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资料丨《文化研究》2024年第11期

学术   2024-11-15 08:30   北京  





点击图片订购《文化研究》




摘 要



“文明以止,人文化成”与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契合性
姜义华
【摘   要】文明以止,人文化成,是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这一基因携带着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的核心信息,决定着中华文明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和基本走向,与历史唯物主义能动地结合,谱写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篇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在于创造了具有确定内涵的“文明新形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融为一体,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与制度生产活动融为一体,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文明“人文化成”的优秀遗产,为真正全面地占有“人的本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符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具体方案,开辟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  键  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华文明;人文化成;人的本质
【作者简介】姜义华,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深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近代中外关系史。
【原文出处】《学术前沿》(京),2024.11.11~24
未来数字文明:文化元宇宙的
创造要素与价值生成
张  铮   刘晨旭
【摘   要】文化元宇宙将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在虚实共生中为用户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元宇宙原住民以数字化身的方式展现数字身份,在泛游戏化的空间场景和有文化共通感的交往场景中深度沉浸,并参与文化内容数字资源银行在生产传播、开放共创、资产培育等方面的重构,这一过程生成了以新内容为代表的文化价值。作为技术平台的文化元宇宙与其创造要素——人、场景与内容之间存在着多重连接,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角下的具身关系、解释关系、他异关系和背景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连接。同时,这种多要素融合与多价值交织体现着钱学森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大成智慧”理念,真实反映着未来数字文明的创生过程。
【关  键  词】文化元宇宙;未来数字文明;大成智慧
【作者简介】张铮,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晨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东南学术》(福州),2024.3.214~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新型数字文化消费对Z世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2BH156)。
中国启蒙主义文化批判的
历史经验
杨春时
【摘   要】中国文化是恩德文化,它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中国恩德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是爱的属性,施恩—报恩是双向的爱的互动,恩爱是爱的一种形态;二是控制性,即管理者通过施恩而拥有了支配被管理者的权力,被管理者由于要报恩而负有了依附性的责任。中国恩德文化与西方传来的现代性相遇,产生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五四前后发生了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思潮,开展了对恩德文化的批判。中国启蒙主义主要在家庭伦理领域批判了孝道的恩德观念,从而撼动了恩德文化的根基。但是,启蒙主义的文化批判也有重要缺陷,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在整体上聚焦于恩德。启蒙主义没有抓住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恩德,而是以科学批判传统文化的迷信,以民主批判传统文化的专制,都没有伤其要害,即没有揭示恩德文化的两重性,没有批判恩德的软性奴役问题。二是激进主义。启蒙主义把中国文化归结为专制主义,批判其为吃人的文化,从而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恩德文化具有控制性,抹杀了个体价值,因此这种定性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恩德文化还具有爱的属性,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启蒙主义全面否定了中国文化,也抹杀了其爱的属性,具有片面性。
【关  键  词】中国文化;恩德;启蒙主义;文化批判
【作者简介】杨春时,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24.6.56~6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恩德文化研究”(21FZXB028)。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
田鹏颖  沈慧然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诸多重大历史使命。具体地说,中国式现代化以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文化使命特征,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文化使命目标,以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文化使命担当。准确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内涵,对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文化使命转化为伟大的文化实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  键  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使命;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简介】田鹏颖(1963- ),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应用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沈慧然(1983-),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史研究(辽宁  沈阳  110167)。
【原文出处】《东北财经大学学报》(大连),2024.3.68~85
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
两个前提性问题
王南湜
【摘   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根本性重要环节,亦是时代赋予知识生产者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由于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支配性地位,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所意味者,不言而喻是对于西方文化的“自主”,因而基于中西文化的根本性差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解决两个前提性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想之奠基的存在论视域问题;其次必须解决基于这一中国文化的存在论视域与作为现代社会之主干性支撑的现代科学之间是否可通达,以及如何通达的问题。
【关  键  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价值理想;“一体性”存在论视域;“二重复体性”;存在论视域
【作者简介】王南湜,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24.6.37~4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比较与汇通研究”(16ZDA097)。
论“隐性东方中心化倾向”
对中国形象的遮蔽
——以国际马尔罗批评中的
“强制汉化”为例
张  珣
【摘   要】国际马尔罗批评中存在一种“隐性东方中心化倾向”,其本质是“强制阐释”:其显意识是对抗西方优越论,无意识则是追求将中国树立为西方的对抗性价值中心,忽略中国自身的文化血肉和价值内涵。在一些“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领域,甚至出现从作家本人到国外评论者再到中国评论者的“串谋”,彼此心照不宣地为对方的“强制汉化”做铺垫、行矫饰。通过分析国际马尔罗批评中这一阐释路径的形成原因和运作机制可以发现,“强制汉化”对中国思想文化造成的其实是各种“异化”“蛀空”和“窄化”,重塑文明地位的迫切心理会使“强制意图”盖过“阐释对象”本身。这种对中国文化价值失之偏颇、粗糙的构建,往往会于无形中巩固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强化文化偏见和情绪抵触。相比西方中心化对中国的“失焦”,这种“隐性东方中心化倾向”造成的“过度聚焦”是对中国具体身份信息的另一种遮蔽。
【关  键  词】强制阐释;强制汉化;隐性东方中心视角;国际马尔罗批评;中国形象
【作者简介】张珣,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法国马尔罗国际学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探索与争鸣》(沪),2024.5.84~93
长幼相辅:
中国小城镇家庭的代际文化互动
——基于小城镇家庭群体观影行为的
考察分析
孟  君   李诚婧
【摘   要】小城镇家庭群体观影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观影时的代际文化互动反映了小城镇家庭内部复杂的文化契恰与情感交流,这是探究当代小城镇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五地调研发现,小城镇家庭观影群体有稳定且清晰的画像,观影行为包括聚合型、扩大型和分散型等丰富样态。与此同时,小城镇家庭观影形成独特的文化互动机制:在特定的观影时空中,家庭成员通过意愿协商和权力让渡的方式完成观影互动过程,空间场域、情感关联与契约缔结则共同建构了观影互动仪式。
【关  键  词】小城镇;家庭;群体观影行为;代际互动
【作者简介】孟君、李诚婧,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2024.4.37~5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7BC040)。
与自己的对话:
占卜亚文化与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
邢婷婷
【摘   要】占卜亚文化在当代青年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文章是基于占卜亚文化与当代青年精神世界长时段跟踪调查整理形成的田野笔记。在“过程—情境”的历时观察方法指导下,通过四个较为完整的个案记述,呈现出人对占卜亚文化理解与应对的四种态度。文章的主旨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人在占卜亚文化中寻求的并非一个确定的结果,而是一种理解自身处境、自身与外界关系的尝试;第二,人对命运的理解不是单向度的进程,它会随着人自身状况的变化,以及人与外界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第三,占卜及其后果均是社会事实,都会对人思考和应对自身与命运的关系产生影响。
【关  键  词】占卜;亚文化;过程—情境;命运;精神生活
【作者简介】邢婷婷,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研究、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
【原文出处】《当代青年研究》(沪),2024.3.113~12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命理信仰现状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表达方式研究”(20BZJ047)。
“饭圈”的权力生产及其
社会机制表征
徐  婧
【摘   要】“饭圈”已成为当下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型问题域。本研究探究“饭圈”作为一个新问题域的生成、破圈与被征用的总体逻辑,揭示其与传统粉丝研究的差异,并探索其与网络圈群、平台资本、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数字时代,“饭圈”内部的交往秩序呈现出再中心化、再制度化和交往异化的新特征,在互联网交往中“饭圈”逐渐与其他圈群、平台、社会和国家之间形成复杂张力,造成网络交往行为与行动“饭圈化”的溢出,进而使“饭圈”成为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对象。“饭圈”是国家权力微观下沉和各类资本力量合力造就的青少年网络圈群组织,同时也是数字时代“治理”的隐喻之一。
【关  键  词】饭圈;饭圈化;数字交往实践;数字“治理术”
【作者简介】徐婧,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西安  710049)。
【原文出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120~132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数字媒介实践‘“饭圈”化’的生成机制及纠偏策略”(2021SK053)。
数字时代的情感共同体:
“粉丝”是如何集结成为“饭圈”的?
许弘智  靳天宇
【摘   要】数字时代的“饭圈”呈现出了空前的行动—组织能力,并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公共影响。“饭圈”是粉丝情感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在场景时空延展、传播内容虚拟化、交互过程具有选择性的数字平台中,“粉丝”基于近距离“养成”式的情感唤醒、以偶像人设为中心的数字化情感表达,以及带有选择性集聚的情感团结,构筑了“饭圈”情感共同体。而在再生产过程中,这类共同体蕴含了不同的可能性。在数字平台参与主体匿名化的条件下,部分“粉丝”以此为消解社会约束的工具,从而导致情感的极化;而亦有“粉丝”以此为开放包容的平台,则有助于实现情感的再社会化。上述分析揭示了数字时代情感治理的重要意义,并为“饭圈”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  键  词】“饭圈”;数字时代;情感共同体;情感治理
【作者简介】许弘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靳天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原文出处】《人文杂志》(西安),2024.5.106~1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时代新业态劳动者技能形成的机制研究”(23CSH026)。
非物质遗产与本真性禁忌:
从持久化到可持续性
(意)齐亚拉·波多洛多/著
马千里/译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入,促使人们反思持久性(pérennité)和本真性(authenticité)等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原则与概念。非遗体系本身带来了诸多影响,例如将遗产确认中的本真性标准移出非遗体系。即使该遗产体系想尽力摆脱“本真性”这样遭到批评的概念,但这样的概念依然存在于一些专家的表述中,同时也被一些文化事务工作者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一方面,“本真性”概念被作为确认遗产的标准,对该概念的策略性利用在当今社会,包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中都越来越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将“本真性”从遗产话语中移除使得人们能够理解传统遗产机制的质变,而该概念来自传统遗产话语体系中对遗产“原型”的保存。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持久化;可持续性
【作者简介】齐亚拉·波多洛多(Chiara Bortolotto,1975- ),男,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当代人类学多学科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政策(法国  巴黎  75006)。
【译者简介】马千里(1985- ),博士,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江苏  扬州  225127)。
【原文出处】《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28~43
【基金项目】法国国家科研署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地方化的摩擦:全球治理下的遗产生产”。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语境流变、阶段演进与创新发展
陆  琦   刘国维
【摘   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不同思潮情境下形成了为特定语境所界定的阶段性特征与创新式特点。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梳理基于语境流变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三大历时性演进特征(地方性、国家性、世界性),以及保护运动的三大阶段性特点(前世遗时期的“静态式”和“区系混杂式”保护、后公约时期的“活态式”和“时空谱系式”保护、21世纪的“多元协同式保护”和“公众参与式”多元保护)。在近现代国际语境流变的前提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出现了自“中国文物”到“中国文化遗产”再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演进与范式转换,构建了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核心、中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中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等为补充的多元保护体系。在新时代,基于文化思想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可持续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新特点。
【关  键  词】世界文化遗产;语境流变;概念范式;阶段演进;文化思想
【作者简介】陆琦,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国维(通信作者),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民居建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讲师,博士。
【原文出处】《中国名城》(扬州),2024.6.55~66
【基金项目】中国大运河研究院2022年开放课题重点课题“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评估及阐释方法研究”(编号:5014/136160026)。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