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资料丨《中国哲学》2024年第10期

学术   2024-11-02 08:45   北京  





点击图片订购《中国哲学》




摘 要



人与自然:天人之辨的
多重内涵及其展开
杨国荣
【摘   要】天人关系涉及多个方面。人首先是自然(天)的成员并内在于自然,但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中,他们又作为自然(天)的他者而走出自然,并与自然相对。天人互动的进一步发展,往往形成所谓“人类中心”的观念,对这一观念需要具体分析。狭隘的人类中心展现为从一时一地的人类利益为出发考察和处理天人(人与自然)关系,广义理解的“人类中心”则表现为“以人观之”,其特点在于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观察与理解世界。天人之辨常常呈现更广的意义,人禽之辨、文野之辨,便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天人之辨的引申内涵。前者以人与动物的分别为指向,其旨趣在于展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后者关乎文明与自然的关系,从文明形态上体现了天人关系的历史含义。天人关系中的天,往往被赋予超验的内涵,而“究天人之际”则同时具有天帝信仰与祖先膜拜的意义。以天人的互动为背景,天对现实政治的制约,展现了其世俗化的一面,而天的超验化与世俗化,呈现了某种一致性。天人关系的展开,与心性、精神等衍化具有内在关联,后者既在广义上以天性向人性的转换为内容,又关乎性与情、感性与理性以及人的内在境界。
【关 键 词】天人关系;文野之辨;超验性;天性;人性
【作者简介】杨国荣,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浙江  杭州  310058)。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24.6.1~12
五行学说中的时空哲学
吴  飞
【摘   要】和西方哲学一样,中国哲学中也有丰富的时空哲学,主要体现在五行学说中。《尚书·尧典》之“观象授时”提供了理解时空的一种基本模式,即四时与四方的对应。这一时空哲学再与《尚书·洪范》中的五行畴结合,形成五行学说的基本架构,由此架构又形成非常复杂的比类关系,成熟于《礼记·月令》中的宇宙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由于四与五不能整除,四时与五行常常无法匹配,主要体现在中央土没有相应的时节。这一数学问题反映了中的独特哲学地位。中是每个性命主体的出发点,但又是众多时空点中的一个,因而其中心位置是相对的,这正是性命论主体之所在。
【关 键 词】时间;空间;五行;中;性命论主体
【作者简介】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24.5.56~66
历代对孔子称管仲“如其仁”的解读
——从安大简《仲尼曰》“管仲善”看
乐爱国
【摘   要】自孔子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并称之“如其仁”,但又批评管仲之“器小”“不知礼”之后,历代儒家对管仲的评价各有不同,大致有三:其一,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对管仲多有批评,忽视孔子称管仲“如其仁”;其二,汉唐至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大都称管仲为“仁”,或同时又认为管仲有“器小”“不知礼”的欠缺;其三,程朱一脉以及后来儒家学者大都称管仲有“仁之功”,虽并非“仁人”,但与之密切相关。新出土的安大简《仲尼曰》明确讲“管仲善”,印证了《论语》中孔子称管仲“如其仁”以及后世多数儒家的解读。然而今有学者主要依据孟子轻视管仲的功业并言“以力假仁者霸”,认为孔子称管仲“如其仁”实指孟子所反对的“以力假仁”,而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蕴含着管仲“不知仁”之意,明显有过度贬低管仲之嫌。
【关 键 词】孔子;管仲;如其仁;《仲尼曰》
【作者简介】乐爱国,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船山学刊》(长沙),2024.2.64~7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朱子学通史”(21&ZD051)。


海昏简《易占》方位数
及其意蕴补考
李尚信
【摘   要】海昏简井卦与咸卦简片重叠,以至于两卦的方位数字、干支等信息混为一条。“饺”前方位数的排列依照十二月吉时与四维方向的十六时位,形成四个循环。后面的方位数遵循八经卦顺序,不仅下卦以经卦区别,上卦更以阳卦或阴卦四个为一小组作区分,且次序上尤其注重遇纯阳卦则移在小组之先,遇纯阴卦则移在小组之末。对各卦的两组方位数字进行排布与修正,最终推导出井卦方位数当是“西方十四饺南方五”,兑卦“西方十饺西方十一”,升卦“北方十三饺南方一”,遁卦“南/北方十一饺东方二”,咸卦“北/南方十一饺北方十三”等。《易占》六十四卦的这两种排列方式,都突出了四维卦的作用,与《淮南子》二绳四钩说的时空观一致。
【关 键 词】海昏简;《易占》;六十四卦
【作者简介】李尚信,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中国哲学史》(京),2024.3.88~96
北大简《周驯》所见礼学问题
及其儒家属性探微
柯  昊
【摘   要】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周驯》中关涉众多礼学问题,包括古礼范畴中的宗法训诫传统、祭祀制度、礼制秩序,透过礼学视角可知这篇文献具有儒家属性。《周驯》所涉“驯”与先秦时期的“训”“诰”体密切相关,是周礼中的宗统、君统德训传统的重要内容。《周驯》诸章所载“奉祀”“乏祀”均为宗庙祭祀,具有“奉祀”“立嗣”“置贤”的核心内涵,也构成整篇主旨。简文中有“发剋(克)殷而为铭于席端”,之中的“席”和“铭”均涉及礼制,传世和出土礼学文献均有记载。《周驯》包括众多悬而未决的礼学问题,在整理、释读和研究时需要以周礼为背景,而其中所体现的儒家属性也值得深入探讨。
【关 键 词】《周驯》;“训”体;宗祀;席铭
【作者简介】柯昊,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陕西  西安  710061)。
【原文出处】《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24.4.94~1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三礼群学思想研究”(20FZXB020)。
《管子》以“理”为核心的
政治秩序建构途径及思想特征
荆  雨
【摘   要】《管子》之“理”是其政治秩序建构的核心概念和观念。“理”与道的同异关系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使其能够表现道、接续道继而成为法的本原根据,因而形成“理-法”或“道-理-法”的政治秩序结构;《管子》之“理”具有天道公理、阴阳之理的超越向度,并与常、则、名等概念一起构成了与天地同构的普遍性秩序;《管子》之“理”还包含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之义,与“以人为本”的精神共同形成了“理义”秩序。《管子》以“理”为核心融理法、理则、理义为一体的政治秩序的建构途径,体现了其法、道、儒融合的整体思想特征。
【关 键 词】《管子》;理;政治秩序;黄老道家
【作者简介】荆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24.6.6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项目“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思想主题转换与观念体系建构研究”(编号20GZGX06)的阶段性成果。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齐物论》中
“以明”如何安顿是非之争
李健芸
【摘   要】《齐物论》认为是非之争的产生有两个层面的原因,即个体之间的不同立场和偏好,以及个体通过诉诸具有公共维度的语言将前者普遍化的努力。圣人洞见到是非之争诉诸的语言秩序的不确定性,以及现实固化的语言秩序在主体间融通和物之本然的揭示上的双重阻隔,而超越了是非之争的循环。同时,圣人能寓于语言之用,而使语言成为面向主体间融通和物的流动转化而开放的未定与未尽之言。在现实的是非之争中,圣人在语言层面对众人各自源初的立场和偏好给予普遍肯定,而在圣人的生存之境中,众人也能够获得基于自身源初界限的充分的自身实现,从而安顿是非之争。
【关 键 词】以明;寓诸庸;是非;《齐物论》
【作者简介】李健芸,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24.5.67~75
一源两流论:基于三分法对
儒学发展脉络的重新判定
杨泽波
【摘   要】三分法源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要素划分为智性、欲性、仁性三个部分,突破西方理性、感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就道德践行问题而言,从三分法的视角出发,儒学发展内部有一个“一源两流”的现象。“一源”指孔子,其思想内部呈现为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两流”指从“一源”分别引出的仁性之流和智性之流,前者以孟子及后来的心学为代表,后者以荀子及后来的理学为代表,双方都有贡献,也都有所失。创立三分法,不仅有利于聚合两流,建构仁性与智性双全、伦理与道德齐备的理论模型,而且能够以智性、仁性的辩证关联为轴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新问题贡献儒家特有的智慧。
【关 键 词】儒学;一源两流;三分法;智性;仁性
【作者简介】杨泽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京),2024.5.190~203
身体空间与儒家的“亲-疏”观念
罗志达
【摘   要】借助胡塞尔的身体现象学,特别是他关于身体之功能性和导向性的分析,该文提出一种初始的“身体空间”,由此进一步澄清传统儒家中基于“身(体)”这一基本范畴的有关“亲-疏”的讨论。身体之近域(家)的经验构成了理解远域(国、天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回避基于血缘的“亲-疏”解释,从基本的身体经验来对陌生人、熟人、亲人之间的圈层关系给出一种回溯性的说明:切近的熟悉性构成了理解陌生性的基础,而陌生人原则上乃是可以被熟悉的他人。
【关 键 词】身体;近域;远域;亲疏;陌生人
【作者简介】罗志达,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珠海 519082)。
【原文出处】《现代哲学》(广州),2024.2.83~91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人才支持计划(2022WRQB02);中山大学中央业务费“现象学与儒学视域下的生存论情感研究”(22wkqb10)。
感事:先秦儒家
“格物论”的当代阐释
耿芳朝
【摘   要】现代学者以“感事”解“格物”,指向实践之知;承袭此种诠释思路,德性认识论视角下的“感”则呈现为主体的理智德性。由此,先秦儒家“格物论”所寓意的认知活动则超越了传统相对偏狭的心性论范畴,不仅指向内省之知和德性的修习,也将宽泛意义上外在世界纳入认知领域和实践范围之内。在这一理论加持下,以“感”为表现的心之认知形式使得诸感官与心直接相通成为可能,据此寓示了先秦儒家致知思想的超验认知进路,有别于康德意义上的经验认知接受形式。基于“感事”所展开的认知活动,使得主体以“感”的方式进入他人和万物,进而获取整全的知觉信念,达致“感通”的认知效果和真理性的知识,从而助力主体追求一种“扩展的知识”。
【关 键 词】先秦儒家;格物致知;感;德性认识论;理智德性
【作者简介】耿芳朝,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原文出处】《中国哲学史》(京),2024.4.36~4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德性认识论视角下的传统儒家致知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2CZX034)阶段性成果。
元代朱子学范式下
礼乐互诠关系的义理解读
——以陈澔《礼记集说》为例
曾令巍
【摘   要】自理学范式确立以降,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就被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所重视并赋予新内涵。元代朱子后学陈澔以《礼记》为研究对象自觉接续其思想遗产,既从义理诠释上实现了朱子学的精微化,又从经学维度上补救了朱子学流于繁琐、空虚之弊。受礼乐彼此依存关系的影响,陈澔《礼记集说》通过太极“函三为一之理”的思想、道器不离的关系、阴阳动静的屈伸变化以及体用不离的关系,不仅实现了礼乐互诠的义理诠释,而且还达到了经典诠释与义理建构的双重旨趣。
【关 键 词】朱子后学;礼乐“一理”;道器;阴阳动静;体用
【作者简介】曾令巍(1988- ),男,河南濮阳人,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郑州大学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经学哲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17~1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元代《礼记》学研究”(项目编号:17CZX02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一等资助《理学与经学交织视阈下的陈澔〈礼记〉学研究》(项目编号:2017M610499)。
王阳明心学的澄明、贯通与夯实
——论薛侃在学术上对
王阳明心学的独特贡献
李承贵
【摘   要】薛侃是王阳明的大弟子,但学界较少关注薛侃在学术上对王阳明心学的贡献。基于对薛侃相关文献的考察和分析可知,薛侃在学术上对阳明心学作出了独特贡献。首先表现在继承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观念上,如在良知即先天判断、“万物一体”基础的论证等方面;其次表现在对王阳明心学的某些核心观念的分辨和明晰上,如在“良知作为主人翁的资格”、“知行合一”的两种形式、“万物一体”的关怀与境界旨趣等方面;再次表现在创造性地发展、夯实阳明心学的内涵上,如对“致良知”的“致”之思想意识层面的强调、对“知行合一”之本体性论证、对“见在”即本体与工夫的统一之界定等方面;最后表现在对王阳明心学四大基本观念的贯通上,如以“见在”为枢纽,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四个基本观念进行贯通,言简意丰地阐述了四者复杂而有机的关系,认为“心”或良知是“万物一体”之基础,“万物一体”也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基础,而做到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也就实现了“万物一体”,从而将王阳明心学体系脉络更为深刻、更为生动地呈现出来。薛侃在学术上对王阳明心学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关 键 词】薛侃;王阳明心学;澄明;贯通;夯实
【作者简介】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  210023)。
【原文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24.3.178~189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孔学堂)“王阳明心态思想研究”(18GZGX04)。
《马氏文通》语言哲学的
初衷、架构及理想
彭传华
【摘   要】《马氏文通》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建忠基于民族独立自强意识,融合西方语言学成果并批判性反思中国传统小学而著作的第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法书。马建忠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小学缺乏文法研究,国人将毕生精力用于读书识字,从而影响了对自然之道的探求,导致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马建忠以字类划分、句读理论作为其语言哲学的基本架构,开创性地研究了中国的字类、句读等语法现象,并提示了其中蕴含的语言哲学要义,标志着汉语语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语言哲学研究的序幕。《马氏文通》基于语言具有“群其意”的普遍性之认识,憧憬着其语言哲学研究能实现吾国“自群”“不为他群所群”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反映了甲午战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民族独立自强意识在语言哲学上的觉醒。
【关 键 词】《马氏文通》;语言哲学;字类;句读;社会理想
【作者简介】彭传华(1975- ),江西遂川人,哲学博士,宁波大学哲学与国学研究中心教授,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语言哲学、中国政治哲学(浙江  宁波  315211)。
【原文出处】《江淮论坛》(合肥),2024.3.26~3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18ZDA019)。
超越与经世:熊十力
人生哲学的两大面向
王晓洁
【摘   要】熊十力的人生哲学产生于近现代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之中,建基于体用不二的本体论之上,承载着他志在提升国人道德、赓续中华文化的人生理想,彰显着他刚健不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人生哲学具有超越与经世两大基本面向,实现了形上与形下的统一,为国人道德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条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实践路径,代表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和世道人心所做的一种理论探索与现实努力。
【关 键 词】超越;经世;人生哲学;修养工夫
【作者简介】王晓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哲学博士(西安  710065)。
【原文出处】《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24.2.83~91
萧萐父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精神遗产
——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100周年
郭齐勇
【摘   要】萧萐父先生是我国现当代中国哲学史家、人文学者、诗人哲学家。他对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方法论探索、王夫之哲学、道家风骨说、佛教证悟论、明清启蒙说、近现代蜀学等领域都有研究与创获。他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刍议》《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吹沙集》(三卷)等论文、著作的学思创造,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哲学史现代转型的重要成果。萧先生的启蒙观的要旨,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自己的现代性的根芽,强调本土文化中孕育了现代性。他主张的是中国式的启蒙,是中华文化主体的彰显,而不是全盘西化与全盘式的反传统,驳斥了中国自身不能产生现代性因素的西方偏见,这就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也就蕴含了“启蒙反思”。
【关 键 词】萧萐父;早期启蒙说;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哲学史;主体性
【作者简介】郭齐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中国哲学史》(京),2024.3.42~50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