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些改变,长远来看,来世或生生世世的未来,都会从吉祥到吉祥、从善趣到善趣。其实不仅仅未来世,如果断除了身口意三门的十不善,自己下辈子的各种痛苦、烦恼都会消除。要知道各种让人不开
心的负面情绪,都是烦恼和业力带来的,如果断除了烦恼,没有了恶业,哪里会有痛苦呢?“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问:“我的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等都不好,怎么去改善呢?”从今天开始,用闻思修来改善。闻思修的关键在哪里呢?这些也有缘起,从大乘思想看,我们的所作所为、万事万物不是万能神创造的,不是造物主安排的,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的。想要创造吉祥的因缘,缘起的根本在哪里呢?所有吉祥缘起的根本,就是依止上师。
“道”有两种,一是善趣的道,二是恶趣的道。我们不知道哪个是前往善趣的道、哪个是通往恶趣的道,这时就需要一个引路人,这个人就是“上师”。显宗称呼“善知识”比较多,汉传佛教称呼“父”、“法师”的比较多,藏传佛教尤其是密宗,都称呼“上师”,表达的词语有所不同。依止善知识、依止上师是获得好缘起的根本
◎ 总摄如法依止善知识的方式与发心
怎样依止善知识呢?第一心态要调整好,一定要闻思,通过闻思打开智慧。心里要清楚“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在哪里,怎样依止上师,要有怎样的心态,怎样的目标等等”,这是内心的一个条件。第二要有实际行动,将闻思与六波罗蜜多的修法相结合。六波罗蜜多大家都知道,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个方面。布施有各种不同的布施,大的方面看有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三种。法布施的话,比如中午的读书会等等,这些要实实在在去做,这也是依止上师的一个修法和实际行动。 首先要有闻思,通过闻思开智慧。从今天开始对未来做改善,要从缘起上改变,因上下功夫,果自然会改善。缘起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依止上师。怎样依止呢?一是内心要有良好的心态,懂得依止的功德;二是实际行动要依止上师的教言真正地去做。
依止上师离不开出离心、菩提心。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依止上师,这就成了共同佛教的修法,或者说小乘的修法。如果是为了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为了这样的目标闻思修行、开启智慧,这是大乘的依止上师。每时每刻,我们都不能离开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个出发点是很关键的,如果方向错了,后面会大错特错。当然,出离心有出离心的功德,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功德。比较而言,大乘、小乘的基道果是不同的。 ● 以意乐加行、闻思修行依止上师,是如理如法的依止
“谓由意乐及加行”,意思是首先要有意乐心。很多时候,如果以被动的心态做事,事情不会做得完美。如果心里特别有意乐,很主动地做事情,加行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发自内心地主动去依止。因为“所有现后诸福聚”,都是从“依止上师”的缘起开始的。 如果懂了依止上师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会主动依止上师。就像世间人做生意一样,如果知道了怎么做生意,知道能赚多少钱,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出世间的学佛也一样,大乘的功德也好、小乘的功德也好,缘起的根本在哪里呢?如果对这些一清二楚,我们会主动如法地亲近善知识。 “如法亲近善知识”的“如法”,包括心的依止、实际行动的依止两方面。怎样依止上师呢?以前也讲过,通过“闻思修行”四个字来依止上师。没有闻思的人会认为,“上师去哪我去哪,上师吃什么我吃什么,应该这样依止吧?”一直在吃喝玩乐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依止是“闻思修行”。 闻思方面,比如参加读书,参加班级考试,认认真真上课,没有落下自己的课程,实际这些也是一种善知识。有人想:“我没有见到上师。”心里很伤心!其实没有必要伤心,真正的依止就是这样的。究竟上讲,依止佛、依止法、依止僧,依止释迦牟尼佛、依止法王如意宝、依止宗喀巴大师……也是通过闻思来依止的。在闻思方面,我们要更加认真。同时该做的发心,内心一定要清净,这就是“如法亲近善知识”。“如法”指内心与行为都要如理如法。 亲近善知识是改善缘起的基础。以前,顶果钦哲仁波切也讲过“真正的幸福是从依止上师开始的”,这与宗喀巴大师讲的意思是一样的。 丙二、别修法供养:
纵至命缘终不舍,如教修行法供养,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 依止上师的誓愿,应达到“宁舍生命不舍上师”的标准
“纵至命缘终不舍”,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受了戒也好、发了菩提心也好,为了这些修法,纵然失去生命,也不会舍弃三宝。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藏地的有些修行人受到了种种威胁,“要么你放弃佛法,要么你舍弃生命……”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引用过一个公案:在印度的历史上,有名居士被几个外道徒抓住了,那几个外道徒威胁他:“要么你放弃三宝,要么就将你杀死。”当时,那位居士说:
“只是嘴上说放弃三宝,我可以这样说。如果让我发自内心舍弃三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你们直接把我杀了吧。”真正具有信心的人,纵使失去生命,也不会舍弃三宝。依止上师,就是依止佛法僧三宝。
平时,大家经常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三宝,生生世世不舍菩提心。”如果有人说:“要么你舍弃菩提心,从此再不能发菩提心,要么直接把你杀掉。”这时,我们要有“宁舍生命,不舍菩提心”的决心。真正发菩提心,真正依止大乘善知识的承诺和誓愿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这才是标准地依止上师。
当然,初学者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标准。这时我们要发愿,要创造好因缘,这些也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做到。真正依止上师,真正发起了菩提心,也不会有想杀我们的人。如果有证悟空性的境界,会更加精彩,这些在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也有记载,我们要努力达到这样的标准。 ● 最殊胜的供养,是用上师的言教改变三门
“如教修行法供养”,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该做什么呢?应该做法供养。法供养分闻思供养和修行供养,这里主要讲的是修行供养。总的来说,佛法包括教法和证法。闻思也好、读书也好,法供养也好、法布施也好,这些上供下施是教法的层面;比起闻思,修行显得更殊胜,他属于证法的层面。 弘扬佛法要么弘扬教法、要么弘扬证法,除了教法与证法以外,再没有其他佛法了。教法通过闻思来弘扬,证法通过修行来弘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最上等的供养是法供养,法供养有闻思供养、修行供养两种。“如教修行法供养”,应该指修行供养。 修行供养,到底修什么呢?就是修正自己身口意不好的习气。假如我们改变了以前杀盗淫妄等十不善,不管通过闻思、还是通过依止上师,彻底断除了十不善就是“修”。又比如,有些人以前爱发脾气,现在发起了菩提心,不再发脾气了,这就是“修”。就像车子坏了要“修”一样,这两个“修”是一样的意思。 现在,我们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是个很好的人,没有要修的地方,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如果用寂天菩萨《入行论》的智慧来观察,会知道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的所作所为全部是自我为主,这是一个大毛病,这一定要“修”。怎样“修”呢?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修出大乘的境界,让所作所为都是利他为主、不是自我为主,这也是“修”。
修行并不只是在山洞里闭关,事实上修行是很广大的。如果只有在山洞里修才算修行,除此以外没有了别的修行,那修行的范围就太小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刚才讲的断除离间语、妄语、绮语、恶语等语恶业,静静地念经、守八关斋戒、止语等等也是修。修行供养是法供养中最殊胜的。
实际上,修行供养相当于世间人的“说到做到”。比如,闻思时说得很漂亮、很完美,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愿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说了很多好听的话,实际上一点也做不到,这不是特别完美,不属于这里的法供养。 ● 依据自身根基从易到难,总有“说到做到”的一天
当然“说到做到”也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的关系。有人觉得自己闻思了很长时间,行善断恶、控制烦恼、转为道用、断除十不善等等全都懂了,实际却做不到。该怎么办呢?不要着急,懂了内容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第一步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再考虑第二步,在实际行动中看能不能真正用上。 这也是经常讲的“知错、改错、不犯错”。第一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在自己和他人出现矛盾时,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说明第一步还没有开始。在闻思修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分别念太强,打坐时心静不下来。知道了错误,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表示第一步完成了。 第二步是改错,错在哪里就改哪里,这是“知错、改错、不犯错”的第二步。做到以后,就有了修行的法供养,这是真正的法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普贤行愿品》的“七支供”讲,供养有两种,一是有上供养,二是无上供养。法供养也有两种,其中“修行供养”是最殊胜的。如果一开始就提这么高的要求,后面什么也做不到,也没有太大意思。 学佛特别强调次第,《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所有的修法都特别强调次第,要知道次第是很重要的。能闻思的人闻思,能修行的人修行,每个人的根基和修行的阶段不同,大家要一步步上来。 出离心也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有简单的、有难度高的。我们经常讲“心从贪嗔痴里出来、人从十不善中远离”,这是在家人的出离心。对于出家人来说,这是不够的,出家人的出离心是出离整个轮回。很多人希望下辈子不堕恶趣,想到善趣做人或天人。但是出家人不同,尤其在专门修出离心的阶段,连幸福快乐也不能贪执,这才是真正的出离心。给在家人讲这些,并不是特别合适,每个人修行的深度不同。“心从贪嗔痴里出来、人从十不善中远离”,相对来说也是修行,也是法供养。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蒋华索南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