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我想您肯定一猜就出——“筷子”。不过我的这双筷子就会喝汤,而且喝的还是牛肉汤,滋味鲜浓,脍炙人口。
事情是这样的:2012年9月,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厚重的美食文集《吃在扬州——百家扬州饮食文选》,封面就画了一双筷子。
筷子这斯在餐桌上纵横南北,左右逢源,非常能干,但它的形象实在单调,曾有人建议出一套筷子的邮票,我是不屑的,《吃在扬州》这素净得不能再素净的筷子居然夹取了当年“中国最美的书”的榜眼,并一举让自己成为扬州市政府有头有脸的礼品书。
网上浏览,该书大32K,双色印刷,393页,装帧考究。全书共分原料大观、宴席絮语、菜点掌故、食俗漫笔、老店钩沉、大师剪影、文宴清韵、香飘四海、烹著管窥9个章节,约40万字,文绉绉味幽幽令人爱不释手。
我们闽南食客对扬州菜可能了解不多,顺口说得出的恐怕只有“扬州炒饭”和“狮子头”了。其实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早在清朝江南一带即有“吃在扬州”的赞语。
《吃在扬州》一书收录了曹聚仁、梁实秋、朱自清、唐鲁孙、李希凡、冯其庸、周绍良、吴白匋、叶文玲、汪曾祺、忆明珠、孟晓云、陈光新、王子辉、聂凤乔等92位作者的149篇文章。老夫的一题《扬州牛肉汤》也有幸被扬州的那双“筷子”看中,跻身其间。
拙文源于1994年的冬季,我独自一人游走扬州瘦西湖,在又饿又累的时候,邂逅了人生这碗牛肉汤,与闽南完全不同的吃法让我大感鲜美……
“扬州牛肉汤”在淮阳菜系里并没有它的地位,但这不妨让我绘声绘色的吃后感不胫而走,忘了最初发表在哪里,但近年来先后被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美食文选《好小吃 老味道》和辽宁教育出版社的美食散文集《吃酒,吃酒》收入,扬州这次是“三进宫”了,终于得到了原地的认可。
于是想藏一本,敝帚自珍嘛,查了无所不能的“孔夫子旧书网”,结果发现多本旧书出价不匪,居然全部售罄,这在该网是很罕见的,给人以“一书难求”的感觉。于是另辟蹊径,找到执行主编施志棠先生的电话,以作者的身份索书得逞,终于圆满。
这部以筷子寓意大快朵颐的美食文集终于展现了她网下的真面目,毛边纸的封面,硬纸皮的封套,如邮票年册一般,且图文并茂,可读,可赏,精美绝伦的烹饪文化,这对于有收藏癖好的邮迷我而言,更是值得珍藏和回味一生的好书!
据悉,《吃在扬州》出版后时隔8年的2021年再版,在最新出炉的《吃在扬州》封面上,醒目地印上了该书所获得的两项国家级设计大奖。扬州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邱杨毅介绍,《吃在扬州——现当代百人饮食文选》被读者誉为“舌尖上的扬州”,堪称扬州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美食著作。厦门郑启五身为作者之一,倍感荣耀!
该书第一版只印刷了3000册,因为是记录扬州淮扬菜饮食文化的书籍,引起了中国餐饮行业业内人士的追捧,不少大专院校将这本书作为烹饪教学的教辅书使用,远远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
再版《吃在扬州》在装帧行文上有所变化,保持原有装帧风格的基础上,将原有的从右向左读,改为从左向右读,以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铅字也有所放大,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来来来,我的扬州牛肉汤正在书中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