝的记述。颜渊、仲由这些弟子和孔子相互问答。孔子说:“‘并非犀牛,并非老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难道我推行的道义不正确吗?为何我会落到这般田地?”颜渊说:“老师您推行的道义太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可以接受。即使这样,道义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不被接受,才更能显出您是君子。”孔子轻松地笑道:“颜回,假如你有很多财富,我就会做你的管家。”天下人虽然不能接受孔子的道义,但他和弟子们居然能够感到如此满足,彼此相处快乐。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富贵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凭借召公的贤明,管叔、蔡叔的亲近,还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与谁共享那富贵的欢乐呢?而与孔子共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都是天下的贤能之士,这就足够快乐了!

材料三:

    达巷党人说:“伟大啊,孔子!学问渊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现在的人都嘲笑达巷党人不了解孔子,可是他们了解孔子最终成什么名吗?他们认为上天赋予、生而知之才能的圣人,不需要立言立名,成就一定的名声,因此援引上天和神灵,认为圣人是不可能被了解罢了。他们的见识,和达巷党人有什么不同的呢?广大的天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孔子虽然伟大,但不会超过天地,难道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吗?有人问用什么样的一句话能完全概括,回答是:学习周公罢了。除了周公,没有学习别的了吗?回答是:没有孔子未学到的学问。周公已经集合前代圣人的各种成就,那么在周公之外,再也没有所说的学问了。周公集合前代圣人的各种成就,孔子学习周公而完全学到了周公之道,这一句话,完全能够概括孔子的整个学问了。因此,自古以来的圣人,他们的大德大智虽然相同,但他们的成为圣人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这也是时机造成这样的。只有孔子和周公,都生在制度积累治道完备而且不能再增益之后,周公集合他们的成就来实行自己的大道,孔子了解周公的大道,发挥大道来阐明教化,如同虎符一样吻合,好像出自同一个人,不再有毫毛般微细的不同。既然这样,那么想要尊奉孔子,哪里在于引用上天和神灵,然后得出一些模糊难以依据的说法呢?

15D 16.作者运用了移情的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其他人或事物均不明了作者的心情;落花与作者孤苦、飘零的命运相似;但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不能劝慰。这样写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融情入景的手法表述有误。沈郎即南朝名相沈约,沈约常体弱多病,诗人化用典故,以沈郎自比,以乐景写哀情,使得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情惟有落花知的意思: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此情指诗人凄凉孤寂、思乡情。惟有,只有,意为只有落花能够理解。落花指飘零的花瓣,该意象含有悲情的意思。诗人把落花看作知音,是由于词人移情于物,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诗人认为自己与落花的命运相似,都是孤苦、飘零的命运。惟有落花知说明除落花之外,无人知晓词人的心情。落花虽懂我的情,但它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不能劝慰。诗人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表明了词人的心绪难以排遣。

17.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18.冰清玉洁(银装素裹)      撒手人寰    19D    20.落叶是秋的使者,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仿佛在诉说着对大地的眷恋;落叶是大自然的画卷,它们五彩斑斓,仿佛在展示着生命的绚丽;落叶是岁月的书签,它们静静飘落,仿佛在记录着时光的流转。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的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讲述北方因寒冷而下了一场又一场的大雪。雪后的世界应该是洁白的,故可填表示白或纯粹无污染的成语冰清玉洁(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像冰和玉一样纯洁明亮;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光明磊落。银装素裹:指穿上白色的衣服,形容雪后的景色无比美丽。

第二空,此处形容容颜苍老、憔悴的老妇人,并且前面还有一个词语即将修饰,可以联想到老妇人年老体衰即将离世,可填撒手人寰。撒手人寰:放手离开人世;指死亡。

19.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仿佛表示比喻。

A.仿佛:大概的。

B.似有若无的样子;隐约的样子。

C.相似。

D.表示比喻。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准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而试题要求使用排比修辞描写关于落叶的话题。对此,考生可以尝试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顺序依次展开。在句式上,可以采用落叶是……”“落叶仿佛在……”等形式排比三组不同的句子;在内容上,如可将落叶比作秋的使者”“大自然的画卷”“岁月的书签,分别从气候现象、自然韵味、人生思考等方面,表达自己对于形状、情态和哲理的思考。

21A.并不完全正确

B.但摄入的糖类过多

C.形成脂肪肝    22句改为:肝功能损伤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句改为:在长期慢性肝损伤的情况下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句,此句和前面的只有肥胖的人才会得脂肪肝的说法正确吗形成设问句,根据后文的解释肥胖的人的确往往合并有高脂血症,但也有少数的人,体型不胖,也存在脂肪代谢问题,有可能会有脂肪肝,可知只有肥胖的人才会得脂肪肝的说法不完全正确,故可填:并不完全正确。

B句,根据后文而身体又不需要这么多的糖,那么提供能量之后剩下的糖同样可以转化为脂肪,可知此处提出摄入较多的糖类的假设,故可填:但摄入的糖类过多。

C句,根据本段的首句饮食之外,脂肪肝与作息也有一定的关系,结合所以当饮食摄入增加,而运动又相对减少时,摄入的营养不能及时代谢掉的解释,可知此处指出结果,就是会形成脂肪肝,故可填:形成脂肪肝。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搭配不当,经过……阶段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肝功能损伤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句成分残缺,此句充当后一句的状语,可加介词短语……,改为:在长期慢性肝损伤的情况下。

23例文:

而行,成就非凡

  在巴黎奥运会的泳池中,潘展乐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却遭遇澳大利亚教练的质疑。然而,潘展乐的框框言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应被他人设限,要勇敢地打破那些不好的,成就非凡的人生。

  突破自我设限,是成就非凡的关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伟人都是在突破自我设限中走向成功的。牙买加飞人博尔特,曾经被认为不适合短跑,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天赋,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短跑之王。中国飞人苏炳添,在短跑领域长期被欧美选手垄断的情况下,不被他人的质疑所束缚,不断挑战自我,最终以9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了第一个跑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敢于突破自我设限,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敢于打破不好的,成就非凡的人生。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程,在这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这些可能是他人的质疑、传统的观念,也可能是自我的怀疑。然而,真正的勇者,不会被这些束缚。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因为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哥白尼敢于挑战地心说,提出日心说,从而推动了天文学的革命;达尔文敢于质疑神创论,提出进化论,为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都是勇敢的破者,他们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敢于追求真理,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不好的呢?破而行,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它能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信念能让我们坚守初心,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破而行,还需要我们有勇气和决心。勇气能让我们敢于面对挑战,决心能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破而行,更需要我们有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像潘展乐一样,勇敢地打破那些不好的,突破自我设限,以坚定的信念、努力的奋斗和积极的心态,去追求我们的梦想,成就非凡的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潘展乐面对澳大利亚知名游泳教练霍克质疑时的一句答话作为切入点,引出写作内容。作文立意关键就在于理解这句话。他还是把自己框住了。框是人设的,鼓励和贬低我的话都能化作动力。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这句话表达了不被他人设限、勇于突破的态度。考生可以围绕框框,展开联想和思考。

  生活当中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这些可能是他人的质疑、传统的观念,也可能是自我的怀疑,他人的质疑。面对这些框框,我们应该敢于突破,敢于突围。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不好的呢?首先,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它能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只有坚定信念,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质疑时不轻易放弃。其次,我们要努力奋斗。奋斗是实现梦想的阶梯,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奋斗,我们才能突破自我设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者,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能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找到前进的动力。最后,还需要我们有勇气和决心。勇气能让我们敢于面对挑战,决心能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概述材料,提出观点,人生的精彩在于不设限。接着,结合材料和潘展乐的事例,分析为什么不要给自己、给他人设置框框。然后举例论证突破自我设限的重要性,如苏炳添突破黄种人百米极限、邓亚萍克服身材劣势打出世界冠军等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如何打破不好的,包括坚定信念、努力奋斗、保持积极心态等。结尾,总结全文,强调突破框框的意义,鼓励人们勇敢追求梦想。

立意:

1.突破框框,实现精彩。

2.人生不设限。

3.而行,成就非凡。

【资料来自网络,如侵即删】

春风弦歌
快意人生,语文相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