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多数情况下,每个人对于自己的颜值,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但往往因为感情分或是自恋情结,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
为了规避这种对自身颜值的低估or高估,清除误判所带来的不良or良好影响,我们今天通过行为主义的思路,总结出推测自身颜值的几大要点。
没有“三庭五眼”、“黄金比例”专业术语,我们只通过观测他人的外部行为总结规律,力求让大家对于自己的颜值有一个中肯的把握。
外部评语
关注外界评语时,要注意两大准则:直接>间接;整体>局部。
直接>间接
如果我们谈论“颜值水平”,那一定是“好看”、“帅”、“漂亮”的直接修饰,大于“有气质”、“可爱”、“氛围感”、“品味”的迂回形容。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帅”和“美”就好像180之于男性,动物奶油之于蛋糕店,羊绒之于纺织品——没说就等于没有。再次重申,没有说“可爱”和“气质”不好的意思,只是和“颜值”不相关而已。
整体>局部
非常易于理解,“你好好看”大于“你的眼睛好好看”。
在这里又要引出一条两大准则之上的元准则:【直接>间接】>【整体>局部】,换言之,直接局部>间接整体,如:
“你的眼睛好漂亮”大于“你好可爱”,从语感上也能感觉到,前者扎实,显得有理有据,后者模糊,且显得隔靴搔痒,令人难以信服。
经常被夸帅哥美女的同学可能会有此疑问:为什么我哥们/姐妹天天说我帅,但我自我感觉还是丑人一个?
是观测样本的问题,数据采集的源头,应该限定在:同龄二级朋友(即朋友的朋友)。换言之,来自对象、三代内近亲、服装销售、化妆品柜姐、一级朋友(闺蜜/哥们)......的外部评语,应统一视为无效样本。
对照组颜值表现
在只讨论颜值的情况下,“你长得像我朋友”绝对不算赞美,除非你能确定对方有一个颜值高于社会均值的朋友圈。
如果出现“你长得很像某某明星”的评价,我们建议向下取近似值。如“长得彭于晏和汪峰的结合体”,可以简单理解为“长得像汪峰”。
独立样本也是同理,A说你长得像彭于晏,B说你长得像汪峰,事实上你会更像汪峰。一个月后C说你长得像郭富城,你依然像汪峰。再一个月后D说你长得像吴宗宪,OK,现在你像吴宗宪了。
敏锐的同学已经发现,按照这种逻辑,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外部颜值评分只会越来越递减——但这也是人类正常的颜值变化曲线,不是吗?
颜值的正外部性
观察你的存在是否能为他人带来审美愉悦?简而言之——
在你使用真人照片的社交/游戏主页,是否经常有人来视察?
当你学跳舞,录制视频时老师有没有让你站在第一排?
合唱团里你的位置在哪?非熟人发朋友圈时,里面是否有你?
公司拍那种莫名其妙一堆人又唱又跳的宣传片是否会喊你?出镜秒数是多少?
如果没有,恭喜你,一来你对自己的颜值有个相对正确的评估,二来你也逃过了一系列惊险的丢脸时刻。
一级朋友验证
上文我们提到,对于外部评语的样本选取,主要应该限定在同龄二级朋友,那一级朋友(闺蜜/哥们)难道就对颜值的评定毫无话语权?
当然不是,在某些观测手段中,他们甚至一锤定音——试着佯装颓丧,对他们说:“我觉得我好丑啊,感觉有点没自信。”
如果对方在回应中,展现出负面情绪,“你在装什么?”、“你在恶心谁啊”,你可以认定为这是一个乐观的结果。
而如果对方开始提供情绪价值,“不会啊,我觉得你挺好看的呀”、“不至于吧,你倒饬一下还是...”,如果对话开始走向正面,那你可以开始有点负面情绪了。
控制变量法
高估自己颜值的典型表现,有一点便是“对他拍的照片永远不满意”。
尝试使用技术手段(即AI换脸软件)把自己的脸P进各种剧照、复古照,古装照,明星合影......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脸在里面隐隐约约有点奇怪,有一种带资进组的感觉,那可以考虑校正一下对于颜值的自我认知。
结语
OK,关于颜值的评判系统大概就是这样,相信朋友们看完之后应该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自己的颜值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对自己颜值不满意的女生,没有关系,审美这件事,永远是高级审美>低级审美>中级审美,前二者都是坚持自我,只有中级审美摇摆不定,比上不足,比下不甘,所以只要坚持做自己,你也是高级的。
对自己颜值不满意的男生,也没有关系,反正你们能自己说服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颜值只是单一的考核指标,生活却是综合的生活,灵魂的有趣在某种程度上,比颜值的高低重要得多。
祝大家好看,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变得更好看,那这篇推送可以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