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纬生平及其《世学楼书目》考
一、钮纬家世生平考
会稽钮氏,源出吴兴,约于元中期迁入会稽,[2]始迁祖为钮纯一。徐渭《徐文长佚草》卷九《钮太学墓志铭》曰:“琳之先有纯一翁者,自吴兴客会稽,家焉。”[3]纯一生道宗(字敬之),道宗生文贵(号贵斋),文贵生达(字时通,号拙庵),达生清。[4]清即钮纬祖父,也正是从钮清开始,会稽钮氏方有出仕之人,奠定了钮氏为越中世家的基础。钮清字宗源,号宜庵,别号濯缨子。生于正统十一年(1446)正月廿六,卒于正德二年(1507)六月初三。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历官吉安府推官、湖广道监察御史,山东按察司佥事、副使。清元配冯氏,生二子,一曰廷诏,一曰廷信。继配侯氏,生子廷询、廷言。[5]廷信即钮纬父,字朝节,号玉泉,邑廪生。钮氏至钮纬达于鼎盛,居会稽东郭门,[6]所筑世学楼藏书万卷,遂为越中世族。
钮纬,字仲文,号石溪,浙江会稽县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万历)绍兴府志》卷三二《选举志三·举人》“嘉靖十三年”条载“钮纬,清之孙”。[7]二十年(1541),为进士,时年三十四。《嘉靖二十年进士登科录》三甲五十名:“钮纬,贯浙江绍兴府会稽县民籍,国子生,治《诗经》,字仲文,行十五,年三十四,七月二十四日生。曾祖达,赠按察司佥事。祖清,按察司副使。父廷信,母陈氏,慈侍下。兄经,弟绪、绎。娶刘氏。浙江乡试第六十名,会试第二百七名。”[8]若以出生即一岁来算,钮纬当生于正德三年(1508),为钮廷信次子,上有兄钮经,下有弟钮绪、钮绎。
二十二年(1543),钮纬任徽州府祁门县知县。《(嘉靖)徽州府志》卷五《县职官志·祁门县》“国朝知县”条:“钮纬,浙江会稽人。由进士,嘉靖二十二年任。”[9]二十四年(1545)十二月,由祁门知县升礼科给事中。《明世宗实录》卷三〇六:“(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甲寅),徐良傅、宋伊、杨思忠、钮纬、黄宗㮣、张思诚俱为给事中……纬,礼科。”[10]又《掖垣人鉴后集》卷十四曰:“钮纬,字仲文,浙江会稽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二十四年十二月,由直隶祁门知县选礼科给事中。”[11]
二十九年(1550)二月,由礼科给事中升江西按察司佥事,寻以原官谪为常熟县丞。《明世宗实录》卷三五七:“(嘉靖二十九年二月甲寅),升礼科给事中钮纬……俱为按察司佥事……纬,江西。”[12]《掖垣人鉴后集》卷十四云:“二十九年,升江西佥事,寻以原官降直隶常熟县丞。”[13]又《(万历)常熟县私志》卷七《叙官》:“钮纬,会稽人,号石溪。美丰容。以司谏谪丞。议论侃侃,王令有大政必与咨询,每出并舆行。”王鈇《重修庙学记》曰:“钮公由礼科而臬宪,以事诬迁贰是邑。”又云:“公讳纬,字仲文,浙之会稽人。”[14]钮纬谪为常熟县丞的时间史未明载,或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三十二年间。王鈇《重修庙学记》曰:“壬子夏四月,予方忝职是邦……会会稽钮公署邑,锐意作兴,言之当道,出之公帑,行之典史,颜君伯芳俾任其劳。乃春正月聚材鸠工。”《(雍正)昭文县志》卷二“先师庙”条:“嘉靖九年,改称先师庙,易像以主。三十三年,县丞钮纬修,县令王鈇记。”[15]王鈇于嘉靖三十一年任常熟知县,钮纬较王氏晚至常熟。三十三年春正月修庙学,此前钮纬已“言之当道”,故必于三十三年前已至。综之,则其履常熟县丞当在三十一年四月至三十二年间。
三十三年(1554),任福建福清知县。《(万历)福州府志》卷十四《历官·福清县》“国朝知县”载“钮纬,会稽人”,然未著具体任职时间。《(康熙)福清县志》亦未载,然卷一《城池》有嘉靖三十三年钮纬筑城事,可见其任职当在此时。其曰:“嘉靖三十三年,海上有警,廵抚王忬奏请城濵海诸邑,因城福清。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四尺,周九百九十三丈,女墙一千三百,警舗二十四,建门楼、四水关二,邑人参政陈仕臣为之记。时邑令钮纬急于成功,相度未审。”钮纬任知县当至嘉靖三十六年(1557),后升为安徽太平府同知。[16]《(嘉靖)重修太平府志》卷三《职官志》“国朝同知”载:“钮纬,浙江会稽人。进士。嘉靖三十六年任。”[17]
四十三年(1564),由广东佥事任山东按察司佥事,[18]充武德道兵备佥事。《(嘉靖)山东通志》卷十《职官》“佥事”条,曰:“钮纬,仲文,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辛丑进士。由广东佥事调今职。嘉靖四十三年任,管武德道事。”[19]武德道为整饬兵备道之一,驻武定州,明例以按察司副使、佥事分司之。钮纬管武德道事,即以按察司佥事充兵备佥事。《(万历)武定州志》卷十“兵备佥事”条,“钮纬,会稽人,嘉靖辛丑进士。四十三年任。”[20]《(道光)济南府志》卷二六《秩官四》“明武德道”条:“武德道设自明正德时,《武定志》云:‘正德七年置兵备佥事,驻武定州治。’而《德州志》载:‘武德道,崇祯五年移驻德州。’故秩官自崇祯始。然《德州·宦迹》已载嘉靖时人,前后未免两歧,兹合载之,以备参考云。”[21]其下载“钮纬,浙江会稽人,进士,以佥事任。”山东佥事当是钮纬最后所任官职,《掖垣人鉴后集》卷十四“钮纬”条,“历山东佥事,以忧归。”[22]
归里后,钮纬锐意藏书,并构藏书楼曰世学楼。徐渭《世学楼赋》云:“当盛年而绾绶,思退处以垂纶。选文园而卜筑,得古桂于南邻。”又曰:“既构兹楼,爰题世学。运群籍于旧藏,出繁缃于新钥。牙签万只,色摇徽轸之囊;玉轴千头,光映卮彝之橐。既招文史,亦集贤豪。”[23]钮纬不仅藏书,更出所藏而刊刻流布,且亲与校雠之役。商浚《稗海叙》云:“吾乡黄门钮石溪先生,锐情稽古,广构穷搜,藏书世学楼者,积至数千函,百万卷。[24]余为先生长公馆甥,故时得纵观焉。每苦卷帙浩繁,又皆手录,不无鱼鲁之讹。因于暇日撮其纪载有体、议论的确者,重加订正,更旁收缙绅家遗书,校付剞劂,以永其传,以终先生惓惓之夙心。凡若干卷,搃而名之曰‘稗海’。”[25]又《校阅稗海姓氏》“总校”下有“钮纬,字仲文,浙江会稽人”。[26]
万历六年(1578)左右,钮纬卒。徐渭为钮纬子琳撰《钮太学墓志铭》,曰:“至是翁妪祥禫先后几五年矣。乃无月不哭者,心脾两脏已离决,自脉曰:‘我当以某月日死。’至其时果剧命。”[27]钮琳死于“万历十一年癸未九月十八日”,至是已祭其父五载,则钮纬卒在万历六年左右。钮纬有子三人,其伯仲未知名,季子即钮琳。琳字粹甫,号鼎岩。生子承玄、承敏、承爽。生平详见徐渭《徐文长佚草》卷九《钮太学墓志铭》。钮纬长子有一女,适同里商浚,商氏《稗海叙》云“余为先生长公馆甥”即指此。又陶望龄《寿外嫂钮孺人序》云:“钮孺人,吾外兄半埜商君元配,而前给事中石溪先生孙女也。”又有钮承芳,字汝实,与钮纬同校《稗海》。[28]其行字为“承”,当属钮纬孙辈,然未知为何子所出。
综上所述,会稽钮氏自纯一迁入会稽,五世而至清,再传至纬。钮纬生于正德三年(1508),卒于万历六年(1578)左右。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历官至山东按察司佥事。约于嘉隆之际归里,构世学楼,积书万卷。有子钮琳、孙承芳,继乃父乃祖之志,亦能读书。崇祯初,其书初散。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曰:“古今书籍之厄,不可胜计,以余所见者言之,越中藏书之家钮石溪世学楼其著也。余见其小说家目录亦数百种,商氏之《稗海》皆从彼借刻。崇祯庚午间,其书初散,余仅从故书铺得十余部而巳。”[29]此盖钮纬家世、生平及书籍聚散之大略。
二、《世学楼书目》的发现及其内容
(一)《世学楼书目》版本情况
会稽钮氏藏书目录,今传有题为“会稽钮氏世学楼珍藏图书目”者,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有藏,后经《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影印而益为人知。[30]然该书《艺文类聚》下注“张月霄小字本”,张月宵即清代著名藏书家张金吾,可知该书为书贾赝造。故论世学楼藏书,该本不足为据。
因目录缺如,故钮氏藏书规模与种类久不为人所知,学者论及其藏书惟引黄宗羲“小说家目录亦数百种”而已。可幸的是,“江苏两汉·徐州2018年秋季古籍文献及艺术品拍卖会”拍出一部《世学楼书目》,其版式特征与上海图书馆藏世学楼抄本《孤树裒谈》一致,乃真本世学楼藏书目录。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部世学楼藏书目录,为我们了解世学楼藏书提供了全新的史料。
《世学楼书目》不分卷,明蓝格稿本,纸本一册。开本原高26厘米,广18厘米,后天头为人裁剪,实高23.5厘米。板框高20厘米,广14厘米。[31]半叶十行,白口,四周单边。中缝上书“世学楼书目”,[32]中书类目名,下镌“世学楼”三字。钤“云叡”朱文方印、“无竹斋藏”朱文方印、“西周邨□”白文方印,未知印主为谁。此本有残缺,“文集”类仅存半,其后各类并阙。此本经妄人涂画,末叶有“木本在家上下”六朱笔大字,覆书于文上,目录叶又为墨笔数字覆盖,使得部分文字不可辨识。此本在拍卖前又经修补装帧,书衣及护叶粘今人题签——“世学楼书目,管峻题”。
此本卷端题“世学楼书目”,次行下署“赐还病叟类纂”。正文顶格朱笔书类目,换行低一格书各书名,自然分为上下两栏(即一行内分上下共记两部书),书名下以朱笔注明贮藏该书之柜号。书前有钮纬撰题记二则,述其撰作体例、种数及藏书经过。此本编成于万历二年至六年间,是经过两次编辑后的誊清本。初撰于万历二年(1574),钮氏曰:“书目一册,是余万历甲戌秋亲笔所记也。”甲戌即万历二年。[33]其后书籍不断增加,故钮氏又在原编基础上添入新收书目,其云:“后续有所益,数日有加。”但由于书有残损,第二则题记仅存前半,不知撰于何时。笔者考证钮氏卒于万历六年左右,所以当不会晚于此时。
(二)《世学楼书目》的编纂体例
《世学楼书目》共分38类,类下系书,又以天干标柜号,注于每书之下。钮氏题记曰:“右书目分为三十八类,共一千二百二十七种,自经史典章之外,凡可备参考,广闻见者亦咸收之。”又曰:“书目一册,是余万历甲戌秋亲笔所记也。列为三十八类,共计一千二百二十七种。后续有所益,数日有加。其下红笔书‘子’‘丑’等字,以此书置之此号之匮也。一号即为一□,[34]查注甚明。”如“制书”类载“皇明祖训,巳。”即《皇明祖训》这部书分类于“制书”,藏置于“巳”号柜。
《世学楼书目》的分类主要继承了《文渊阁书目》而有所损益,今将二者类目列表于下(表1),[35]以见其因革关系。
以上38类,钮纬题记云共载书1227种,然从19、20、21三类的实际著录数量超过目录统计数量来看,正文著录之书总合当在1227种以上。为什么实际著录会比目录统计更多呢?这并不是钮氏统计的失误,而是目录统计为第一次编目时的数据,正文所载包括后续所收之书,钮氏在第二次编辑目录时并未对新增书籍重新统计。钮氏第二则题记曰:“后续有所益,数日有加。”只是这一增加并未在目录统计上体现。此外,《世学楼书目》所载“小说”类仅55种,这与黄宗羲所言“余见其小说家目录亦数百种”差距甚大。这是否说明此本亦是伪造的呢?笔者以为否。因为《世学楼书目》实际上并不记载钮氏自抄之书(详下文),或许钮氏还有一部自抄书的目录,该目上著录的小说家种类较此本为多。如今存著名的世学楼抄本《说郛》即载有大量小说类书,此本并未载。
三、《世学楼书目》的性质与特色
(一)《世学楼书目》的性质
《世学楼书目》为钮氏藏书目录毋庸置疑,那么它的性质如何呢?是总目,还是善本书目呢?笔者认为,《世学楼书目》是钮氏从别处收得之书的总目,其自抄之书并未载于此书目。因为今传世学楼抄本均不见于此目,而书目所载世学楼旧藏刻本多有见于此目者。如《善本书室藏书志》载“仪礼二十二卷,明刻纸字本,钮氏世学楼藏书”、“大乐律吕元声六卷附律吕考注四卷,明刊本,钮氏世学楼旧藏”、“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嘉靖刊本,世学楼藏书”、“宋文鉴一百五十卷,明弘治严州刊本,钮氏世学楼藏书”,分别见于《世学楼书目》“三礼”“乐书”“文集”类。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等载,今传世学楼抄本主要有以下13部(表2),无一部见于此目。如果说部分书籍的分类在亡佚部分(若“抱朴子”或为“道书”类),那么明显属于史类或国朝典故的《平蜀记》《两湖麈谈录》何以亦不在此目呢?《世学楼书目》不著录版本,然从《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钮氏旧藏之本来看,多是当世之本,故此目亦非善本书目。
(二)著录特色
明代书目自《文渊阁书目》始即以注重实用为一大特色,具体表现就是用千字文为书籍位置编号。著录时先著录橱号,表明其下著录之书的位置;再著录类名,显示该橱书籍的分类。其后《秘阁书目》《赵定宇书目》《脉望馆书目》等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此类目录书橱编号的顺序与分类顺序是一致的,即书籍先按类排序,再按千字文顺序依次放入橱中。这种方式与现代图书馆按类、号为序的图书排架方式类似,但某类中有大量图书插入时需要大规模倒架或在相应位置增添书架。私人藏书按这样的方法排架没有问题,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定会有较多的麻烦,于是《世学楼书目》采用了更为简便的编号贮存方式。
世学楼藏书的编号顺序与分类顺序并不一致,就是说书籍并不以分类顺序依次按编号顺序摆放,而是较为随意地贮藏于不同的柜中(笔者以为当是书籍入藏的顺序)。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按柜号著录书籍,那么编成的书目只能成为纯粹的簿帐,且不利于查检。为了查检就需分类著录,而为了取书又必须有对应的编号,要使分类顺序与编号顺序一致却需要大量挪动藏书。如何解决三者之间的矛盾?这时我们会发现,只有书籍与柜号是客观存在的,藏书位置的变动必然引起其自身柜号的变动。但书目是主观的,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将藏书著录成一个目录。既然如此,那只需将书籍和柜号捆绑起来,然后将每一部捆绑后的书籍按类编排就可以了。然后我们就能按类索书,视书知号,据号取书。如查阅《左传注疏》,我们只要在“春秋”类中找到该书,随之发现与之捆绑的柜号为“子”,即知此书藏于“子”字号柜中。实际上,当今各大图书馆古籍藏书就是采用的这种编号方式,书籍本身较少按类排放。但在出版藏书目录时,我们发现多数目录是按经史子集的类序排列,而不是按其在库房中的编号顺序排列。这也给当今古籍编目一个启示,就是在出版馆藏目录时将索书号一项编入目录中,这样可以方便读者因目求书,而不至于成为单纯的分类馆藏目录,缺乏一定的实用性。
可见,《世学楼书目》的著录是将排架目录与分类目录有机结合,主体看起来是分类目录,查阅书籍时又可作排架目录,兼顾了学术性与实用性。并且,同书的复本、不同版本,以及后续购入的书,不需要按类插入相应柜中,只需在目录中注明不同的柜号即可。如世学楼藏《周易传义》共有六部,书目著录时只在该书下注明各自所在柜号为“子辰申酉亥乾”,书名只出现一次。
钮氏世学楼是与范氏天一阁齐名的浙中藏书楼,惜其历代书楼主人因史料阙如而鲜为人知。笔者提要钩沉,所见生平亦多以仕宦为主,于其书事则仍未能知之更详。世学楼藏书今见于各大图书馆者多钤“会稽钮氏世学楼图籍”朱文大方印,据此尚可见其藏书之一斑,然其藏书规模却仅能凭黄宗羲“小说家目录亦数百种”之述而略作推想。因此,作为目前所知的唯一一部世学楼藏书目录,即使只是一部残本,《世学楼书目》的价值仍是不言而喻的,它为我们了解世学楼藏书规模、种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一发现也印证了明代目录较少著录版本,一般不撰提要的时代风气,为研究明代藏书及书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个案。《世学楼书目》拍卖后为私人所藏,其能否公开尚不得而知。为便于学者研究,笔者将之整理后附于文末。学力不逮,或有错讹,敬请方家指正。
附:钮纬编《世学楼书目》
右书目分为三十八类,共一千二百二十七种,自经史典章之列,凡可以补参考、广闻见者,亦咸收之。积岁盈籍,难聚易散,乃作“世学楼”以藏之,而自手录其书目,将使后之人绳绳继继而永守勿失也,毋负乎余今之所深望。时万历三年秋八月朔旦识。
书目一册,是余万历甲戌秋亲笔所记也,列为三十八类,共计一千二百二十七种。后续有所益,数日有加。其下红笔书“子”“丑”等字,以此书置之此号之匮也。一号即为一□,[43]查注甚明。此余一生心力尽在于此,不许……[44]
国朝典故(四十五)、小说(五十二)、科试(一十七)、文集(二百三)、诗词集(一百四十五)、类书(四十三)、韵书(一十六)、姓氏(一)、政书(一十九)、刑书(二十)、兵法(一十五)、舆地书(九)、阴阳书(一十六)、医书(八十一)、志书(七十一)、□邑志附(三十三)、志杂(三十二)、艺书(三十六)、道书(二十三)、佛书(一十三)。
皇明祖训(巳) 大诰(亥)
大诰武臣(丑) 大诰三编(亥)
大诰续编(亥) 大明令(丑坤)
皇明诏赦(午) 皇明诏制(乾)
皇明诏令(午戊) 洪武礼制(卯乾)
礼仪定式(丑) 稽古定制(丑)
教民榜文(丑) 大名会典(亥)
洪武圣教记(寅) 孝慈录(丑)
存心录(亥) 五伦书(乾)
孝顺事实(乾) 圣学心法(巳)
高皇帝御制文集(乾) 皇明制书(子)
周易本义(酉亥) 周易传义(子辰申酉亥乾)
周易大全(子丑) 周易注疏(子)
周易要义(丑) 周易旁注(戌)
焦氏易林(寅乾) 横渠易说(戌坤)
诚斋易传(午)
易占经纬(乾) 古易经传训测(乾)
易外别传(申) 易学象数举隅(乾坤)
易学四同
书经集□(子申亥乾) 书经注疏(子)
书经大全(丑) 书集传(乾)
书经旁注(戌)
诗经集注(子申酉戌亥乾) 诗经大全(子丑)
毛诗注疏(子坤) 诗经旁注(丑戌)
吕氏读诗记(辰) 毛诗名物解(子)
诗说解颐(申坤)
春秋胡传(辰申戌) 春秋大全(子丑)
春秋左传(辰申戌) 春秋公羊传(辰酉)
春秋榖梁传(辰酉) 春秋四传(子申亥乾)
左传注疏(子) 公羊注疏(子)
榖梁注疏(子) 春秋集传纂例(辰申酉)
国语(寅) 春秋繁露(酉乾)
春秋左氏补注(戌) 春秋属辞(戌乾)
春秋师说(戌)
春秋周正考(坤)
春秋列传(坤) 春秋私考(申坤)
礼记集说(子申酉戌亥乾) 礼记大全(丑)
三礼(寅申) 仪礼(酉)
周礼(寅辰酉戌) 仪礼注疏(子申酉)
周礼注疏(子申乾) 礼记注疏(子)
仪礼经传(寅) 仪礼图解(亥)
周礼互注(乾) 二礼集解(辰酉戌)
三礼考注(辰)
大戴礼(辰酉戌) 经礼补逸(寅子□)
礼经会元(丑坤)
三礼图注(辰午酉)
礼书(戌)
家礼仪节(丑申戌亥坤)
家离考正(干) 家礼会通(酉)
饮射图解(干) 射礼集要(坤)
射礼节要编(丑酉) 家礼易简编(子卯)
读礼疑图(丑) 庙制考义(干)
乐书(戌)
律吕别书(坤) 九代乐章(亥)
乐章音注(坤) 律吕元声(亥)
乐律纂要(坤) 文庙礼乐图谱(坤)
律吕新书图注(乾)
六经白文(卯戌) 六经正误(干)
五经白文(辰) 五经明音(卯)
孝经注疏(子) 尔雅注疏(子)
尔雅(辰干) 尔雅翼(亥)
埤雅(酉干)
四书白文(干) 四书集注(子卯申酉亥干)
四书大全(丑) 四书或问(午)
四书旁注(戌)
论语注疏(子) 孟子注疏(子)
老泉孟子(酉坤)
大学衍义(寅午) 大学衍义补(寅酉干)
中庸辑畧(戌)
风林四书(干)
大学旧本(戌) 大学衍义辑要(酉)
大学衍义补畧(辰) 中庸发明要览(酉)
四书人物考(坤)
孔子家语(寅申) 性理大全书(丑午)
二程子全书(寅亥) 程氏遗书(亥)
皇极经世书(寅) 近思录(丑申酉戌干)
小学集注(卯戌) 小学句读(寅亥坤)
延平问答(干) 伊洛渊源(干)
伊洛渊源续录(坤) 明道先生语畧(亥)
朱子语类大全(丑) 朱子晚年定论(辰)
观物外篇释义(申酉干) 大儒心学语录(寅)
宋四子抄释(卯) 象山语录(坤)
龟山语录(干) 北溪字义(卯干)
天原发微(寅辰) 鲁齐全书(戌)
道一编(酉) 二程子抄释(坤)
真西山心政经(坤) 研几图(辰)
朱子实纪(午) 诸子纂要(干)
象山年谱(坤) 性理三解(亥)
性理彝训(坤) 百氏统要(干)
黄四如谱藁(坤)
薛文清公读书录(乾坤) 薛文清公读书要语(申)
荷亭辨论(戌) 观微子内篇(坤)
正蒙会稿(酉) 传习录(午坤)
说理会编(酉) 孔孟事迹图谱(巳干)
读书管见(坤) 困知记(干)
四先生粹言(坤) 心学精义(干)
杨忠愍公年谱(干) 信心录(坤)
古注参同契分释(坤) 元夕稿(坤)
管子(戌) 墨子(卯)
子华子(卯) 孔丛子(坤)
鬻子(卯) 鹖冠子(卯)
公孙龙子(卯) 无能子(卯)
韩非子(申酉亥) 尹文子
鬼谷子(卯) 玄真子(卯)
天隐子(卯) 抱朴子(卯)
素履子(卯) 橐钥子(卯)
淮南子(丑戌干) 刘子(卯)
文中子(寅) 六子书(卯辰申酉戌)
文子白文(寅坤) 十二子(子)
七十二子粹言(辰) 三子口义(寅申)
战国策(子申戌) 吕氏春秋(戌)
晏子春秋(丑) 说苑(卯)
中论(巳午戌坤) 盐铁论(干)
太玄经(辰酉戌干) 韩诗外传(卯午亥坤)
淮南子鸿烈解(亥) 老子集解(坤)
意林(坤) 南华经别编(坤)
女诫(午) 论衡(丑戌)
风俗通(寅辰□酉亥) 颜氏家训(□)
释名(辰) 事物纪原(□)
崇正辨(坤) 王子年拾遗记(子)
畏轩札记(坤)
困学纪闻(干)
同胞录(坤)
杨子折衷(辰戌乾坤) 中说考(申)
空同子(辰) 海樵子(坤)
正学编(申) 慎言集(坤)
白沙至言(戌) 阳明则言(申戌)
陆诗别传(亥) 友间集(坤)
存斋教言(申) 古源二论(子坤)
物原(坤) 古学选注(坤)
感时论(坤) 八行遗事集(戌)
百忍箴(干) 百忍图集(坤)
史记(子巳戌坤) 前汉书(丑巳午申)
后汉书(巳午) 三国志(巳)
晋书(巳干) 宋书(巳)
南史(巳) 北史(巳)
梁书(巳) 南齐书(巳)
北齐书(巳) 陈书(巳)
魏书(巳) 后周书(巳)
隋书(巳) 唐书(巳)
五代史(巳坤) 辽史(巳)
金史(巳) 宋史(巳)
元史(巳) 旧唐书(巳)
史记题评(寅) 资治通鉴(寅申)
通鉴节要(亥干) 通鉴续编(亥)
南唐书(子) 元史节要(干)
前汉纪(寅酉) 后汉纪(寅酉)
东都事畧(辰) 通鉴纲目前编(子坤)
资治通鉴纲目(子申酉亥) 续资治通鉴纲目(子坤)
宪台通鉴(卯)
世史正纲(坤) 荆川批点汉书(干)
荆川批点史记(干)
通鉴纪事本末(巳) 穆天子传(□)
吴越春秋(干) 越绝书(午申)
路史(丑) 汉隽(申)
高士传(子) 列女传(寅)
金陀粹编(午) 金陀续编(午)
诸史会要(辰) 名贤确论(干)
斑马异同(卯酉坤)
史纂左编(卯) 史通(戌)
帝鉴图说 分类通鉴(酉)
宋元史发微(干) 末后宋统拟(干)
文苑春秋(干) 日记故事(卯酉戌亥)
史钺(申) 史钞(亥)
史断(辰) 邵文庄公学史(申)
三辅黄图(寅申酉) 三国志通俗演义(酉)
忠义水浒传(干) 桯史(干)
唐余纪传(寅) 华阳国志(□)
宋名臣言行录(丑干) 宋名臣琬琰录(坤)
西湖游览志(午干) 太平人物志(干)
天下古今人物志畧(坤) 汉唐逸史(干)
南北宋史传演义(坤)
太平经国书(申) 经济文衡(午)
皇明经济文录(午) 皇明名臣经济录(寅酉)
皇明名臣经济录选(丑申戌) 皇明疏议辑畧(辰)
历代名臣奏议(戌) 包公奏议(坤)
李忠定公奏议(辰)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辰)
勘边七议(干)
于肃愍公奏牍(辰坤) 马端肃公奏议(戌)
胡端敏公奏议(坤) 关中奏议(辰)
桂文襄公奏议(辰戌) 晋溪本兵敷奏(午)
维石奏议(寅) 浚川奏议集(□)
渭厓疏要(丑坤) 抚夷节畧(寅)
陆太常遗疏(干) 题淮恩例(干)
□垣奏议(坤) 文江奏疏(干)
林小泉奏稿(坤) 虞山奏草拣编(坤)
大禘议(坤) 庙议稿(亥坤)
诚□录(坤) 督府奏议(坤)
愚衷疏草(寅卯) 剑泉奏议(坤)
□□奏疏(干) 会议边储条件(干)
□山集(坤) 问水集(干)
巡抚河南奏议(坤) 南台奏议(干)
皇明开国功臣录(丑) 皇明启运录(卯亥坤)
皇明成宪录(巳干) 皇明名臣琬琰录(子)
皇明资治通纪(子申) 皇明名臣言行录(戌)
皇明名臣言行录新编(寅干) 龙兴名世录(辰)
龙飞纪畧(戌坤) 国朝谟烈辑遗(亥干)
国朝英烈传(卯) 随志(卯)
近代名臣言行录(坤) 传信录(卯)
皇朝文献考(卯) 枝山野记(卯坤)
蓬窓类记(卯) 立斋闲录(卯)
震泽纪闻(戌) 都公谭纂(酉亥)
群忠录(申) 双槐岁抄(辰)
北征录(丑) 交泰录(丑卯午)
天顺日录(丑亥) 皇明纪畧(丑申)
孤树裒谈(子戌) 广孤树裒谈(戌)
殿阁词林记(子亥) 近峯闻畧(辰)
治世余闻(巳) 继世纪闻(寅)
革除遗事(巳) 遗忠录(寅亥)
群忠备遗录(戌) 吾学编(戌)
炎徼纪闻(坤) 金姬传(戌)
明良集(坤) 后鉴录(坤)
毗陵忠义录(子) 褒忠录(申)
日本考畧(坤) 使朝鲜录(申)
使琉球录(干) 畜德录(干)
西夷事迹(干) 征南事迹(干)
国朝典故(坤) 革除编年
博物志(坤) 续博物志(坤)
西京杂记(坤) 酉阳杂爼(干)
杜阳杂编(干) 宣室志(干)
述异记(坤) 尚论编(坤)
东京梦华录(坤) 续观感录(戌)
中华古今注(酉)
封氏闻见记(坤) 石林燕语(干)
冷斋夜话(坤) 癸辛杂识(干)
鹤林玉露(辰) 齐东野语(坤)
西溪丛语(寅) 渑水燕谭(干)
云麓漫抄(坤) 扪虱新语(干)
侯鲭录(乾坤) 虞初志(子)
南村辍耕录(辰亥干) 草木子(丑午)
十家小说(坤) 二十家小说(寅)
旧四十家小说(丑巳酉亥) 新四十家小说(寅申戌)
笔畴(辰亥坤) 异闻揔录(干)
闻见续集(巳) 两山墨谈(寅)
今献汇言(子戌亥坤) 龙江梦余录(亥)
余冬序录(寅申干) 震泽长语(酉戌)
水东日记(乾坤) 陆文裕公外集(戌)
劝善录(丑) 灼艾录(坤)
丹铅余录(辰) 丹铅续录(□)
丹铅要录(卯) 丹铅总录(亥)
小说类编(酉) 濯缨亭笔记(午坤)
客座新闻(戌) 逸史搜奇(坤)
梓吴(亥) 台山灵异录(酉坤)
东岑子(乾坤)
孤竹宾谈(戌) 剪灯录(干)
宋绍兴十八年登科录(亥) 元泰定四年登科录
历科浙江乡试录(未) 历科会试录(未)
历科进士登科录(未) 历科进士同年录(午)
宜翁三试录 石溪三试录
皇明浙江乡贡考(午酉) 皇明进士登科考(卯)
进士同年近录(亥) 浙江甲午同年录(午干)
辛丑进士同年录(午) 重刻辛丑同年录(丑)
戊午应天武举录(丑) 皇明进士号录(午)
皇明吉安进士录(坤) 正统戊午乡闱录(亥)
金石古文(辰坤) 左粹类纂(卯申戌)
修辞左选(亥) 秦汉文(寅酉)
秦汉魏晋文选(子亥) 三史文类(坤)
西汉三子至文(干) 古文苑(午)
古文集(亥) 古文关键(戌)
崇古文诀(卯午) 妙绝古今(丑)
文章正宗(丑辰申酉亥干) 文章辨体(酉戌干)
古赋辨体(寅酉戌) 续文章正宗(干)
文苑英华(丑) 文苑英华纂要(寅)
文翰类选大成(午申) 学约古文(子)
文则(寅卯酉) 文瑞集(寅)
文章轨范(辰酉) 续文章轨范(辰)
文心雕龙(坤) 古文类抄(坤)
汉文选(丑午申酉戌) 广文选(辰申干)
文选增定(亥) 文选补遗(酉)
文选双字类要(酉)
蔡中郎集(卯午戌) 武侯文集(干)
唐文粹(卯) 唐文鉴(坤)
颜鲁公文集(乾坤) 曹子建文集(亥)
骆宾王文集(乾坤) 白氏长庆集(亥)
王右丞集(戌) 重编王右丞文集(寅)
韩柳文(辰午戌亥坤) 曲江集(戌)
昌黎集(申酉亥) 河东集(丑申酉)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申) 樊川集(卯酉)
宋文鉴(卯午坤) 欧阳文(申戌)
欧阳文粹(子申酉戌亥) 欧阳文忠公全集(丑乾坤)
嘉佑集(午酉) 三苏文粹(子申)
三苏文选(卯) 苏文忠公全集(丑亥)
南丰文集(卯) 南丰文粹(卯)
赵清献公文集(戌干) 徐节孝文集(干)
临川集(子申戌亥) 荆公文集(戌丑)
范文正公集(寅戌) 豫章黄先生□集(丑)
黄太史精华录(丑坤) 豫章文集
司马文正公集畧(丑戌亥) 淮海集(辰戌干)
梅溪文集(午) 会稽三赋(丑申酉戌亥坤)
高达夫文集(干) 欧阳行周文集(申)
止斋文集(午) 源流至论(午)
秋崖小藁(申酉戌) 香溪文集(寅)
程氏文集 南轩文集节要(□)
晦翁文集(辰) 晦翁文抄(辰)
象山全集(辰午) 云峯文集(坤)
漫塘文集(辰) 浮溪文粹(戌)
黄四如集(辰坤) 文溪集(坤)
龟山先生集(坤) 渭南文集(午干)
尹和靖文集(辰酉) 迭山文集(酉)
叶水心文集(丑) 文山文集(子亥坤)
元文类(辰巳)
道园学古录(辰午) 渊颖文集(丑午坤)
青阳文集(亥干) 大明一统赋(寅)
石门集(辰) 大明一统赋补(申)
皇明文衡(辰) 高太史大全集(辰酉)
诚意伯文集(乾坤) 宋学士全集(寅申)
潜溪集(卯) 陶学士文集(丑申)
逊志斋集(寅干)
篁墩文集(辰午坤) 黄墩文粹(午)
薛文清公全集(午干) 东里文集(子酉干)
琼台会藁(巳)
一峯文集(干) 枫山文集(干)
医问先生集(亥) 定山集(干)
何氏集(卯戌) 空同集(辰申酉戌)
石龙集(亥) 震泽集(寅)
改亭稿(坤) 椒丘文集(干)
石淙文稿(午) 方洲文集(亥)
碧川文选(申) 靳文僖公文集(干)
阳明文录(卯午坤干) 居夷集(申)
甘泉文录(干) 湘皋集(坤)
崔氏垣词(戌) 边萃泉集(午坤)
中峯文选(午) 容春堂集(卯亥)
春雨堂稿(卯) 泉斋勿乐集(辰)
浚川内台集 张文定公文选(寅午)
周恭肃公集(干) 兰晖堂集(戌)
西川文集(坤) 古山文集(申)
圭峯文集(亥) 桂洲集(午)
巽峯集(酉) 荆川文集(丑酉)
东郭文集(酉干) 王履吉集(寅)
念庵文集(子坤) 梓溪文集(干)
宦游杂录(亥) 昭贻杂记(干)
皇明三都赋(干) 褒节录(坤)
唐宋元名表(卯) 四六菁华(□)
表则(寅) 文式(干)
秦汉书迹(□) 两汉书疏(辰亥)
赤牍清裁(申亥) 山谷刀笔(申亥)
内简尺牍(干) 四六刀笔(坤)
类拙(坤)
崔氏墓志铭(坤) 胡伯子墓志铭(坤)
[7](明)萧良干、张元忭等纂修:《(万历)绍兴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01册影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齐鲁书社,1996年,第135页。
[8]《嘉靖二十年进士登科录》,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天一阁藏。
[9](明)何东序、汪尚宁纂修:《(嘉靖)徽州府志》,《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324册影印嘉靖四十五年刻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第68页。
[10](明)张溶、张居正等纂修:《明世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第45册,1962年,第5781页。
[11](明)萧彦等撰:《掖垣人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9册影印明人文集丛刊影印明万历十二年序刻本,齐鲁书社,1996年,第295页。按:李丹《明代私家书目伪书考》云《掖垣人鉴》作“钮缉”,恐是误读。(《古籍研究》,2007(1),第136页)
[12](明)张溶、张居正等纂修:《明世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第45册,1962年,第6412页。
[13](明)萧彦等撰:《掖垣人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9册影印明人文集丛刊影印明万历十二年序刻本,齐鲁书社,1996年,第295页。
[14](明)姚崇仪辑:《(万历)常熟县私志》,《中国华东文献丛书》第11册影印民国二十三年抄本,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46、47页。
[15](清)劳必达修,陈祖范等纂:《(雍正)昭文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9册影印雍正九年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7页。按:《常昭合志》载此事于嘉靖三十四年,然钮纬于三十三年又任福清知县(详下文),故当以《(雍正)昭文县志》为确。
[16]按:《(康熙)福清县志》卷三载罗向辰于嘉靖三十三年任福清知县,有误。钮纬前知县为张楙,嘉靖三十年任,其后为叶宗文、罗向辰。叶宗文何时任职未载,然《明世宗实录》卷四五八“嘉靖三十七年四月丙申”载“倭攻建清县,破之,执知县叶宗文。”又《(万历)承天府志》载罗向辰嘉靖三十四年任京山县知县。罗氏任职在叶宗文后,又未见其两任福清知县的记载,因此罗氏任福清知县当在三十七年叶氏被执后,非三十三年。
[17](明)林钺修、邹璧纂:《(嘉靖)重修太平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2册影印嘉靖刻本,中国书店,1992年,第837页。
[18]按:钮纬何时任广东佥事未知,笔者检今传各时期《广东通志》,未见载。
[19](明)陆釴等纂修:《(嘉靖)山东通志》,明嘉靖十二年刻万历四十七年续刻本,南京图书馆藏(索书号114287)。
[20](明)桑东阳、邢侗纂修:《(万历)武定州志》,《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329册影印明万历十六年刻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第455页。
[21](清)成瓘等纂修:《(道光)济南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册影印道光二十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517页。
[22](明)萧彦等撰:《掖垣人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9册影印明人文集丛刊影印明万历十二年序刻本,齐鲁书社,1996年,第295页。
[23](明)徐渭:《徐文长三集》,卷一,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商浚刻本。
[24]按:“数千函百万卷”,郑振铎《劫中得书续记》录商序作“数百函将万卷”。笔者疑郑氏抄录有误,然以理度之,世学楼藏书“百万卷”似亦不实。查慎行《人海记》卷下《藏书之厄》曰“会稽钮氏之万卷楼”,则“万卷”之数或当之。
[25]按:郑振铎《劫中得书续记》录商序作“稗海大观”,并云:“《稗海》之初名《稗海大观》,实无人曾论及者。”笔者检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商氏刻本(仅十五叶,存陶望龄、商浚序、校阅姓氏及目录),未有“大观”二字,今据台图藏本录文。
[26]《稗海》,明万历间会稽商氏刻本,台湾“国家图书馆”藏(50115278)。笔者查阅为官网电子文本。
[27](明)徐渭:《徐文长佚草》,《续修四库全书》第1355册影印天一阁藏清初息耕堂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0页。
[28]按:笔者别见陈士元撰《皇明浙中登科考》,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本,亦署钮承芳汝实校。
[29](明)黄宗羲:《南雷文定》,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397册影印清康熙二十七年靳治荆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2、273页。
[30]冯惠民、李万健等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1]《徐州首届全国古籍文献交流会——江苏两汉2018年秋季古籍文献及艺术品拍卖会图录》,江苏两汉拍卖有限公司,2018年,拍品号99。
[32]按:墨笔下依稀见镌刻之“目”字,笔者疑原书名乃镌刻而成,则此纸专为书目而造。这也可以从上海图书馆藏《孤树裒谈》一书得到印证,其中缝书名即是镌刻而成。
[33]按:此是钮氏第二次题记,钮氏第一次题记的落款时间为“万历三年秋八月朔旦”,与此矛盾,笔者疑是誊录时误“二”为“三”。
[34]按:此字残缺,疑当是“匮”字。
[35]按:此本“文集”类后残缺,目录前半残缺,然相互补充正可完整恢复38类类目。
[36]按:括号内为该类书籍种数,据正文实际著录统计。
[37]按:国朝以下目录与正文具存,目录统计数字与正文著录种书有出入,故兼录实际种数与目录著录种数。前者为实际种数,后者为目录著录。
[38]按:文集以下残缺,故种数统计仅据目录著录。
[39]按:此类在《文渊阁书目》中附于“古今志”。
[40]存卷一至二十九。
[41]存卷二十五至三十四、五十八至六十六、百四十一至百四十七、二百九十至二百九十九、三百十五至三百二十一。
[42]存卷一至九十、九十四至一百。
[43]文中用“□”表示之字,或是破损,或是经人涂抹难以辨识。正文中未能识别者主要是照片模糊所致,希望有机会再次见到原书,补充相应文字。
[44]此下原书有阙,并目录前一部分亦有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