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条来自半生不熟朋友的消息时,在表情包库里挑挑拣拣,试图找到一个既能表达心情又不失礼貌的完美回应...
发狠了忘情了地工作,偏偏遇上难以沟通的奇葩,只好以一张阴阳怪气的表情包对这个世界进行控诉...
表情包早已丝滑融入日常的闲聊记录,成为打开话题、调节气氛的必选项。
如果有一天,表情包与梗被禁用,我们是否还会讲话?对话是会尴尬地凝固,还是意外地更加真诚深入?
在这个被表情包和梗图包围的网络世界,似乎每一次滑动屏幕,都能与它们不期而遇。
不仅是聊天里,以“猫meme”为代表的表情包已经出现在不少官方视频中。
大概是表情包的适用范围太广,嘴边的热梗又总是接连不断,不免有人发问——没有表情包和流行梗,年轻人是不是不会聊天了?
确实,偶尔刷到有意思的段子想要评论,思前想后,最后发出去的却是一张表情包,要么就是化身复读机,一遍遍地玩着网络热梗。
但在图像与热梗背后的年轻人,年轻人真的失去了用文字表达自我的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即使没有表情包,我们依然能够好好“说话”。
表情包的使用范围始终是有限的,当离开网络,转向线下的日常交流和工作中的书面表达,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仍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回想一下,在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的年代,想要交流感情需要贴近的地理距离,或是一封封隔着时间的书信。
现在,年轻人只是有了更多、更方便的交往方式,而表情包正是线上社交催生出的新表达。
但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需要表情包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偷懒”,避免打字的麻烦吗?
纯文字的交流,不像面对面那样可以从语气、表情、姿态中获取信息。
如果一大段分享只得到“嗯”“好”的单调回复,实在很难不在心里嘀咕“ta是不是在敷衍我”。
虽然只收到一个表情包可能依然让人有些恼火,但情况似乎比“嗯”“哦”松快不少。
毕竟透过表情包,我们能读到的并不止图片本身,更是背后的情绪、信息。
从:)的简单字符,到emoji和层出不穷的自制表情包与梗图,表情包不仅是语言的补充,更是一种独属于数字时代的创造力。
这些看似简单的图像和文字组合,承载的是青年网民的丰富情感和社交智慧。一些经典梗图的灵活运用,有时让人觉得简直是“天才操作”。
一个卖萌的猫猫狗狗表情,可以化解尴尬,避免误会;一张可云“谁来救我”的gif图片,能搞笑又直白的宣泄发疯情绪;一个会心的“冷梗”,是只有冲到同一片浪的人才能理解的隐藏款快乐。
与其说我们离不开表情包,不如说表情包和梗图是我们的互联网嘴替,那些复杂的心情和不方便说的话,借一张图片就能让人轻松get。
如果说每个人是一座孤岛,渴望被理解,却又害怕被误解。
表情包和梗图,就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做了桥梁,打破了沉默与隔阂,让线上交流变得更加顺畅自然、生动有趣。
表情包在交流“破冰”和缓解尴尬上都有它的优势,但聊天情景也十分重要。面对严肃话题时,记得避免使用过分娱乐的表情包。
在和新朋友交流时,也要小心随手发出的梗图冒犯到对方。
即便热门表情包罗万象,meme里的动物总像“成了精”似的能够精准表达某些人类的表情特征,社交中只有表情包依然是不够。
来回的表情包大战,只能扩充表情包库存,却感受不到Souler的真诚灵魂。过于依赖表情包打招呼,或许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社恐”。
拍泳装照发圈就是不自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