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女性同胞,应该很清楚这么一件事——尽管多数卫生巾广告把产品描绘得如何天花乱坠,要么是穿上之后能像跳街舞一样闪转腾挪,要么是一夜安睡,不怕翻身,怎么折都有面。但实际上很多的卫生巾产品并没有那么好用,真实的月经和广告里颜色梦幻的蓝色液体不是同一种东西,侧漏、粘黏度等问题依然令女性们头痛。
日用品厂商们用心做营销,用脚做产品,新的市场概念层出不穷,一会儿“奢宠棉”,一会儿“樱肌感”,一会儿波点花纹,要么就是大牌香水同款香味,就是想不到从产品设计本身改进。
产品设计师福至心灵,令人裆寒
女生们苦卫生巾产品久矣,直到她们发现“男士卫生巾”这个东西,它设计合理,不像传统卫生巾一样短窄小,对抗大流量时从不捉襟见肘;面积宜人,防护到位,穿上后依然拥有高活动度;前防漏尿,后防痔疮,价格公道,令人如沐春风,侧漏问题从此得到完善解决。
而且它还没有因为添加了类似“樱肌感”之类的新概念而造成的品牌溢价,这时候大家突然才意识到:不是,原来你知道怎么做卫生巾啊?!
长得就比常见的女用卫生巾更为敦厚靠谱
看不见女性,只希望女性“被看见”
卫生巾作为最典型的“女性商品”,尚不能看到女性的真正需求,那么在更开阔的市场外,很多的产品设计都体现出对女性的歧视。
最广为人知的案例,便是女装牛仔裤那自欺欺人的小口袋。研究表明,女性牛仔裤的口袋,平均面积比男装小48%,在市面上主流的牛仔裤品牌中,仅有4成能装下一台iPhone,但在男装牛仔裤中,这个比例是100%。
如果说,女装牛仔裤背后的设计理念,是出于美观而牺牲功能性,导致女性只有“被看见”的审美价值,那么在更多的产品设计中,女性甚至都不被看见。
英国记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曾在其著作《看不见的女性》以实例论述这个世界的产品设计是如何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女性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但男女厕所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所以你经常能看到商场女厕大排长龙,男厕却畅通无阻;
女性遭遇车祸时,轻伤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因为汽车设计和假人碰撞测试几十年来,从来都以男性躯干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差异;
许多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导致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可能远不如男性;
某些看似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依然以男性为默认标准,例如办公室的温度常常根据男性的体温偏好设定的,女性在办公室中能感受的,更多是寒冷。
正如牛仔裤的设计,忽略了女性的功能性需求,但同时却又延伸出新的需求——女性需要购置价格昂贵的手提包,用来装下本可以放在口袋中的物品,这不正是很多“她经济”商品的古怪之处?为所谓的“粉红税”付出更高的溢价,其背后到底是不是一种伪需求?
“她经济”的虚伪之处
在消费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而上升,至少如今的女性,可以用手里的真金白银,上桌为理想的世界投票。
当下几乎所有的咨询公司,都将女性视为高消费力优质客户群,但那些主打女性的商品,究竟是真实照顾到女性的需求,还是仅仅将女性视为人傻钱多的冤大头?
例如,2015年,纽约消费者协会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近400种商品中,女性产品价格更高的情况占了42%,而男性产品价格更高的情况仅有18%。同款的踏板车,仅仅因为是粉色,售价就比基础款高出整整一倍。自此,“粉红色”成为这类溢价最明显的视觉标签,有网友曾计算过,“女性一生可能要比男性多花68万元”,其中多为“粉红税”导致的溢价。
又如,几乎所有车企在推销女性款汽车时,都会使用类似“迷你”、“颜值爆表”等表达。本身由于社会分工的成见,女性需要承担更为繁重的家庭劳动,例如买菜、购物、接送小孩与长辈,这些都需要更为开阔的车内空间,但车企对于女性消费者,却依然是“粉色”、“颜值”这类过家家式的想象。
女性最需要的,是有人共负家庭事务的重担,其次是更大的车内空间,至于粉不粉色,实在是说得太远。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卫生巾话题,也许女性对卫生巾的真正期待,只是不侧漏而已,从来不是什么茉莉香气。
祝大家人不傻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