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向辉著《衡门之下:古籍善本与书籍世界的研究》出版

学术   2024-11-14 18:14   北京  

提  要

書籍世界是人與書互動的人文世界,古籍善本是古代書籍與現代學術溝通的橋樑。本書基於古籍善本之學的歷史發展脈絡,追蹤學術發展,通過對作為古籍中特殊類型的巾箱本、曾經流行的宋代纂圖互註本、曾經引領風潮的明代《文公先生資治通鑒綱目》、作為一代典章的明代《憲綱事類》、作為禮物來傳承的清抄本《詩說》、幾代人刊刻的《水東日記》和作為古籍善本之學經典的《道藏源流考》等若干個案的深入討論,試圖勾勒出傳統書籍世界和當代善本研究的多樣圖景。以傳承至今的書籍和書籍傳承的脈絡為依據,以歷史的古籍和古籍的歷史為旨趣的古籍善本研究,將古籍視為歷史的文化遺存和文化的歷史展開,通過對書籍世界諸個體細節、樣貌、特點和故事的考掘,嘗試建構一種具有思想價值和古典學意義的書籍世界文化景觀。

目 錄

上 冊

導論 古籍版本學的回顧與瞻望 1


第一章 見餘軸有遺絃:巾箱與巾箱本考   21
  一、問題的提出         23
  二、頭巾箱中        27
  三、藏諸巾箱        33
  四、袖珍秘笈        39
  五、細書小本        48
  六、何謂巾箱?         57
  七、近出小本        66


 小結           71


第二章 大道曾經流行:北宋道書經藏的編刊   73
  一、問題的提出         74
  二、明代道藏之刻本及其啟示     78
  三、北宋道書生產與道藏初編初刻    85
  四、張君房與修道藏事之謎題     106


  小結          116


第三章 舊時纂注歌罷:纂圖互注本   119
  一、版本的常識        120
  二、價值的重估        124
  三、鑒定的疑惑        131
  四、爭議的焦點        141
  五、不同的聲音        146


  小結          152


第四章 遺鈿沒斜徑迷:《文公先生資治通鑒綱目》       153
  一、通鑒綱目傳本       154
  二、前賢著錄疑問       164
  三、刊刻者劉寬或劉寬裕    167
  四、編輯者建安京兆劉剡    176
  五、令名將終不朽       188
  六、贊助人建陽令張光啟    195


  小結          204

下 冊


第五章 匆匆過卻清明:《憲綱事類》 舊事  207
  一、合刻文獻的歷史困惑    208
  二、嘉靖本《憲綱事類》     215
  三、弘治本《憲綱事類》     219
  四、古今官制一大變局      223
  五、諸司職掌與憲綱事      230
  六、洪武永樂以來祖宗所定      235
  七、遵《憲綱》備細申明來      239
  八、照式翻刊給發       244
  九、《憲臣箴》《分司箴》     249


  小結          253


第六章 須叫鏤花拔柳:劉克《詩說》抄本  257
  一、少數的例外:知「書名」與知「書籍」    259
  二、書之遇不遇:南圖藏丁丙舊藏本  267
  三、精鈔的秘帙:國圖藏清張氏小琅嬛福地抄本       273
  四、鑒藏的秘笈:臺館藏清張氏小琅嬛福地抄本       278
  五、士禮居舊本:平館藏清乾隆間抄本    283
  六、得書費辛苦:平館藏蔣維基舊藏本    286
  七、宛委有別藏:臺灣故宮藏阮元抄本    289
  八、修竹吾廬藏:臺館藏清抄本      294


  小結          299


第七章 攬流光繫扶桑:葉盛《水東日記》  301
  一、書目著錄:分類的困惑      303
  二、提要書志:版刻的認識      310
  三、善本調查:現存的版本      320
  四、編纂初刻:孰刻第一版      325
  五、家族傳承:葉氏謀刊事      331
  六、觀風望氣:活字本疑雲      343
  七、細讀慎思:葉盛書籍觀      355


  小結          362


第八章 傳佳話續斯脈:陳國符《道藏源流考》 365
  一、結緣的情形        365
  二、特出的副業        367
  三、全藏之研討        369
  四、紮實地讀書        373
  五、道經的分期        375


  六、道藏之刊本        377

尾聲 古籍善本       385

參考文獻         393

致 謝          413

致 謝

本書是我個人關於古籍善本之學的第三部著作,也是在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第三部作品。首先,我要向花木蘭文化杜潔祥先生和楊嘉樂先生,以及諸位編輯致以誠摯的謝意。花木蘭文化,讓我和我的不少工作同仁、學術同道和友朋得到了個人作品出版的機會,讓我們的文字有了紙質版交流的可能。越來越多的學人關注、瞭解、支持花木蘭文化,也共同見證了花木蘭文化在現代學術出版上的成長。

其次,要感謝本書寫作中支持我的諸位前輩、同仁和學友。本書各章撰寫過程中得到了鮑國強先生、陳紅彥先生、陳錦春博士、陳雷先生、陳為先生、陳先行先生、陳雲豪博士、崔凱華博士、樊長遠博士、馮先思博士、何建明教授、李開升博士、林璜先生、林世田先生、林振岳博士、劉波研究館員、劉明研究館員、劉鵬研究館員、柳森研究館員、馬學良博士、南江濤博士、饒益波博士、石計生教授、石祥研究員、宋凱先生、王紅蕾研究館員、向浩源博士、姚文昌博士、尹漢超先生、張玉亮先生、張志清研究館員、趙愛學研究館員、趙晶教授、趙前研究館員、趙文友博士、莊秀芬研究館員、鄭小悠博士等人的幫助。部分章節曾與諸位先生多次交流討論,得到了他們無私智力支持。

本書是我近幾年圍繞古籍善本所進行的一點初步的問學探索。今匯於一冊,作為一段學問生涯的總結。2007年以來,我一直在古籍和古籍保護這個行當工作,在職業之餘也嘗試做一點學術的探索。在我看來,由古籍善本所構成的書籍世界,是歷史文化的遺存,也是人文精神的寄託,更是學術探索的依據。百年來,古籍從被棄置到被關注,有一個曲折反覆的過程。關於古籍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從整理國故運動到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無論是運動,還是計劃,幾代古籍人在這個領域中付出了他們的心血,貢獻了他們的智慧,除了工作的記錄和成績之外,還留下了豐碩的研究論著,形成了若干截然不同的學術取徑,古籍善本之學成為可能,深耕細作也成為必須。近二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古籍被數字化,古籍善本之學也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大的發揮餘地。由於古籍的體量大,種類多,其所涵蓋的內容之多,涉及的學術領域之寬,前代學人理想的那種窮盡式的調查與研究已不再現實。在收藏鑒賞、典藏守護、日常閱讀之外,圍繞一類或者一種古籍展開更深入細緻的考訂、辨析成為必要;個案式的調查研究和理論性的思考成為可能。

古籍善本之學,無非是要將它們的故事以某種敘事形式表達出來。書籍世界的敘事和其他的敘事一樣,最終都將是人的故事。只不過書籍世界中,人的故事以書籍為背景展開。古籍於歷史而言,是舊的過去式的;對我而言,則是新的進行時的,也是將來時的。未來,我還將繼續在這個領域裏前行。《詩》云:「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鱨鰋鯉。」遨遊在這浩瀚的書籍世界之中,無論是尋常之鯉,還是珍稀之鮪,沉潛即有所獲。

最後,本書書名出自陶詩《答龐參軍》:「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豈無他好?樂是幽居。朝為灌園,夕偃蓬廬。」陶淵明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棲居之地,唯有在書籍世界中才能實現。陶詩多用經典,這裡的「衡門」出自《詩經》《衡門》篇:「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毛公說橫木為門,是淺陋之所,自有誘人之處。若願謹自守,志之所之,亦未嘗不可。而按照《韓詩外傳》的說法,衡門之下有另外一重意涵:子夏讀完《詩經》後和他的老師孔子有交流。孔子問,既然讀完了,哪個地方是他覺得最有意義的?子夏說,《詩經》包含各種故事,有大義,有人生,他又引用《衡門》篇,表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他的感觸。孔子說,你這樣讀《詩經》算是入門了。但僅僅如此還不夠,因為只是表面的工夫是不行的:「孔子曰:窺其門,不入其中,安知其奧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難也。丘嘗悉心盡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後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見其裏,未謂精微者也。」在書籍世界裏,恰如前人論《詩》之說,故事不是唯一的,不能不勉力為之。

2024年2月18日,於北京海淀

转自“恒之阅读”公众号!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