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那些根性聪慧敏锐、信心坚定且勇猛精进的人,修行肯下功夫,修行过程中,由外在具体事务引发的障碍相对容易被清(音频+文字)
2024-12-08 07:03
青海
憨山大师:凡是那些根性聪慧敏锐、信心坚定且勇猛精进的人,在修行时如果肯下功夫,那么在修行过程中,由外在具体事务引发的障碍相对容易被清除掉【原文】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遗。此中病痛,略举一二。【译文】凡是那些根性聪慧敏锐、信心坚定且勇猛精进的人,在修行时如果肯下功夫,那么在修行过程中,由外在具体事务引发的障碍(事障)相对容易被清除掉,但是由对佛法义理的错误理解或执着等形成的障碍(理障)却很难彻底摆脱。在这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毛病,下面简略列举一两个来加以说明。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薰般若,般若为习气所薰,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着其心,将谓玄妙,深入不舍。比前麤(同“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要知道这件事原本就是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根本没有什么玄妙之处。所以古人说“悟了之后还和没悟的时候一样,仍然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如果不是在原来的行为举止之处下功夫,那就更没有什么玄妙可言了。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些人认知见解方面的习气没有清除干净,内心熏染着般若智慧的时候,般若智慧反而被这些习气所熏染,从而产生出各种各样虚幻的景象,滋生出许多巧妙却不实的见解,这些东西如丝如缕地缠绕在心里,还把它们当作是玄妙的东西,深深地陷入其中而舍不得放下。这正是意识之神显现作用、产生分别妄见的根源,也叫做“见刺”。
它和之前那些粗浅浮躁的妄想是不一样的,这是极其细微的、如同水流一样持续不断的生灭变化,也叫做“智障”,恰恰是妨碍正确认知见解的东西。要是有人把这些当作是真实的,那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狂妄的见解,这是最应该忌讳的事情。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我们人原本那颗奇妙圆满的真心,从本质上来说是绝对无待(没有相对、没有对待关系)的。过去因为妄想集聚凝结,使得心和境、六根和六尘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立的关系,所以就产生了迷惑并造下种种业障。现在修行的人,只需要一念之间放下自己的身心以及整个世界(也就是放下对外在一切的执着),单单只提起当下这一个念头往前推进,千万不要去管它到底悟了还是没悟,只管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一步接着一步这样做下去。如果修行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能够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也就是那颗真心的本来状态),又何必早早地去盘算呢?
要是怀着一颗期待开悟的心,那么这颗“期待的心”本身,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所在。就算一直等到穷尽无数劫的时间,也不可能开悟,因为没有明白那颗绝对无待的真心,还以为另外有别的开悟的情况呢。如果这种期待开悟的心不除掉,就很容易产生疲倦、厌烦的情绪,大多会导致修行半途而废、堕落下去。就好比寻找一件东西找不到,就会产生放弃、不想再找的念头了。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垆,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大概是因为众生处于生死轮回中的虚妄心念,原本就是如来所证得的果体。如今处在迷惑之中,把诸佛具有的神通奇妙作用,变成了妄想、情绪、思虑,以及种种分别的认知见解;把真实清净的法身,变成了导致生死轮回的业力本质;把清净美妙的佛土,变成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构成的世俗境界。现在进行修行功夫,如果能够在一念之间突然顿悟自己的本心,那就如同在大熔炉中一样,可以熔炼世间万象。那么当下的这个身心以及所处的世界,原本就是如来的果体;当下的这些妄想、情绪、思虑,原本就是神通的奇妙作用,只是名称改变了,本体并没有改变。就像永嘉大师所说的:“无明的真实本性就是佛性,如同幻化出来的空无之身其实就是法身。”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个法门,那么取舍的情执就会忘掉,欣喜、厌恶的心念也会停歇,每走一步都仿佛身处华藏净土,每动一个心念都好像弥勒佛即将下生世间那样美好。要是心里首先想着去希求美妙的果报,那么这种希求的心念,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它会妨碍正确的认知见解,越是去追求就离目标越远,追求到力量疲惫的时候,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了。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计较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采,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凡是在做修行功夫的时候,要一直放下自己的身心,摒弃一切见闻和知觉,摆脱原来的习惯和做法,朝着前方昏暗不明的地方前行,这时会感觉没有安身立命的依靠之处,往前没有新的证悟成果,往后又失去了原来所处的境地。如果对前后的情况进行思索盘算,就会产生怀疑之心,引发无数的思考算计,计较修行过程中的得失,或者另外产生主观臆断的看法,引发出不正当的想法,妨碍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对此必须看透、识破,这样就能果断直接地深入修行,不再有什么顾虑。大概在修行功夫做到感觉做不下去的时候,恰恰正是修行得力的关键之处,此时要是更加振作精神,就不会退缩屈服。不然的话,就会陷入忧愁的魔障之中了。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就是说在修行功夫当中,念力使用得急切,强力逼迫那些妄想,使得一念突然停歇下来,忽然间身心好像脱离了一切束缚,变得空落落的,就会看到大地好像连一寸土都没有了,那种空寂之感深邃到了没有极限的程度,于是就会生出极大的恐怖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看透、识破这种状况的本质,就不敢继续向前修行。或者有人会把这种豁达的空无状态,当作是殊胜美妙的境界。要是认同了这种空无的状态,就会产生很严重的邪见,否定因果的存在,这其中的危险是最大的。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然而佛并没有另外单独存在的佛,只有心才是佛(所在之处)。因为佛的真正法身,就好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无形无相)。如果能明白妄念原本就是虚妄不实的,那么本就具有的法身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它光明且寂静地照耀着,圆满而周全地遍及一切,没有任何欠缺的地方。所以千万不要再让心向外去追逐、求索。要是舍弃了自己的这颗心而到别处去寻求佛,那么心中就会变化产生出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虚幻的梦想境界,这正是意识之神所变现出来的,绝对不可以把这些当作是奇特玄妙的东西而产生遐想。然而在我们原本清净的心中,本来就什么东西都没有,也没有任何一个念头。只要一生起心动念,就违背了法体(的清净、空寂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