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
感谢校领导为我们创造这次总结和展望的机会。每一次的教学研讨,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更是一次前行的动力。
今天,我们聚在这里,不仅要分析现状,更要谋划未来。
首先,我来介绍本届九年级的基本情况:
我们年级现有教师17位,学生165名。从班级分布来看,尖子班43人,实验班39人,平行班均为28人左右。
特殊情况是:(2)班有一位体育特长生,(4)班有两位转学生。这届学生给我们留下独特印象:创新能力强,但基础参差不齐。
拿上周的摸底考试来说,年级整体水平呈"哑铃型"分布——两端突出,中间薄弱。数据显示:重点班前十名平均分达到563分,比去年同期提高12分;
但年级及格率仍有差距,语文85.7%,数学71.3%,英语68.9%,理综74.2%。从各班优秀生分布看:
实验班占35%,尖子班占52%,平行班占13%。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成绩有进步,但潜力还未充分释放。
带初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凌晨五点半的闹钟声,意味着办公室里最后一盏不灭的灯,更意味着对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责任。
新学期伊始,我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幕:赵老师嗓子哑了,课间含着药片继续讲课;
周老师把午休时间变成"趣味物理小讲堂";孙老师放弃周末,组织学困生"定制补习"......没有一位老师喊苦,
因为我们都明白:选择初三,就是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对下阶段工作,我有这样的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双轨制"教学模式
推行"基础课+拓展课"双轨并行。基础课突出"夯实根基",拓展课注重"能力提升"。
每两周对学生进行一次分层测试,实现动态调整,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二、打造"四位一体"备课体系
建立"集体备课-个人钻研-同课异构-反思总结"的教研闭环。每周三下午定为"教研创新日",通过"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方式,破解教学难题,提升教学效率。
三、实施"导师制"培优计划
设立"学科导师",发挥优秀生"小老师"作用。建立"一帮一"、"一带三"的帮扶机制,让优等生在"教"中学,让后进生在"问"中进。
同时开展"每日一题"挑战赛,激发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