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为一名青年男性,因发热和全身不适入院。在进行常规的血培养检查中,我们在24小时内收到了血培养阳性的报告。初步的涂片检查发现了革兰阳性球菌,呈现葡萄状聚集,这一特征性表现初步指向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可能性。随后,我们从血培养瓶中分离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对其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测试,以指导后续的抗感染治疗。
临床沟通
在血培养结果出来后的第二天,临床医生通过电话告知我们,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疑似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这一信息至关重要,因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感染病原体,通常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
后续
鉴于临床提供的信息,我们迅速采取行动,找到了先前血培养阳性但未被丢弃的血瓶。我们对这些血瓶进行了重新涂片,并将其转种到血液琼脂平板和沙保弱平板上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在重新涂片的血培养中,我们观察到了大量阳性球菌,但并未发现典型的马尔尼菲篮状菌(如图,亚甲兰染色)。尽管如此,几天后,我们在平板培养基上成功分离出了马尔尼菲篮状菌,其菌落特征典型,呈现出酒红色的色素,这一发现与临床骨髓检查的结果相吻合。
基础知识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中的篮状菌属。这种真菌是双相真菌,意味着它在不同的温度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在37℃时,马尔尼菲篮状菌呈现酵母型态,而在较低温度如30℃时则表现为菌丝型态。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酵母型态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才具有致病性。
马尔尼菲篮状菌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以及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带。这种真菌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可以随风散播其分生孢子。人类通常通过吸入这些孢子而感染,感染后可能表现为局限型或播散型感染。局限型感染通常局限于肺部或皮肤、淋巴结,而播散型感染则可能侵犯全身多个器官,致死率较高。
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反复发热、咳嗽、咳痰、消瘦和贫血等。在HIV阳性人群中,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尤其常见,因为这些患者的免疫系统受损,更易感染此类机会性病原体。此外,近年来在非HIV感染者中也发现了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病例。
实验室诊断通常包括直接镜检或培养、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真菌培养阳性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培养时间可能需要延长至7-10天。免疫学检测可以通过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抗原或特异性抗体。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或NGS测序也可用于确诊。
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通常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对于HIV感染者,同时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也是非常重要的,以重建免疫功能,减少复发风险。
马尔尼菲篮状菌的生态学研究表明,竹鼠是其自然宿主,并且竹鼠的粪便及洞穴泥土中可以分离出该菌。竹鼠作为携带者,可能通过其食物链或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
了解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感染风险、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对于预防和及时治疗该病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流行地区,提高公众意识和医疗专业人员的警觉性,对于控制这种感染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