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减持引发市场震动
药明合联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65亿元,同比增长67.6%;净利润4.88亿元,同比激增175.5%,超出市场预期。然而,2025年1月13日,药明合联却因母公司药明康德的巨额减持而受到市场关注。
2025年1月13日晚间,药明康德公告称,自2024年11月8日至2025年1月10日,公司通过两次大宗交易累计出售药明合联8600万股,约占总股本的7.17%,总成交金额约24.26亿港元。消息发布后,药明合联股价当日下跌12.42%。对于此次减持,药明康德的公告解释称,此举旨在通过现金回笼加速全球产能与能力建设,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进一步强化公司的一体化CRDMO业务模式,以满足全球客户和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尽管公司公告理由明确,但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药明康德账面现金高达140亿元,处于历史高位,因此市场对于其通过减持子公司股份来增加现金储备的必要性存疑。值得注意的是,从药明合联的经营数据来看,业务表现依旧强劲。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共拥有167个综合项目,包括91个临床前项目、47个I期项目、17个II期项目和12个III期项目,未完成订单金额进一步增至8.4亿美元。此外,公司有望于2025年迎来首个商业化生产项目,进入全新阶段。
投资者的疑问与市场隐忧
投资者不禁疑问:作为行业龙头的药明康德在子公司股价处于高位时进行大手笔减持,是否意味着ADC领域的短期热度已见顶?当前,虽然ADC赛道仍保持高景气度,但也面临挑战。靶点研发的集中化趋势正成为潜在风险。据相关研报显示,国内ADC药物研发集中于HER2、TROP2、CLDN18.2等热门靶点,其次为B7-H3、Nectin-4、HER3、FRα和EGFR。管线扎堆于同一靶点,容易重演PD-1领域竞争过度的故事。
在DS-8201等成功产品的激励下,ADC药物研发热情高涨,但研发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仅在2023年,全球超过20条ADC临床管线因未达主要临床终点而终止研发,其中不乏跨国药企的项目。这一现象提醒市场,尽管ADC药物市场前景广阔,但研发投入的高风险性不容低估。
大宗减持是否意味着行业信号?
尽管单次减持不足以支撑市场作出明确判断,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说并非毫无道理。投资者的普遍担忧在于,药明康德作为深谙行业动向的CXO龙头,其减持行为是否释放出某种市场信号?此外,一些市场分析指出,母公司通过分拆上市提升子公司估值,并在高位兑现利润以增厚业绩,已成为行业内惯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