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 共画学生成长“同心圆”| 2024年《甘肃教育报》第45--46期

教育   2024-12-23 09:23   甘肃  







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    共画学生成长“同心圆”

——专家解读《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新格局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指出,认识、把握和实施《方案》,要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按照目标同向、组织协力、行动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努力构建基层网络式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合体,着力推进“教联体”建设。

  “中央各有关部门要率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责任,率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工作,率先促进《方案》落实落地,特别要从国家战略、部门规划、政策支持等方面科学统筹、积极配合,整体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高书国表示,“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区域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堵点、机制难点和关注热点,协同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规章,构建体制机制,健全支撑系统,给予资源支持。”

  “宏观层面,在政府统筹下,通过价值倡导、资源分配、能力建设等宏观调控协调各方利益和行动,共同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说,“在组织机构的中观层面,通过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联动,构建有效的协同育人全链条机制。在微观的个体行动者层面,家长、教师及社会(区)工作人员要开展目标一致、经验共享、资源互补的同心、同向、同步与同行的育人活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表示,“教联体”体现了共商共治共创的治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谋划推动育人工作,同时推动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轴,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彰显协同育人成效。

  “建立‘教联体’将为有效凝聚各方育人力量提供常态化平台,引导各主体在明确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凝聚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育人合力,加快建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最终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说。

建构多样态协同育人工作模式

  “教联体”共建过程也是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广泛吸纳有关各方参与学校建设,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参与学生发展的指导,最终形成多样态“教联体”协同育人工作模式。

  康丽颖提出,要建构学校主导的立德树人模式,“以特色项目活动和课程为载体,以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建设为抓手,探索多样化的协同育人行动,探索数字化转型,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

  陈如平认为,“教联体”全面集成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各方主体和各类资源,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育人方式改革需要围绕“育人”使命展开,着重在育人方式上下功夫,发挥协同育人优势,健全优化思政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推进路径。

  陈如平建议,要全面摸底区域内育人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利用情况,对照突出问题设计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让社会各类育人资源有效服务于学校育人。

  董竹娟认为,“教联体”建设要注重优化育人体系,根据学生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多方协同整合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要素,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时空、三主体、三情境”育人体系,建立连续性的学生发展通道,拓展和延伸育人链条。

  “要协同多元教育主体、统筹多样教育内容、协调全过程环节,注重顶层设计,突出‘三全育人’,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保障。”董竹娟说。

  社区各类资源丰富,并拥有成熟的治理经验。如何将社区优势融入育人模式?

  康丽颖提出,可统筹社区资源,将社区治理中的成熟经验融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开展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和精准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动,弘扬好家风、好家规、好家教,以构建儿童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充分调动家庭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教联体”建立起来后,应该从哪里入手,迅速发挥作用,凸显新机制成效?

  陈如平认为,应找准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做到集中发力。“新时代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的一代,与高科技一起成长,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突出问题,如空心病、焦虑抑郁、创新能力不足、体质下降等。”陈如平说,“不同区域学生健康成长问题的具体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各地可因地制宜,准确把握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机理,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出发,跳出教育领域,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去探寻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可行策略。”

  高书国提出,教师是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力量,要对教师加强系统培训,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其中要重点关心支持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育干部等骨干队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力量。在“教联体”机制中,如何有效提升家长参与积极性,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高书国表示,可以探索采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办好城乡家长学校,积极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相关活动,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积极开发、整合家长培训课程及相关资源,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主动协同学校教育。”董竹娟认为。

  康丽颖建议,要面向不同群体的家庭需求,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助力家庭建设,提高家长的养育、教育和协同育人能力与素养;引导家庭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鼓励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管理,指导家长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支持学校教育;以家长学校等组织为依托,充分激发家长参与的意愿和潜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兰州市城关区东岗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成合力——

共筑育人“铁三角”

□ 记者    马绮徽

 每周五下午,是兰州市城关区东岗小学学生最喜欢的“东小七十二劳育行”活动时间,毛线编织、书签制作、面点工艺、彩纸折花等手艺劳作课程让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东小七十二劳育行”是学校为了加强家校合作开展的特色校本活动,也是学校尝试创新家校合作的举措之一。各班班主任根据自身特长和班级家长意愿,在班里确定3项劳动项目,每周定期开展劳动技能类活动,由教师、有特长的家长参与其中,形成家校联动合力。

“最好的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东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魏宏舜说,由于学校位于城郊,生源超过70%都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数家长因忙于生计忽视家庭教育,导致家校共育基础弱、难度大。

今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借此契机,东岗小学开始“查漏补缺”,创新模式,构建家校社共育新格局。

早在多年前,东岗小学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校社协同机制。每年新生入学后,学校都会给新生家长发一封信,这是学校与家长真诚沟通的开始。与此同步进行的是学校联合社区共同开展的“我的家风家训”征集活动,鼓励不同地域、不同学习经历的家长成立“家长俱乐部”,定期组织交流活动,感悟家风家教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引导。

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家校社也积极构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铁三角”。

日常工作中,除了常规的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家长会、亲子互动等活动,学校还专门为学校家委会设立了长期固定的办公地点,并为家委会成员发放“服务证”,实行临时机动“驻校办公制”,让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不定期到学校“开展工作”,成为学校一员,从内心认可并接受学校,从而更好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学校还成立了由班子中层参与协调、一线教师负责、项目成员自愿加入的“家校共育项目小组”。在反复调研论证后,通过馆校协同、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等环节,加强协同配合,深入探索并践行家校社共育模式。

每个月东岗小学家委会校园巡访小组都会对学校进行巡访。这是家委会每学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家委会成立了专门的校园巡访小组,定期会向学校递交本学期巡访安排,根据预定时间对校园安全、配套设施、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巡访,并随堂听课,从不同角度关注学校发展,为学校工作“找问题”,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家长自主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团队,根据学校发展需求,成立了家长书法指导协会、家长篮球爱好协会、家长艺术教育展示及指导协会、家长种植技术操作及指导协会,为学生带去相关社团的课外活动指导。

学生的“老师”不仅有校内教师和学生家长,更有很多专业的校外“教师”。学校充分协调妇联、检察院、公安、法院、科研院所、大中小学校、社区街道等相关资源,让相关人员为学生讲解专业的知识,一些学生将这些所学带回家,给父母当起小老师。同时,学校开设系统的情绪管理课程,邀请心理学专家入校带动亲子一起开展活动,情景演绎,现场问答,化解和分析亲子相处时遇到的问题,帮助家长找到亲子融洽相处的平衡点。

此外,东岗小学以“大课程观”为引领,聚焦课程实施,构筑协同育人场域。学校还将“尚礼·厚德”的理念贯穿在课程和活动中,让学校文化成为师生、家校共同的精神追求。坚持与兰州市博物馆、图书馆开展合作,馆校协同;与社区协作,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公益劳动,在各种家校联系活动中,让家长和学生在知行转换中,在日常生活的渗透里,逐步理解学校文化内涵,并成为学校文化的宣讲员。学校文化成为连接家校的纽带,成为众多家庭行为的准则,畅通了家校社之间的链接。

如今,在东岗小学,家校社联动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让所有参与者实现了精神共振,“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已经呈现。


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学生多元化健康成长

□ 高国宴


学校作为承担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凝聚多方育人合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走深走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家校社协同联动,丰富学校课程建设,让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多元化健康发展。

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一定要联通家长和社会各方资源,才能更好地破解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笔者所在的榆中县崇文实验学校,为实现全面、全员、全程育人,依托家长、社区优秀人才资源,筹建了“学生学习资源辅导人才库”,吸纳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每学期,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结合学生健康成长与教育教学需求,通过“家长开放日”“优秀人才进校园”等活动,邀请优秀人才进学校、进课堂,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指导。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和视野,丰富了知识与技能,而且陶冶了情操,厚植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塑造了他们的美好品质。

二、家校社协同联动,完善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为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学生的成长中,健康与安全是最重要的,要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协同联动,才能筑牢学生成长的安全网。学校为了确保学生上学、放学路途的安全,成立了以校领导、中层为值周组长的值周领导小组,依托家长志愿者、辖区民警、交警为主要成员的学生上学、放学期间的护学岗。同时,学校还与相关部门协调,亮化了学校周边的道路,结合学生上下学的时间,调整了学生上、下学必须穿行的十字路口红绿灯停留的时间,科学合理地设置了公交车站台等。正是有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这样的联动机制,在大家的协同与精准施策下,给学生构筑了一张安全网,确保了学生的安全与健康。学生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让学校放心,家长安心,社会舒心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家校社协同联动,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在学习阶段都能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因此,在学生的品质化发展与培养中,不但要有“请进来”的思想,更要有敞开校门“走出去”的理念。生活处处皆教育,生活处处皆学问,学校要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领域或场景中,通过参观、访问、实践活动、研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德商、情商、逆商,不断完善自我。我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利用社区工厂、气象站、农场、医疗、消防、公安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参观、访问、研学活动。同时,学校还立足“躬耕园”劳动基地,开展种植与农产品义卖活动。借助学校的“高科技农业植物水培区”暨“清茗语堂”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接触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同学或老师,还有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有感悟、有思考、有实践,自身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总之,教育学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一定要发挥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榆中县崇文实验学校小学部)




—  END  —

监制:丁   翔

审核:毛   媛

编辑:张慧敏


甘肃教育报
服务教育 关注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