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丨《文学遗产》2024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   2024-11-16 18:01   北京  

投稿网址:wxyc.ajcass.com



目录






内容提要


守正创新的中国文学与中华文明


家国情怀:中国文学精神溯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文学考察


郭杰


内容提要

悠久璀璨的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结合丰富历史材料,追溯和揭示中国文学精神之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深刻现实意义。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夏商周三代文学,堪称一脉相承、前后连续的有机整体,而成熟的农业文明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前提;基于农业文明的礼制传统,实为夏商周三代文学精神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夏商周三代文学精神,在人与自然、人与家族、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多重关系中,都得到了富于情感性和想象性的生动艺术表现,从而汇为中国文学精神之源。

关键词

三代文学  中国文学精神  文明连续性  家国情怀  礼制传统

作者简介

郭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出版过专著《屈原新论》等。



在道统赓续和思想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范玉刚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经由不断创新思想和文明理念接续和再构了中华文化道统,形构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内核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展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文明型崛起的中国价值追求。重提中华文化道统问题,是以旧词新用激活思想史,是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华文脉的赓续与思想价值的创新。“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既是对中华道统的接续,也经由马克思主义铸魂实现了对中华道统的思想创新,在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中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遵循。以新的文化生命体赓续中华道统并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新时代建构民族精神和大国形象的追求,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指向。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二个结合  道统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的文化生命体

作者简介

范玉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出版过专著《新时代的文论和审美之思》等。



早期经典的原创与中华文明特性的形成


韩高年


内容提要

累积和总结春秋以前中国智慧而形成的早期经典,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创新求变的文化基因、深固强大的共同体意识、兼收并蓄的文化胸襟、宽惠包容的文化心理,与人类普遍的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相一致,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早期经典的上述原创性思想观念,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文化传承发展  早期经典  中华文明特性  学理阐释

作者简介

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发表过论文《文学共同体观念视野中的“诗骚传统”与“三大史诗”会通》等。



《文学遗产》与古代文学研究七十年


《文学遗产》七十年与唐宋文学研究


吴夏平


内容提要

依据《文学遗产》创刊、复刊等时间节点,大致可将其七十年发展历程分为1954—1963年、1980—1999年、2000—2023年三个阶段。就唐宋文学研究而言,第一阶段遵循“运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展开活泼的自由辩论”等原则,围绕重要作家、重点作品进行研究,夯实了基础。第二阶段进一步发掘文学史料,积极运用中外文艺理论,研究逐步呈现论题多元、方法多样等特点。第三阶段更加重视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使研究朝着文人、文献、文化、文体、文心等交叉互动方向发展。《文学遗产》七十年唐宋文学研究成果,是其服务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文学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文学遗产》  七十周年  唐宋文学

作者简介

吴夏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唐代书籍活动与文学秩序》等。



《文学遗产》七十年与元明清诗文研究


何诗海


内容提要

《文学遗产》创刊七十年所刊登的文章,大致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学术水平。其中元明清诗文研究,从长期被冷落、边缘化发展为最具生长空间的学术热土,《文学遗产》的引导和推动功不可没。当然,在日益繁盛的局面下也面临缺乏思想深度、开拓创新不足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使元明清诗文研究尽快突破瓶颈,开辟新领域,创造新高度,值得深入思考。

关键词

《文学遗产》  七十周年  元明清诗文

作者简介

何诗海,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古书凡例与文学批评:以明清集部著作为考察中心》等。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研究的检视与思考

——以《文学遗产》七十年来刊发文章为样本


李小龙


内容提要

《文学遗产》创刊七十年来,发表古代文学论文约六千篇,其中研究古代白话小说与戏曲的论文近千篇。因为《文学遗产》的特殊地位与巨大影响,赋予了这一“数据库”丰富的意义,也使之成为观察七十年来白话小说与戏曲研究的绝佳样本,既可以从微观角度理清相关研究的“收成”,作为今后研究的基点与参考;也可以从宏观角度观察大势,作为今后研究的坐标与校正器。

关键词

《文学遗产》  七十周年  白话小说  戏曲

作者简介

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必也正名: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等。



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杂文观念的形成、演进及其认知困局


许云和


内容提要

杂文乃文类而非文体范畴,很多杂文看似有破体,实则只是写作技术操作引起的变化,难以构成次生文体的部件。故杂文无自体,乃托他体而生。只有极少数杂文,因其表现方式具备形成新体式的条件,衍生成了一种结构完整的文体形态。杂文与正体文章在内容表现上有游戏与严肃之别,戏笔为文是其写作的基本特征。汉魏六朝杂文主要反映文人读书、文墨活动和创作才艺,唐以后杂文又纳入谐隐和政论两大类,扩大了题材和内容范围。唐宋官方所谓杂文乃科举考试科目名称,不具传统杂文义涵。强烈的尊体意识造成了人们对杂文认知上的疏离与隔膜,使得杂文界定一度陷入困局。重审杂文的文类特征,对于充分认识古代杂文的文学成就和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杂文  文类  文无自体  戏笔为文  认知困局

作者简介

许云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出版过专著《乐府推故》等。



论陶诗的造语艺术


苏悟森


内容提要

陶诗冲淡中自有巧致,得益于其造语之工。陶诗巧妙运用形容词、动词、叠词、虚词及正反“对言”词组,形成天然活妙的构词艺术。通过对言明理、对偶完形、顶真贯意、否定寓志、问句引思,形成跌宕昭彰的造句艺术。“简”是陶诗语言的基本特征,由这一特征而自然引发的“遒”,是陶诗客观存在但又被长期忽视的一种风格形态,语简格遒是陶诗语言与风格内在关联机制的重要表征,具体表现为凭借多样性的构词造句技巧,形成简峻、简洁、简奥、简澹的语言特色,进而呈现出遒劲、遒炼、遒密、遒远的艺术风格。对语简格遒的熔铸锻造,使陶诗臻至浑融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

陶诗  构词  造句  语言风格  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

苏悟森,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发表过论文《陶诗与中国古代贫士形象》等。



礼制“故事”思维与南朝释奠诗的文学程式


李易特


内容提要

魏晋南朝时期,太子在讲通儒经后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释奠礼。在这一论证太子继统资格的高规格礼仪中,宫廷文人创作了大量用于纪赞的四言释奠诗颂。颜延之的释奠诗与齐梁陈五次释奠会上所作诸诗,在子主题及其结构分布、比喻、用典上达到高度的同质化,呈现出“体制声色,都如一辄”的情况。同质化面貌始于晋宋,成于齐文惠太子萧长懋令永明文人以颜延之为范例进行写作。这一范例在梁陈的持续保持,以及其他礼仪纪赞性宫廷文学的程式化写作现象,实则源自中古礼制“故事学”思维对文学书写思维的影响。礼仪文学中文学故事的认定和转化符合南朝文学经典化潮流与文人拟作习惯,对南朝宫廷文学的面貌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礼制“故事”  南朝  释奠诗  文学程式

作者简介

李易特,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发表过论文《齐梁士人群体“请托代笔”风气与“笔”的文学地位提升》等。



从金陵怀古到建康登览

——南宋词风转变的一个特殊视角


莫砺锋


内容提要

靖康事变后,南宋朝廷将江宁府改为建康府,此地的江防成为南宋抗金战争的重要战场。于是在北宋常见的感叹六代兴亡的金陵怀古主题逐步退出词坛,关心国家命运的建康登览之全新主题代之而兴。从朱敦儒、张孝祥到辛弃疾、文天祥,他们在建康登览词中表达了爱国精神或英雄情怀,是宋词史乃至整个词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从金陵怀古到建康登览,为我们观察南宋词坛风气之演变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

关键词

金陵怀古  建康登览  抗金战争  词坛风气

作者简介

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莫砺锋文集》等。



元杂剧《王粲登楼》的异文、别本与文本流动


程芸


内容提要

晚明臧懋循在改订元杂剧《王粲登楼》时,参酌了《雍熙乐府》以及其他的某种文本;清人何煌校订《王粲登楼》时所提及的“一本”,当为脉望馆所藏明内府穿关本,今已佚。在三种明刊本和“李中麓钞本”之外,《王粲登楼》还曾存在其他版本(“别本”),以及多样的文本状貌(“异文”)。“异文”和“别本”体现了《王粲登楼》的文本流动性,各自有其特定的改订意图或编演策略,可据以深化对某些传统曲学问题的研讨。将“异文”作为方法,意味着元杂剧每一种不同的文本状貌,都是一次独特的文本再生产。

关键词

元杂剧  《王粲登楼》  文本流动

作者简介

程芸,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等。



重议《西厢记》杂剧的创作时间


李简


内容提要

将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出现置于北杂剧发展的历程以及与金元说唱曲目的关系中考察,是应有的选择。据现存作家生平的记录,王实甫的生年当与高文秀相去不远。《西厢记》作为连演数本、细腻揭示人物爱情心理的杂剧,其创作时间似不可能产生在北杂剧创作的早期,更何况又是战乱频仍的金末。而从旦本杂剧的发展,以及王实甫《西厢记》与“董西厢”、《崔张十六事》间承袭、创造的关系,亦可推论其成书时间应在元中期。

关键词

王实甫  《西厢记》  《崔张十六事》  杂剧

作者简介

李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发表过论文《柳永与宋元时期士人群体的分化》等。



“团扇画放翁”风尚与典故考辨

——以清代陆游诗接受为中心


章华哲


内容提要

陆游诗句“团扇家家画放翁”在明末以前鲜受关注,到了清代却颇有影响,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接受面貌。风尚层面,在团扇书画复兴的背景下,清中晚期“团扇画放翁”之举在吴越一带蔚然兴起,并辐射到其他地区。文学层面,清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放翁团扇”典故,丰富了团扇意象的文化内涵,塑造出风雅隐逸和忠愤爱国两种截然不同的陆游形象。“团扇画放翁”在清代的流行受到宗宋诗风、吴越诗坛地域传统和科举试帖诗等多种力量的影响,既是清代陆诗热的体现,也进一步抬升了陆游的文学史地位。

关键词

陆游  清代接受  “团扇画放翁”  宗宋诗风

作者简介

章华哲,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发表过论文《“司空图作者说”与清人〈二十四诗品〉》阐释》等。



体用参互:周济词学正变观探微


闵丰


内容提要

滥觞于北宋的词体正变观念,在后世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理论,不过多数情况下缺乏实质性内涵,而改变这一理论面貌的学者则是周济。在词学史上,周济第一次真正立足文本讲求正变,依托词选,建立起互为体用的正变学说,思力极深。自中年编纂《词辨》开始,周济的词学正变观就已摆脱风格泛论,直承诗教传统,将词从总体上定义为文学之“变”;词体内部的正变关系,表现为“以正律变”与“由变达正”,蕴含对词体的人文德性提升,核心是技法问题。他晚年所辑《宋四家词选》,是《词辨》的延续与深化,虽不直言正变,但其词学门径的本质精神在于正变循环,呈环形图式,因此王沂孙、吴文英二人在“宋四家”中的位序才会倒置,这是留待后学体察的高明独见。

关键词

周济  词体正变  互为体用  《词辨》

作者简介

闵丰,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发表过论文《从静志居到茶烟阁:朱彝尊咏物词写作意旨新论》等。



读书札记


《汉书·艺文志》“《宗庙歌诗》五篇”考


李骜


内容提要

《汉书·艺文志》所载“《宗庙歌诗》五篇”,或以为即郊祀歌《帝临》五章,或以为即叔孙通所制宗庙乐《嘉至》五篇。据班固《两都赋序》和《史记·乐书》,“《宗庙歌诗》五篇”指的是《天马》《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其歌辞今存于郊祀歌《天马》《朝陇首》《象载瑜》《齐房》《景星》之中。此五歌“荐于郊庙”,既协于宗庙,又施于郊祀,属于堂上登歌。

关键词

《宗庙歌诗》  郊祀歌  登歌  《汉书·艺文志》

作者简介

李骜,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发表过论文《从出土文献看〈安世房中歌〉的乐歌属性》等。



《众香词》编纂考述三题


高春花


内容提要

《众香词》凡例共七条,有四条袭自王士禄《燃脂集》发凡,甚至被视为这部词选创举的分类方法也源自该发凡。该书刊刻时间并非吴绮序言所署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而是倡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定本于康熙四十年(1701)。钱岳好友张潮在此之前将《燃脂集例》收入《昭代丛书》乙集,钱岳撰写凡例时即参照此本。《众香词》所列定阅人员众多,倡始、捐资、提供秘本都是列名原因。徐树敏虽因倡始之功被同列为编选者,但从该书的序言、书中保留的识语及收录的作品来看,该书实由钱岳一人完成。钱岳的挂名意识及时人留名书中以获不朽的社会风尚是考察这部词选定阅群体的前提,而定阅群体的开列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问题。

关键词

《众香词》  《燃脂集》  编纂

作者简介

高春花,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发表过论文《〈庚子劫余草〉考述》等。



会议信息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综述





·END·



转自“文学遗产”公众号!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