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这项运动最近越来越流行。
小编有位同事,7、8公里的通勤路也不坐地铁了,骑上新买的公路车就朝着家猛蹬。
过了几周在电梯再次碰到这位同事,聊起骑行,没想到她说:
“骑行很快乐,可骑行后很不快乐。”
细聊之后才知道,原来小编这位同事在爱上骑行后,经常在网络上分享骑行的故事和骑行路上的照片。
但不曾想却受到许多来自陌生人的攻击,包括但不限于:
“说是骑行,无非是想找一个借口穿着紧身衣拍照发朋友圈。”
“任何运动一旦有穿着紧身裤的女性加入,就完全变了味。”
“有本事晒晒配速。”
听到这里小编忍不了了。
有些人在意运动本身的体验感,希望通过运动获得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有些人则认为运动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不仅可以舒缓压力,也希望通过运动拍出更多具有“时尚感”的大片。
这是分属体育健康和艺术审美的两个不同维度。
无论选择哪一赛道,只要能通过这一行为收获“小确幸”,不存在谁高谁一等。
但现实是,从户外、飞盘到健身举铁再到骑行,很多女性只要踏入运动场,就会面临被指控动机不纯的“资格审查”,甚至被冠以“媛”的称号。
没人会质疑一位男性穿紧身裤骑行的目的,但女性却需要通过晒骑行速度来获取“入场证书”——“好吧,这女的还算会骑”。
这股围剿运动女性的风气,正在让很多女生都无法以一位正常选手的姿态,平等地出现、竞技、分享。
当小编把这位同事的遭遇分享在Soul,没想到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有Souler在评论区表示自己因为骑行遭受过很多误解:
“骑行难道不能一个人骑,约骑的到底是来运动的还是来谈朋友的?”
“大家都知道骑行圈很乱,女生最好还是别说自己爱骑行。”
可小编想说,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包括运动。
在运动心理学中有锻炼促进模型,其中有个变量就是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人和社会其他方面的支持和精神鼓励。
感知支持的程度越高,可以预测锻炼的行为也会更持久。
这就是“圈子”的意义,不仅可以给自己一些反馈,还可以产生比较和竞争的作用。
在别人的监督下,就可以更好地保持运动频率。
一个人可以骑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骑得又快又远。
她眼中的骑行圈是同样热爱生活的旅伴,但某些人眼中的骑行圈是“乱搞”的温床。
到底是谁有问题,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一杆秤了。
运动和社交不分家
如今,运动与社交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运动社交”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因为有相同的爱好、相同的话题,所以更容易结识成为朋友。
而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破冰利器",给许多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相同的兴趣,开启全新的人际关系。
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作为切入口认识新的朋友,双属性的BUFF加持让运动变成了一种时尚、轻松的社交方式。
“结束之后大家一起聚一聚吧!”相信很多热爱骑行运动的朋友都听过这句话。
结伴运动开始形成新的社交场景。
人们也开始进入或是自发集结成各种与之相关的运动社群。
在Soul上有关运动的兴趣小组也变得五花八门。
也许外面的世界繁杂扰扰,但总有群人和你分享相同的兴趣,也懂得你沉浸在热爱中的美好。
不仅仅是小编的这位同事,希望各位Souler都能找到独属自己的纯净小天地,肆意撒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