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一篇写闽南茶配的推文后面,有一位读友留言:“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家从福州下放闽西,我平生吃的第一颗鱼皮花生就是厦门知青给的”。这句留言唤醒了我关于“鱼皮花生”诸多尘封的记忆,如果不是这位读友的点提,小小的鱼皮花生几乎消失在闽南风起云涌的茶配营盘里了。
查阅了百度,这才解决了儿时的我关于鱼皮花生为什么叫“鱼皮花生”的疑问,同时也确认了鱼皮花生与厦门的历史渊源。
百度声称:鱼皮花生最早源于日本,因当年制作时在其表皮糕粉坯里掺有鱼皮胶,故称为鱼皮花生。20世纪20年代,居住厦门的台湾同胞用手工仿制出售,它以花生仁、糕粉、白糖、淀粉等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虽然没有鱼皮胶成分,但“鱼皮花生”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我以为百度所列鱼皮花生的原料里应该还有一点盐分,不然那“鱼皮”何以甜甜咸咸,诱人食欲。
在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厦门的鱼皮花生时常是紧俏商品,只有到了过年过节,每家每户凭“居民商品供应证”才能买到二两的鱼皮花生,真可谓粒粒皆宝贝。
记得我家住厦大敬贤六时,邻居黄国雄老师来拜年,我请他吃鱼皮花生,黄老师津津有味一声感慨,因为他一直未婚,单身一人,属于厦大的公共户口,公共户配置的“商品供应卡”是不含鱼皮花生滴。往事如梦,不堪回首!
儿时的我吃鱼皮花生,总舍不得一口咬碎,含在嘴里以延长幸福的时光,但到底还是忍不住酥香诱惑,从来都等不及鱼皮完全化去就咔嚓破壳了……
人啊人,真的有点不可思议:那时一颗鱼皮花生带来的味觉享受及浮想联翩,好像可以媲美如今一座食品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