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自在的教养旅程| 2025年《甘肃教育报》第1期

教育   2025-01-04 17:40   甘肃  

来一场自在的教养旅程

——读《愿你自在长大》

□ 甘武进

《愿你自在长大》是一部聚焦孩子身心成长的随笔集,分《亲爱的孩子》《教养的艺术》《殷切的叮咛》《庆幸有过这样的父母》四个章节。毕淑敏、刘心武、张丽钧等作家在书中以父母师长的身份,从不同层面回应如何向孩子正确地表达爱这一主题,给出了养育孩子的诚挚建议。丰子恺、汪曾祺等提供了关于教养的深刻认知,指导大家如何做父母,如何磨炼孩子的品性和智慧。名家、大师们回忆父母教导自己时的点点滴滴,感人至深,非常富有启发性。

尊重与引导,是孩子成长的最佳陪伴。在书中《儿子的创意》一文里,毕淑敏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让孩子在自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文章主要讲述了“儿子”要参加一个国外的创意比赛,“妈妈”却说:“成绩才是一个学生最好的创意。”然而,“儿子”最后在那个比赛中拿到了奖。文中的妈妈虽然会讽刺孩子几句,但她实际上对孩子的创造精神还是给予了呵护与支持。真正的教养,不是逼迫孩子成为家长希望的样子,而是引导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不要乱开发孩子的智力。张丽钧说,她见过一些哭泣着练琴的天才琴童。“早慧”这个词,在一些孩子身上变成了一个不祥之语。在孩子需要“玩”和“问”的年龄,有些父母对其智力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孩子小小的心,堆积了满满的对“知识”的厌倦与仇恨,丧失了想象能力……即使他在智力大赛中捧得大奖,也很难摆脱走向平庸的厄运。这也就是古人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不要瞎教孩子东西。老舍先生说,6岁以前,不教给孩子任何东西;只劳累他们的身体,不劳累脑子。养得脸蛋儿红扑扑的,胳臂腿儿挺有劲,能蹦能闹,便是好孩子。过了6岁,该受教育了,但仍不从严督促。他们有聪明,爱读书呢,好;没聪明而不爱读书呢,也好。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最害怕看见小孩穿上小马褂,一举一动全像大人。老舍先生喜欢看儿童写大字,推崇孩子们的创造性:“倒画逆推,信意创作,兴之所至,加减笔画,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亦且淋漓之致。”

该书的最后一章,收录了名家对父母的回忆——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有了他们的成就。“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许地山说,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他心上。“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汪曾祺先生说。从这些文字里,我们能感受到父母对孩子人生的影响,也告诉初为父母者,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从来都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作为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自由自在地长大,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印件,他们是独立的自己。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的本事,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学会承担责任……家长朋友们,让我们翻开此书,来一场自在的教养旅程吧,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在成长,成长为自信、勇敢、乐观的人吧!

在节气文化浸润之旅中快乐成长

——读《我们的节气》

□ 刘敬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无雨,囤里无米。”“白露看花,秋分看谷。”“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季节无声流转,农谚世代相传。然而,对于这些质朴又生动、通俗亦实用的农谚,和这些农谚背后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或有不少读友与笔者一样,一方面是耳濡目染,张口可诵,另一方面,却又难言其详。好在“术业有专攻”——作为“中国节气+”概念倡导者的三耳秀才,在继《中国年轮》《跟着太阳走一年》等著作后,又推出了这部精美的《我们的节气》,尽管这本书的定位是“给中国孩子的沉浸式节气故事书”,但依笔者拙见,每一个“关心粮食和蔬菜”,渴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成年人,每一位关注孩子(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父母(老师),若能忙里偷闲翻之阅之,也必将获益良多。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多数人似早已忘记去感知、品味那些源于天地自然、古老文明的诗意与美好。三耳秀才的这本《我们的节气》将“小燕子”赵小燕、“小胖墩儿”钱壮壮、“小吃货”孙湉湉及“熊孩子”李大力,分别化身为春、夏、秋、冬的“节气小使者”,而作者于故事中亦“分身有术”,既是“小燕子”和“熊孩子”的“秀才爸爸”,又是小胖墩儿和小吃货的“秀才老师”,还是博学幽默的社区达人、节气专家……在这些“专业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可以逍遥地踩着季节的节拍,从“立春”开始,奔赴一场场别开生面、增智长慧的节气漫游之旅,充分领略中国传统节气文化背后的时间哲学与生活美学……

作者对于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点的介绍,从不拘泥于教科书式的解释和下定义式的说明,而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和随处可见的实例,并赋予每个节气以不同的个性和独特的情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立春”一节,作者从“万事开头难”说起,不仅讲述了古人驯牛而祭、汉字“牢”的演变等,还别具匠心地通过科普“一亩三分地”与“三推三返”,介绍了古时立春的大仪式——耕耤礼,而最令人忍俊不禁的,莫过于清朝嘉庆皇帝大发牛脾气的故事,让我们在心服口服地认可“立春的牛,果然最牛”之际,亦不忘告诫自己,做人须有牛精神,不可犯牛脾气。再如,作者借助《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小朋友熟悉的动画电影,别出心裁地将“惊蛰”形象地拟作“小虫子总动员”,至于“蛰虫闹春排行榜”, 蚂蚁、马陆、蜘蛛等蠢蠢欲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形象充满童真童趣,令人久久难忘……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全书24趟节气漫游,既是感受之旅、体验之旅与探究之旅,亦是质疑之旅、验证之旅与反思之旅。作者以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想象,在尊重科学与历史的前提下,析概念,说传承,寓文化于故事,谈笑中富含哲理。如《谷雨》篇中,“造字圣人”仓颉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没错,是“虚壹而静”,意思是说,心无旁骛、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捷径;《处暑》篇中,孔子面对绿衣人的质问,为何会毫不犹豫地给出“一年只有三季”的“正确”答案,甚而还把子贡教训了一通?原来,是因为“夏虫不可语冰”,正如庄子所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而《清明》一篇,作者用介子推的故事,教育儿女要“见贤思齐”,并语重心长地指出,清明节的核心意象是“思时之敬”,通过给亲人上坟、给烈士献花,借喻说理,寓教于“祭”,即“小家是小根,家族是大根,国家是主根,根根连心,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作者鼓励读者去关注自然、尊重生命、珍爱传统,并努力学会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这种价值观导向不仅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谓正能量满满。

颇值一提的是,该书语言简练优美,可圈可点,诸如俗语民谚,诗词歌联,随手拈来,流畅恰切,既接地气,又富诗意。另外,每一个节气均配以孩子手绘的“思维导图”:节日习俗、节气三候、小百科,以及节气小目标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而每当漫游至节气终点,又会撞见各色“趣味小拓展”,或是猜谜小游戏,或是脑筋急转弯,或是节气连环问,每每让人“脑洞大开”,“笑”有所获……

一本循循善诱的劝读之书

——读《阅读的艺术》

□ 谢文龙

最近,笔者在社区阅览室看到《阅读的艺术》这本书,顿时被吸引了。读完之后,很受启发,这是一本循循善诱的劝读之书。

《阅读的艺术》共分为阅读的哲思、阅读的方法、阅读的随想、阅读的笔记几个部分。全书厚达481页,给读者上了一门读书的理论课。

劝人读书,首先要让人们懂得为什么要读书。作者在书中谈到了读书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作者看来,读书有4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读以致知,通过阅读满足人的求知欲望;二是读以致用,通过读书可以解决人生许多问题;三是读以修为,通过读书提高个人修养,使人言语有味、面目可爱;四是读以致乐,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这也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书中还多处谈到读书的意义和重要性。作者认为读书可以让人清醒智慧,读书可以使人成长壮大,读书可以使人们看清楚许多事物,看清楚人生的道路,检点自己过往的得失,选择好继续前行的道路,读书甚至可以让我们看清国家、民族、人类发展的前程,从而努力做好应该去做的事情。不仅有这些宏大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读书能让人健康有趣地生活。

作者的这些观点笔者非常认同,越是读书越知道自己缺少什么、越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越知道自己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完善,越能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感受到充实、享受到愉悦。

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既是当今“娱乐至死”的价值导向所致,也是因为获取信息更加便捷所致。过去写一篇论文,要找很多本书,抄很多文字,现在只要鼠标一点,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搜集到过去几个月都搜集不完的资料。加上实用主义盛行,凡事讲实用、讲效益,导致读书的动力不足。又由于现在数字出版的加速,各种自媒体的涌现,碎片化、肤浅化阅读代替了深度阅读。作者并不反对功利化、实用化阅读,但更提倡为知而读、为乐而读、为修养而读、为读而读,让大家从阅读中享受到乐趣,在阅读中收获成长。我的身边人就鲜有爱读书者,甚至连一些教师也没有做到坚持阅读,这是一种“危险”的现象。

作者在书中既指出了读书下滑的“病因”,又开出了“药方”。作者认为要读经典、读文学书,如《史记》《红楼梦》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多读、熟读、识破,一生一定要熟读几本书。要多读纸质书,读完整的书。既要有实用性阅读,也要有休闲性阅读,更要终身阅读。要深阅读、慢阅读,利用好一切时间读书,如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读书法,真正让读书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在读书方法上,作者认为要做到4个方面:一是要让阅读成为习惯,变成自觉行动;要随时随地与书做伴,随时随地留意身边的书籍;通过家庭阅读、亲子共读、书友共读、同学共读等方法,培养读书兴趣。二是要大声朗读,尽量不要默读,通过朗读加深记忆,帮助理解和想象。三是读书要动手整理,做记号,画横线、写心得、作评点。四是读到好书要动心,读书时要投入自己的感觉,与书本共情。

《阅读的艺术》通过举例子、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不仅要让人们明白读书之重要,更让人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享受求知闻道的快乐,在阅读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


自主阅读,开启孩子的善读之旅

□ 丘河

自从读了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生的《自主阅读》,我便对“自主阅读”的理念产生了浓厚兴趣。究竟什么才是自主阅读,孩子又该如何做到自主阅读?

斯蒂芬·克拉生说:“自主阅读,指的是主动自发、自己选择的大量阅读。”但笔者认为,仅仅是主动自发、自己选择显然是不够的。有人说,大部分孩子会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实现自主阅读,还有人说,个别孩子在一年级就具备了自主阅读能力。这些人多半是对自主阅读有误解,因为现实是,很多孩子上到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也没有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对于自主阅读,尽管目前业内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结合我的教学及研究,我认为,自主阅读应包括五个核心特征:自觉、自动、自由、自能和自治。很显然,自主阅读不只是自觉、主动阅读,还应包括自能和自治。

自觉是自主阅读的前提,表现为自愿、自识和自效。也即,孩子要自己想读、愿意读,有热情、有兴趣读,要能认识到阅读的意义,个人的阅读需求、目的、水平、状态等,从内在需求上阅读;要对阅读有信心、决心,坚信自己能够读完、读好、读有所获。

自动即主动。对阅读的孩子来说,它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品质,表现为心理上的积极,行为上的不犹豫拖延。主动阅读的孩子,无需教师提醒,也不用家长哄着、催着、逼着去阅读。

自由是阅读的理想状态,包括选择的自由和阅读的自由。具体而言,就是选什么、不选什么、如何选,由孩子主导;读与不读、读什么、不读什么、何时读、何地读,由孩子决定;阅读有什么目的、要实现什么目标、用什么策略方法,以何种方式读,由孩子做主。由此可见,无论是孩子行为上的独立,还是心理上的不依赖、不受限都表明:阅读的自由必须以孩子的自选、自读为主。

如果说,自觉、自动、自由可让孩子的阅读积极、主动;那么,自能、自治则让孩子的阅读持久、高效。自能阅读即孩子具备阅读的策略、方法和能力,能读、会读,知道怎样读、为何读,且追求阅读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孩子有阅读的目的、目标,熟知并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方法,能够自然甚至熟练运用,具备复述性、阐释性和鉴赏性的理解能力。自治阅读是指孩子具备认知策略,能对自己的阅读进行有效监控调节。阅读自治的孩子,首先能够自识自知,比如,对自己的阅读动力、背景知识、策略方法、阅读能力等进行认识与评价;其次,可以对自己的阅读进行监控,即对阅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计划、监测、控制和调节。 

自能是孩子自主阅读的保障,自治则是自主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高水平阅读者的标配。如果孩子不会、不善阅读,又何以谈自主?因此,笔者认为,真正的自主阅读,首先是自觉、自动的,其次是自由,最后一定是自能和自治的。

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这需要父母既了解自主阅读的五个方面,又能明确它们的层次和梯度,更要掌握实现自主阅读的方法、策略和能力。

善读者,首先是自主阅读者。相信通过父母的科学引导和智慧参与,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高效能的善读者。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END —

监制:丁 翔

审核:张慧敏

编辑:王佳宁



甘肃教育报
服务教育 关注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