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甘州区:共筑成长“同心圆” | 2024年《甘肃教育报》第47-48期
教育
2024-12-27 18:23
甘肃
“通过参加今天的‘家长讲堂’活动,我深刻地意识到,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我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正确的言行举止诠释家风家训的内涵,让诚信、友善、节俭等良好的品质在家庭扎根,助力孩子度过青春期。”参加完家长讲堂后,张掖市第四中学学生家长党玉梅说。近日,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在张掖市第四中学举行以“重家教·塑家风·凝心聚力育新人”为主题的“家长讲堂”活动。活动现场,家长们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活动中,3000多名学生向家长和各学校的老师们展示了大课间集体舞、经典民乐合奏、诵读、家庭教育情景剧等学习、教育成果。“我们通过‘九个一’活动,全面展示我校家校共育的成果,这既是对我校特色活动和育人成果的一次检阅,也是家校联通形式的创新和升华。”张掖四中德育处主任杨文涛说。此次活动的举办,正是张掖四中因地制宜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生动举措,构建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体系,为学生、教师、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近年来,甘州区大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育人责任和相互协同机制,增强协同育人共识,提升协同育人实效,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构建制度保障、工作组织和工作推进等三个机制,完善共育立体网络。通过完善配套制度,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组织和家庭教育促进体系,着力建立协同共育工作机制。”甘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青说。“教联体”协同育人涉及家校、馆校、体教、警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需要加强系统谋划,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协同育人工作提质增效。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家校社联动模式,拓展共育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家委会等形式将家长请进校园,充分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监督和评价,给所有家长提供了解教育、理解孩子的机会;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区妇联、公安、社区街道等,给学生、家长提供更多教育资源。“教联体”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甘州区建设“四支队伍”,培育优秀工作团队,有力支持了协同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我们完善‘行政+学会+基地’教师培训模式,成立家庭教育领域‘薪火研训’基地(张掖一中),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整合优质人力资源,在家庭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精准发力。”甘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教育系统14所学校选聘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生命教育教师17人,成立家庭教育理事会,促进优势资源互补,合力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此外,甘州区积极培育优秀辅导团队,组建区级36人的宣讲辅导团队,向教师和家长面对面讲授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并会同区妇联,邀请24位专家成立“甘州区家庭教育宣讲团”,深入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营造全社会共同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甘州区积极开展教育系统“家校携手·护苗成长”主题宣讲系列活动校内宣讲20场次,受益家长7000余人;各学校开展家长讲堂、家长讲座69场次,受益家长39241人次;会同区妇联开展家庭教育线下巡讲活动15场,参与家长4000余人次。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中间环节和纽带,学校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助推“教联体”工作更进一步?学校有哪些好做法?日前,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兰州市城关区民主西路小学校长杨东升。记者:杨校长您好,今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对此,您有什么想法?杨东升: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受关注度、被重视程度连年递增。今年出台的《方案》更是将过去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支持升级到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家、校、社三者的关联程度较过去更紧密,三者间的协同关系也更深化。记者:学校如何更好地发挥纽带作用,链接家、社两方,形成三者最大合力?杨东升:作为“教联体”的“圆心”,学校既要“教”,又要“联”。学校要明确育人的最终目标,更要帮助家长甚至社会真正理解,育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学校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直接承担者,更是沟通联系各类主体的桥梁。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成就好的未来。放在育人过程中来讲,其实教育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家校、亲子、家社、校社关系,良好的关系证明沟通顺畅,证明对育人理念有共同的理解。以学校为“圆心”,在家校方面,学校要引导家长理解育人内涵,明白教育是贯穿孩子成长的“长期工程”,它需要家校步调一致,而不是家校“两张皮”导致“5+2=0”;在校社方面,积极统筹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学校育人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同时倡议社会资源与学校对接,为学校提供支持,从过去“被需要”到现在主动提供支持,才能有效衔接家校社三者,让三者成为“同盟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合伙人”。记者:要想深入推进“教联体”三方协同育人,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杨东升:其实我们在与家长、社会沟通交流中,感受到当前仍有一些不够科学、不够尊重教育规律的观念裹挟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如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成绩排名,部分家长让孩子超前学习等等,导致孩子正常睡眠时长被压缩,破坏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目标尚未达成共识,影响了家校社协同的效果,例如,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在教育中承担责任最多,部分家长则认为自己承担的远远超过教师,还有一部分家长选择“甩手”,将孩子完全交给学校。这些都是对自己的角色认识有偏差,家校社三方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育人工作上同步调、一盘棋,彼此配合,才能形成最大合力。记者: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中,作为学校一方的负责人,您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杨东升:就像刚才提到的,家校社要彼此配合,彼此补充。以民主西路小学为例,作为一所1950年就成立的学校,学校在这么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家庭教育的压力尽管不算大,但仍有很多需要提升的方面。我们学校的做法是从小事做起,从学生的行为养成做起,通过让学生持之以恒做好每件小事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靠学校一方的力量就能完成的。我们学校提出“十六个养正好习惯”,就是从学校“养正”文化理念中延伸出来的,“养正”理念在于养根正本,养气正心,正己泽人,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要做好如微笑待人、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耐心听他人说话、认真写字、认真听他人说话等十六条内容,尽管都是微小的事,但绝不仅仅是学生只需要在学校做的事,更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给予更多言传身教,也需要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和风清气正的环境让学生看到更多真善美。同时,学校坚持每学期为各年级家长讲课,与家长交流,倾听家长的心声和困惑,按年级设置主题开展讲座,同时邀请社会资源进入学校和家长沟通,如心理健康专家、家庭教育专家、法治副校长、科技副校长等都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骨干力量。家校社是新时代育人缺一不可的力量,只有协同发力,才能扮演好“合伙人”的角色。为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以课后服务为抓手,通过制度建设、功能建设、能力建设和生态建设,利用家校社协同的教育优势,增加课后服务的时间弹性,拓展课后服务的管理宽度,提升课后服务的落实高度,取得了较好成效。课后服务在时间安排上,有时会出现“上不完”或“上得少”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教师的精力有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课后服务加重了教师负担,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后服务的教学设计。笔者原来任职的学校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新建学校,师资短缺,资源匮乏。为解决学校课后服务活动场地紧张、人文资源短缺等问题,学校广泛招募当地热心家长担任课后服务社团“合伙人”,建立了社区家长志愿者教育资源信息库,并有效链接城乡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让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课后服务时间由家长和孩子们说了算,可长可短。在课程设置上,既全力推进教师自主研发的课程,又不断引进校外优质资源,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服务。舞蹈、书法、象棋、绘画、球类、刺绣等校本课程,本校教师自主研发的九宫格“趣味数学”课程以及家长志愿者配合教师开发的“秦文化、乞巧文化之旅”研学课程,相得益彰,异彩纷呈,成为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课后服务时长为2小时,学校在此基础上,对家长参与的课堂采用长短课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同时把课后服务内容扩大到涵盖乡俗、农业、产业、医疗、劳动实践和项目研究的更大范围,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未来,我们还要充分挖掘社区内科技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实践、参观等方式开展课后服务,增加课后服务的多样性。一是家校社合作,共建“科创工坊”。在社区家长和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县级科技创新项目在学校落地实施。该项目的落地,家长志愿者发挥了很大作用,不仅提供了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的建议,还协助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创客教育大赛。“科创工坊”建成后,学生们将现场感受当下的科技进步,体验科学前沿的科创活动。机器人比赛、3D打印、激光切割和智慧体育将不只出现在视频里,而是现场就能实践操作。学生们的课后活动将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二是推进家长督学进校园活动。家长督学进校园活动是让家长代表进入学校,现场督查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的在校生活,并根据以上内容对学校作出总体评价和建议。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增强了家长与学校、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更让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成为学校管理的有力补充。以学校为圆心,以服务片区为主体,以教育资源为纽带的“教联体”新模式将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高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是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有效推进这项工作落细落实?笔者认为,答案就是齐抓共管,提升课后服务温度。首先,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规模比较大的学校,为了有效减轻课后服务结束时段交通压力,学校通过请民警进校园宣讲、放学后警校同步常态化值班等方式,有效防止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由于上下学时间教师值周护学岗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下午课后服务结束后,管理力量更是捉襟见肘,因此,学校进一步推进了课后服务时段的家校安全护学岗建设。主要做法为:在家校沟通群呼吁家长志愿者参与到课后服务时段的学生管理中来。此举得到了大多数有空闲时间的家长的积极响应。家校社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尽可能落实联合育人的责任,有针对性地推动和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科技研学、艺术教育、劳动实践,尤其是课后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条件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学校必须在提升育人质量方面主动担当,发挥统领与衔接作用,尤其要做好课后服务这些关系到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核心文章,真正为实现中小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并力而行。
— END —
监制:丁 翔
审核:刘婉竹
编辑: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