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妙手银针传薪火
□ 记者 王建蓉 文/图
“张老师,我眼睛肿了,您帮我看看吧。”“张老师,我上火啦,要怎么办呀?”“张老师,我这两天有点鼻塞,好难受啊。”
进针、行针、留针、取针……一到下课时间,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中医学院副教授张亮的办公室就“热闹非凡”。找“张老师”看病的学生有的胃胀,有的腰痛,有的感冒,张亮通过针灸、推拿、穴位贴敷、拔火罐等中医疗法一一为他们治疗。
医者梦·中医情
自幼体弱多病的张亮,以前是医院的“常客”。而在医院的日子里,她经常看到医护人员以药丸、银针、汤药等手段,为患者除去病痛,重拾健康。就这样,小张亮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中医的“神奇”种子。
高考那年,张亮决定报考甘肃中医药大学。尽管她自幼与中药为伍,对针灸却知之甚少,甚至从未亲眼见过。然而,命运却让她与针灸结下不解之缘。
2003年,张亮入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大一大二时学中医基础理论,大三大四开始接触经络、腧穴、刺灸法……在张亮的人生中,和针灸的结缘仿佛自然而然地发生,甚至更像是针灸“选择”了她:“我第一次拿起针,就没有紧张、恐惧的感觉,好像冥冥中和针灸就有缘分”。
而一次意外的经历,更让她坚定了自己的中医梦。
刚迈出校门不久的张亮,怀揣着对中医的满腔热忱,成为一名基层医生。某天,一位六旬老者,腰弯如弓,步履蹒跚,缓缓走进了稍显冷清的中医诊室。老者的眼中闪烁着求助的光芒,他细述着纠缠他已久、一到变天就疼痛难眠的腿痛。
张亮听后,迅速为老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决定采用小针刀疗法(小针刀疗法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为老者治疗。她的手法精准,“针”到病除,老者由人搀扶而入,却能自行步出诊室。
第二天一早,一辆满载乘客的马车突然停在了医院门口,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张亮心中一惊,然而,当她走出诊室,眼前的景象却让她备感温暖——原来是那位老者,带着家中所有生病的亲戚一同前来向她求医。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感激,让张亮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她从事中医事业的决心。
自那以后,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老者都会亲自挑选自家梨树上最大最甜的果子送到张亮的手中。
更让她满足的是,成为医生后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只凭一根银针、只要选对穴位,无须借助药物、仪器就能立马减轻患者痛苦”的欣喜。“我从心里面觉得,我是真的喜欢针灸,也找对了自己的路。”张亮说。
师者梦·杏坛春
“医学在不断发展,针灸技术的临床应用也更加广泛,只有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了拓宽视野、提升技艺,2010年,张亮考取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针灸推拿。
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人生和专业的双重导师刘世琼教授,刘教授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感染了张亮。2013年,研究生毕业的张亮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扎根三尺讲台“传道受业”。
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角色,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
印象深刻的是,2019届的学生们展现出了异常“较真”的学习态度。以往,课堂上采用的人体模型机进行的教学设计,在他们这里突然不再“奏效”。
他们坚持要“亲眼见证”水沟穴(俗称人中)针灸疗效,主动请缨成为实验对象,只为能够观察到最真实的反应。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张亮也深受感染,她在与学生们的相互学习中,不断地精进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正如她所说:“每一针的施治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坚实的理论依据。”
日常课程上,她不但讲解理论,还会手把手向学生传授针灸推拿的诀窍,亲身示范,并乐此不疲。
实践教学课上,张亮对标真实工作场景,组织学生开展实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需要互扎穴位练手,她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而对于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她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实操中放宽了要求,就是对以后的病人不负责。如果有半点马虎那就是在用病人的生命开玩笑,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学生姚宏说,“张妈”的课趣味十足,她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将理论讲解得透彻易懂,实践操作又贴近实际,我们大家都成了她的“忠实粉丝”。
每当张亮下课,她的身边总是挤满了找她看病的学生。“你来判断一下,该如何选针施治?”“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个穴位进行针灸?”……为学生看病,既是送给学生们的福利,也是一种实践考验,给学生治病的同时“授之以渔”。
传者梦·岐黄韵
十一载深耕医学专业教育,张亮始终坚持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融入教育教学事业中。她说,医学教育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
从每一次理论教学的精心设计、创意互动,到每一项操作训练的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张亮都坚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及学生,甚至对仪容仪表都要落实到细节。
她常说:“如果能通过我的努力改变一批学生,进而让他们去改变基层的医疗现状,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中医有数千年历史,内容宏博,医理深邃,医籍浩如烟海,研读十分不易,张亮每天坚持利用教学之余的时间来研读中医古籍。
“在学校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我曾深切地感受到老师们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们不仅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医籍了然于心,也热衷于研究其他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书籍。我深知,作为一名中医医师,不仅要精通中医诊断、方剂、中药药性等专业知识,更要对中医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传承。因为正是对这些经典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才使得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游刃有余,发挥出其独特的疗效。”张亮感慨道。
“老师,一个平凡的称谓,却有不平凡的使命,我愿成为教育田野上的勤勉耕耘者,以热情与努力,为学生撑起更广阔的成长天地。”张亮说。
“技能庆阳”让老区焕发新活力
——庆阳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纪实
□ 记者 马绮徽 文/图
庆阳是革命老区,因其独特地理区位和地缘优势,不仅素有“农耕之源”“岐黄故里”的美名,也被称作“能源新都”“数算枢纽”,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八大枢纽节点和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
近年来,“中国算谷·智慧庆阳”的品牌愈发响亮。庆阳市抢抓“技能甘肃”机遇,全力打造“技能庆阳”,深化“三教”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扩大校企合作,改善办学条件,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管理水平、育人质量快速提升。
坚持科学精准施策
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今年6月,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庆阳市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到2025年,建立陇东学院、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两个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陇东学院联合兰州、西安等地省内外高校每年培养各类人才达到4500人,其中应用型人才800人、技能型人才1700人、高端技术人才2000人,可满足“东数西算”落户庆阳企业人才需求。
作为我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中“陇东南经济带”核心城市,庆阳市被视为是省会兰州、区域中心城市酒泉及天水之外的甘肃经济发展的第三极。
依托这一地缘优势,庆阳市把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凸显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途径,努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按照“市内离不开、同行要错位”的发展思路,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东数西算”、能源化工、强县域行动等重大发展战略,统筹指导各县区中职学校错位设置专业,全力破解“同质化”。
庆阳市15所中职学校开设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农林牧渔类专业53个,共有154个专业点,服务现代农业、“一老一小”和数字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紧盯市、县区支柱产业发展动向,调整优化中高职学校专业设置,以专业精来推动内涵足、质量高和品牌强。
前不久,庆阳市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2024年甘肃省“东数西算”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两项一等奖,这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全国性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国家级战略工程,主动承担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育人成果展现。学院整合系部专业,成立了数字信息与智能建造、能源化工与机械制造和现代服务基础三个专业群,举办能源类专业群建设论坛,适时扩大数字信息、能源化工类招生数量,积极构建市内急需紧缺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全力为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更加优化
近几年,庆阳市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稳定在95%左右,作为学院成立最早的“王牌”(院)系,为本土及合作企业提供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这样的就业态势得益于学院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学。据介绍,该系目前拥有专业教师74名,“双师型”教师43名,庆阳市学科带头人3名,庆阳市教学能手1名,庆阳市领军人才1名……
不仅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常抓不懈,全市各职业院校都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先决条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为此,庆阳市先后制定出台市级层面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相关管理办法,组建市级“双师型”教师评定委员会;建立健全市级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评优选先制度,培育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5个,市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10个、职业教育思想政治骨干教师10名,有效发挥了名师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依据专业及学生结构,分教学单位建立兼职师资库,各中职学校根据专业课师资缺口,积极从行业企业选聘优秀专业课教师,有效补充了缺口。
每年,庆阳市都会组织举办教师技能竞赛,创新教师技能竞赛举办形式,把教师技能竞赛和培训相结合、和行业企业技能比拼相结合、和全市重大教学活动相结合,拓展了教师技能竞赛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此外,充分发挥各级培训作用,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培训,近三年共培训管理人员和专业课骨干教师905人次;在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举办庆阳市新时代职业院校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管理干部和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务主任等40多人次。通过系统培训,全市职业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强化职教类型定位
教学改革更加深入
“校企村电商一体化发展命运共同体”,是庆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近几年在“互联网+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中教学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该共同体将校企村统筹一体,扩大过去校企合作的态势,聚焦不同“身份”优势,将传统农村产业形态转型为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互联网思维,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电商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这样的创新在近些年庆阳市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变革中比比皆是——西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办学全方位推进“双元制”教学模式,全过程创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景;华池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社会招标引入华池县瑞丰汽修厂,把专业课课堂扩展到实训车间,开启了校企合作新模式……
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庆阳市着力在创新管理机制、革新教学模式、深化实践研究、强化评价引领上出思路、强举措、抓落实。全市紧盯强县域重点发展方向,对接产业链,建成5个以上骨干专业群,加强数字经济类和能源化工类专业集群建设,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县区职业教育中心运行机制,以县区职业学校为主,打造培训平台,承担各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学历提升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扩大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资源供给。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达到总学时60%以上。全市9个职业院校共申报试点证书数58个,探索X证书服务社会新模式,鼓励学生考取“多证”,统筹建设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库,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端技术人才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探索过程中,庆阳市相继成立庆阳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庆阳数字经济产业与职业教育联盟,积极引导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主导产业互联互通。全市中高职院校和省内外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方式由单纯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转为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
如今,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高速发展中,庆阳市职业学校招生数量连年攀升,有力带动了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监制:丁 翔
审核:毛 媛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