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加拿大散记之二十一(大结局):满头鸟粪的丘吉尔

文摘   文学   2025-01-22 10:37   福建  

     在加拿大繁华的多伦多街头闲逛,突然与一个面熟的老人家不期而遇,谁?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楼群之间,一片齐整的长方形绿地,高耸着一尊伟人铜像,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是丘吉尔先生:老人家身子微微前倾,一副激情演讲的架势。头上有白鸥翩飞,四下碧草茵茵,叫此地“丘吉尔广场”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


   不幸的是老先生的额头上与肩膀上都有白色的鸟粪,呵呵,如果问丘先生有什么感想,我想也许他会幽默地说:“鸟粪无忌,环保有喜,”  只是厦门轮渡码头曾经成群结队的鸥鸟今安在?


     这是我在多伦多的行旅中拜会的唯一的一尊伟人的铜像,感受到了加拿大的面孔“很英国”的一面。过去总觉得加拿大“很美国”,早年它的国际主张常常与美国的大同小异,美军出征二战乃至出兵朝鲜、越南、阿富汗,几乎都少不了加拿大“仆从军”的哥儿们,再加上加元和美元大同小异,讲起“北美”似乎就是两国热乎成一片的代名词。


现在不仅仅是丘吉尔的铜像,加拿大还有很英国的地名,很英国的建筑,很英国的铜版画……加拿大是英联邦的重要成员,据说加拿大有多达44%的人口是英国移民及其后裔,可见英国人才是其“第一大户”,丘吉尔大腹便便立身闹市也就不足为奇了。


     加拿大的面孔一半是美国,一半是英国?不过就移民的构成,法国裔是加拿大人口的“第二大户”,所以在加拿大至少国家文字少不了法文的身影,比如加拿大邮票上的文字就一定是英文与法文对照的,到处的指示牌也都是英法对照,到了魁北克更是法语的一统天下,这又多少给我等外人“一半是英国,一半是法国”的印象。


       星期天在多伦多“伊顿大卖场”门口的广场,有哥斯达黎加的移民在演唱,围观的也多是他们哥斯达黎加老乡,加拿大有人居天堂的美誉,吸引了不少“近水楼台”的中南美洲的移民,我浏览着观赏着广场演出台上台下互动的情景,掌声欢快的节奏激荡人心,又强烈地感受到了加拿大的“美洲面孔”!


       不过随着华裔与华人在加拿大的与日俱增,中文在加拿大街头也是不时闪现,据说加拿大有的银行甚至出现了通告中只有英文与中文的现象,而我在多伦多街头,居然看见市政工程的维修告示是以英文和中文两种文字张贴。不过这暂时还不是普遍的现象,因为那里已经接近了多伦多的“唐人街”了。


       到了多伦多的唐人街,各种商号与店家的中文招牌密密麻麻,切莫以为这是进入了中国的“飞地”,这不过是构成加拿大面孔的“中国元素”而已。如果进了“唐人街”的中国的餐馆用餐,那么好了,几杯啤酒下肚也会让人觉得已经置身在广东或福建某酒家里聚餐了……


      如果以为加拿大面孔的“中国元素”仅仅只是在唐人街,那就错了,多伦多的街头巷尾,不时总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亚裔来去,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华裔或华人。我们走访了多伦多的市政府,四位市政官员与我们在市政厅的小会议室举行座谈,一时汉语与英语齐飞,掌声与笑声共鸣。他们三女一男,以肤色分为一白一黑两黄;以血统分:一位英裔、一位非裔、两位华人,而华人中一位为香港的移民,一位为广东台山华侨的后裔。他们四位现在共同的身份就是加拿大公民,也是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的主人!

     这就是加拿大移民社会的写真,这才是加拿大真正的面容,不同肤色的人种一同在“红枫叶”的国旗下努力工作,为加拿大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同时它也让我对“地球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也许随着全球的移民潮方兴未艾,未来的世界可能都是由一个个地球村构成,村村不分肤色,不分种族……

    

    在异国他乡见到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很亲切,这的确是中国人的人之常情,但感受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包容共进,摒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与孤陋,进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别了,加拿大,别了,多伦多,你让我艳羡太多,感慨太多,当然还有绵延不绝的回味与思索,于是才有我的这部图文并茂原始原味的《加拿大之旅》,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


    感谢我的同仁余章宝、易林、胡荣、李学、丁煜、李艳霞、孟华以及郑惠为我无偿提供了数以百计的加拿大之旅的精美回味,正是这一双双没有颤抖的手,永远留住了我们同行的快乐……


厦门郑启五
自己创作的散文随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