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有因果智慧,对自利利他有殊胜的助益
“故应学此圆满因,净修三业诸垢染”,宗喀巴大师讲应该学好圆满的“因”,“因”就是行善断恶。“因”有很多种,比如布施、持戒、安忍等等,全部是“德身”的“因”,每个“德身”也有不同的“因”。比如,想长寿就有长寿佛的修法;想无病就有药师佛的法门……还有一些其他具体的修法。总之,“因”上一定要做好。 学佛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救度众生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用因果解决问题,“因”上下了功夫,“果”自然会成就。如果某些众生很痛苦,他们希望远离痛苦,释迦牟尼佛会让他们在痛苦的“因”上下功夫,痛苦的“因”断除了,痛苦自然会消除。假如有些众生没有财富,释迦牟尼佛会让他们在布施方面做好上供下施,“因”上做好了,“果”一定会好,缺乏物资的痛苦会得到解决。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特殊方法。 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我们发了菩提心,为了利益天下所有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而修行,也一定要懂善恶因果的修法和道理。想断除众生的痛苦,就要断除众生痛苦的因;想让众生得到幸福,就要创造好幸福快乐的因。对于大乘修行人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没有达到大乘的境界,或者没有生起菩提心之前,要先修出离心。自己不愿意在六道轮回里,不愿意苦苦、变苦、行苦,就要从苦里出来,要解决自己的痛苦,也需要善恶因果的修法,我们要培养懂善恶因果的智慧。从个人修行的角度讲,善恶因果的修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善恶因果,很多修法的大门就关上了。我们无法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气、烦恼和业力,也无法脱离轮回。自己一直处在贪嗔痴里,处在无明愚痴中。所以,懂因果的智慧很重要。智慧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善恶因果、无常属于共同佛教的智慧,在这种智慧的基础上,进一步往上是更深奥的中观智慧、缘起空性的智慧。
● 清净身语意三门的业障,能遣除闻思修行过程中的障碍
在修行过程中,有人打坐观想不出来,比如观阿弥陀佛时观想不出来,观释迦牟尼佛也观想不出来,念修百字明时金刚萨埵佛尊观想不出来,观想上师也观想不出来……打坐打得不好。也不仅仅是观想,其他的“暇满难得”等有思维的观想,无思维的观想,观呼吸等等所有的禅修都不行,心要么是昏沉的状态,要么是东跑西跑,没有办法修禅,这时就需要“净修三业诸垢染”。
有些人在闻思时不懂法义,“虽然我知道佛法特别殊胜,但是好处在哪里?我不知道。如果有人问我,我也说不出来。上师、堪布、法师上课时,我听不懂他们到底讲了些什么。”这也与业障有关系,清净业障是很重要的。有人问:“听课时,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可能是心过于内收,也可能跟业障有关系,听着听着不感兴趣了,人变麻木了,最后睡着了……这一定要忏悔业障。这种人不会有闻思修行的智慧,什么也记不住,前面讲的都忘记了,讲完就忘完了,对于闻思有障碍的人,清净业障非常重要。不仅仅是闻思,修行打坐时如果什么也观想不出来,这与业障也有关。所以,需要“净修三业诸垢染”。
“三业”,指身体所做的三种不善、语言所做的四种不善、意或者心的三种不善,这些业障都要忏悔清净。业障忏悔清净以后,闻思的智慧、打坐修行都会起来的。
戊四、依四力忏罪:
忏悔业障尤切要,故应恒时依四力,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忏悔业障尤切要”,意思是一定要忏悔业障。忏悔业障有各种不同的修法,显宗有八十八佛忏悔文、三十五佛忏悔文……这些忏悔文一定要念,边念边观想,同时发自内心在佛菩萨面前忏悔,在释迦牟尼佛为主的所有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密宗方面,还有金刚萨埵、百字明等很多忏悔法门。 “故应恒时依四力”,“四力”指四种对治力。“恒时”,指长期坚持。有时,我们在短短的时间里念修得很好,但时间一长就不念了,这是不对的,要长期坚持念修。比如,有人每天早课会念 21 遍百字明,这是很重要的,特别殊胜,这些需要长期坚持。当然只是口头念 21 遍百字明也不行,具备四种对治力非常重要。 “四对治力”指的是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这些要一个一个观想。一边观想金刚萨埵,一边念诵百字明,同时回想自己做过的各种恶业,包括恶语、绮语、离间语、妄语等十不善业,心里要能想起来,要有发自内心的后悔心,“这些没有必要,我一定要忏悔清净。如果业障没有清净,无常来了,我一定会承受果报。所以,我一定要在生命结束前,把想得起来的恶业一个个忏悔清净。” 就像衣服脏了要洗干净一样,首先要知道衣服脏在哪里,然后手洗或洗衣机洗,一定要洗干净。同样的,业障也需要这样忏悔。为什么要这样修呢?因为修殊胜的道需要具备条件,在所有条件中“忏悔”也是很重要的。 修忏悔法门一定要具足“四对治力”,为什么呢?因为“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至尊宗喀巴大师是这样修的,所以想追求解脱的我们也应如是去修行。在宗喀巴大师的传记中,他一边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一边磕大头,忏悔方面非常了不起。从凡夫人的角度看,这是不可思议的修法,但是宗喀巴大师已经修成了。 有些人磕大头少了一点,我们一定要磕大头;还有百字明这些都要修,尤其观想四对治力忏悔,这是很重要的。通俗易懂地讲,忏悔就是“知错、改错、不犯错”,这个我讲了很多次,因为特别关键的原因。大部分人都一清二楚,刚接触佛法的人也要懂,所以反复讲是很重要的。宗喀巴大师是这样修过来的,我们也要如是修行。
丁二(于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分二:戊一、思惟苦集二谛;
戊二、希求出离断生死因。
戊一、思惟苦集二谛:
若不思惟苦谛失, 终不能发解脱欲,
若不思惟集流转, 则不能断生死根。
这个偈颂讲的是中士道修出离心的修行次第。
● 只有深广地思维轮回痛苦,才能发起强大、标准的出离心
“若不思惟苦谛失”,这里讲了轮回的痛苦。我们一定要深深地思维“苦谛”,不思维“苦谛”不会知道轮回的过失和痛苦。“终不能发解脱欲”,人不会有远离轮回的心,追求解脱的出离心就发不起来。其实,“出离心”有很多很多的内容。以前,为了方便理解和修行,我们简单地讲过,在家人该怎么修出离心:“心从贪嗔痴里出来,人从十不善中远离。”
◎ 深入闻思三根本苦,不被显现所迷惑,能生起标准的出离心
什么是“出离”呢?多数人想从苦苦中出来,想远离苦苦;有闻思的人,想从变苦中出来,想远离变苦;有更多闻思的人,想从行苦中出来,想远离行苦……越有智慧的人,越能深入认识痛苦和痛苦的因,越是渴望从痛苦中出离。而普通人或者没有闻思的人,不会想从轮回中出来,他们没有远离轮回的心。就像“生老病死”的病苦非常强烈,没有人不想远离病苦的,会想尽一切办法从病苦中出来,六道轮回的苦就像得了严重的病。如果知道了轮回痛苦,就会有渴望离开轮回的心,这就是出离心。
所以,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讲,日日夜夜想远离轮回痛苦,日日夜夜想得到解脱,这才算有了出离心。就像一个疼痛感特别强烈的病人,他日日夜夜都在想,“我什么时候能远离这个病,什么时候能从病苦中出来呢?”心里一直有这样的愿望。很多时候,大家都是这样的,“大夫,您一定要把我的病治好啊……”如果不知道痛苦,不会有出离的心。
这是一种苦苦,本来六道轮回中有漏的身体就是一种苦,再加上病苦,就是苦苦。当遭遇苦苦时,凡夫人才明白这是痛苦。其他的变苦、行苦,尤其行苦非常细微,大家根本感受不到,认为轮回没有那么痛苦。大多数人都觉得轮回里有幸福快乐,尤其没有闻思或者特别年轻的人,他们没有听过死亡无常、轮回痛苦、暇满难得等等,内心一直充满着希望,“我一定会幸福快乐的,轮回里一定有幸福快乐。”
以前,我讲过藏地的一个俗语:“一辈子幸福的出家人三年苦,之后幸福就开始了;一辈子痛苦的新娘三天乐,之后痛苦就开始了。”有人认为,这肯定讲错了。其实,对于有生活经验的人,真正从痛苦中走过来的人,他们知道就是这样的。没有这些经历的人,很多时候不会相信。当我们有了智慧,静下心来思考时,从方方面面观察时,会明白这些道理。宗喀巴大师也是这样讲的,如果没有深深地思维苦谛,标准的出离心是修不出来的。为什么要思维轮回痛苦呢?因为我们要生起出离心。
◎ 广大闻思六道众生的苦,反复观修,能生起强大的出离心
轮回的痛苦有很多层次,《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了共同的轮回痛苦,不共同六道各自的痛苦,如果讲得越细,观想得越细,我们会彻底明白轮回的痛苦,才知道轮回里没有幸福快乐,“我一定要脱离轮回,我要得解脱,那时一定会幸福快乐。”这时,出离心就开始了。但是稍微讲了一点点,明白了一点点,偶尔有一点点出离心,还不够。我们要反复思考和观修,要反复听课和修行,这样出离心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如果出离心、菩提心的力量越强,断除贪欲心、嗔恨心的速度会越快、效果会越好,修法会越明显。如果出离心特别弱,菩提心特别弱,有是有了,但是力量不强,就会觉得:“我没有什么进步,我的贪嗔痴还没有断除,我还没有改好。贪嗔痴出来时,还和以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修出强大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只修出来一点点。所以,深深地思维“苦谛”很重要。
如果深广地思维苦谛,“苦集灭道”中的“苦”有很多内容,我们要深入思考、广大闻思,才会彻底明白六道轮回真的特别痛苦,这时出离心能真正起来。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蒋华索南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