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是藏历三十,释迦牟尼佛的节日,也是日食日。在这样殊胜的节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摄颂》。这部论典讲了很多内容,今天讲的是“上士道的修心次第”发菩提心的部分。 丁三(上士道修心次第)分二:戊一、发菩提心;戊二、学大乘行之法。
戊一、发菩提心:
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萨行根本依,
能转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
● 颂词释义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中都有大乘佛法,如果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大乘经典论典,但是学习的人没有发起菩提心,这是没有灵魂的大乘。宗喀巴大师讲“大乘道命”,意思是菩提心像生命一样。大家知道,人也好、动物也好,只有当精神、肉体结合起来才能算作人。如果失去了精神,人只是一具尸体。所以,修大乘的人一定要有菩提心。 “大乘道命为发心”,意思是发心最重要。发心有很多种,共同小乘发的是出离心,大乘发的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念《金刚经》也好,《心经》也好,所有大乘经典才有了灵魂。我们一定要明白菩提心的重要性,以前讲过很多次,听过的人希望大家记住,没有听过的人希望能明白。 “是菩萨行根本依”,菩提心不仅是大乘道的生命和灵魂,也是布施、持戒、安忍等广大菩萨行的根本。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不能成为大乘菩萨的广大行为。所以,菩提心是广大菩萨行的根本。如果缺少了菩提心这一根本,布施、持戒、安忍等不能算作菩萨行。以前讲过很多次,一个人是不是菩萨要用菩提心来衡量,不管身份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是男还是女……这些都不管,谁有菩提心谁是菩萨,这是很重要的。 “能转资粮如金汁”,“资粮”指福德、智慧二资粮。在修行过程中,不管是福德资粮还是智慧资粮,有了菩提心就会变得珍贵。就像一个法器,如果是用黄金做的,世间人会认为特别有价值。如果转经轮上没有黄金,价值就会很一般,有了黄金才会变得昂贵。同样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如果是利他心摄持的,这也有价值;但是如果是菩提心摄持的,会变得更有价值,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摄纳众善为福藏”,“福藏”指有了菩提心的摄持,福德资粮会变成用不完的大宝藏。比如供曼扎、上供下施,或者做慈善帮助贫困的人等等,很多心地善良的人愿意做慈善。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这个善法也会有善报,但是它很有限。假如供养了一元钱,因为善有善报的原因,一元钱的供养带来了一百元或者一千元的回报,这与供养人的心有关系。同样的,如果供养了一元钱,因为有了菩提心的因缘,这个善果会变得无量无边。下施也是一样,有了菩提心的摄持,在成佛之间,这个善根不会耗尽,因为善根变成了“福藏”。从字面解释,这个颂词主要讲了菩提心的重要性,既讲了比喻,也讲了真正的含义。 ● 痛苦的来源是烦恼与恶业,用菩提心可以改善痛苦的因缘
既然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功德,该怎么用呢?现在,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痛苦,每个人的根基不同、背景不同,遇到的事情也不相同。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这与人的烦恼和恶业有关。如果既没有烦恼,也没有恶业,不会遇到痛苦和不开心的事情,事业上、婚姻上不会出问题。事实上,要么是烦恼、要么是恶业,导致我们破财、生病或者家庭出问题等等。所以,我们要知道不吉祥、痛苦的来源是什么。我们经常认为这与某某人有关系,“他不听话,他不讲道理,他没有责任心……”一直盯在他人身上,这是错误的。这与内心的贪嗔痴有关。 凡夫人有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烦恼和业力,尤其是贪嗔痴的烦恼。没有接触过佛法、没有闻思过的人,他们不知道痛苦的来源是什么,不认识什么叫烦恼、什么叫恶业。而我们一定要认识烦恼和业。 能够解决当下的痛苦和问题,是凡夫人最希求的。很多时候,凡夫人站得低、看得近,“眼前,我遇到的工作问题、健康问题、家庭问题等等,希望能尽快解决,不好的方面希望能尽快结束。”这些也有各自的因缘。小乘讲因果,大乘讲缘起空性。尤其是缘起,万法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的,它有方方面面很多的因素。有了因缘才会发生,好的方面是这样,坏的方面也同样是这样。
比如健康方面。如果经常锻炼身体,饮食特别讲究,各方面保养得当,人一定会健康。健康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要长期坚持才能实现。有些人这方面无所谓,不知不觉中就生病了。这时是不是只能被动接受呢?也不是。我们可以去看医生,“我的身体不舒服,该怎么治疗呢?”医生知道我们为什么得病,也知道怎样治疗,会给我们开药,告诉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这时,我们要相信医生的话,如果只是相信却不吃药,病是治不好的。
同样的,当我们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时,佛法告诉我们通过修法可以解决问题。佛法是什么呢?佛法是解决痛苦的方法。比如,众生有哪些痛苦,痛苦从哪里来,怎样消除痛苦?佛法讲的就是这些。那么痛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消除痛苦……所有这些需要长期闻思、长期观察才能了解,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完的。尤其没有听过菩提心的功德,没有修过菩提心的人,一定要长期闻思,因为我们病得很严重。普通的病吃几次药就好了,严重的病需要长期吃药才能治好。 对于烦恼与业障,我们从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病,“为什么会痛苦呢?”我们从来没有找到过答案。我们一定要闻思,一定要明白道理,通过创造因缘来改善,将修法落实到行动上。就像吃药一样,听过的法一定要修,要会用这些法,无论是暂时还是究竟,这对我们都会有帮助。 ● 心性本具佛性,通过修菩提心和忏悔法,可净除烦恼业障
菩提心与烦恼、痛苦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明白。明白以后,我们会愿意修菩提心。如果不懂道理,虽然知道佛菩萨的境界很高,“但是这和我没有关系,他们好他们的,反正我一直在痛苦里出不来……”
我们经常讲:“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如果明白了菩提心的功德,建立了大乘思想,菩提心很容易修起来。可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缺少智慧,认为自己是个凡夫人,相续中全是烦恼。“这些不开心、不吉祥,因为业力也好、烦恼也好,反正我没办法从痛苦里出来。”如果用佛或唯识宗的智慧看,虽然我们内心有贪欲心、嗔恨心、无明心,但是我们心的本性是佛性、是如来藏光明,所有众生都是未来佛,远离痛苦和痛苦的因只是早晚而已,我们要相信。不仅要相信,还要懂道理。唯识宗为什么会这样讲……各方面都要观察清楚。 我们人啊,一发脾气就会说出最难听的话,这会伤害到周围的人,包括父母家人、亲戚朋友……让大家都不开心。这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嗔恨心。如果能控制嗔恨心,不发脾气,不会说出恶语、粗语等各种语言。 很多人想改变某某事或某某人,我们要先改变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原来我爱发脾气,今天开始我发了菩提心,从此以后尽量不再发脾气。”发脾气,释迦牟尼佛是用毒来形容的,贪欲心、嗔恨心、无明心,这三个被称为“三毒”。要知道,生气会影响我们周围的人、会影响我们的福报和健康……经常发脾气的人血压会升高,从健康的角度讲,嗔恨心会带来很大的负能量,我们要认识嗔恨心的过失,要知道嗔恨心是毒。正常人不会吸毒,但是众生的无明心特别严重,虽然知道吸毒对家庭和健康不好,但是因为习惯了,或者吸毒时间很长了,仍然控制不了。 不管贪欲心、嗔恨心有多严重,要知道它与心的本性是两样东西。就像衣服一样,不管它有多脏,衣服和衣服上的脏东西完全是两种东西。衣服洗干净后,不再是脏衣服。本来新衣服就没什么脏的,只是因为各种因缘变脏了,这些污渍可以洗干净。同样的,烦恼、恶业带来的痛苦和不开心,都可以“洗”干净。 这里说的“洗”干净,就是佛法讲的忏悔,大家一定要忏悔。以前听过课的人,一讲忏悔就会知道“知错、改错、不犯错”。刚刚接触佛法或者第一次听课的人,大家也要记住这些。 首先要“知错”,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是忏悔的第一步。要知道所有不吉祥、不开心的来源,就是贪嗔痴,这与烦恼有关,这是“知错”。第二步是“改错”。怎么改呢?以前,我们经常爱说别人某某地方不对,一直盯着外面……这方面要改,“从今天开始,我要盯着自己。”当心中生起“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的念头时,我们要知道:“噢,这是不对的,我要改错。是我自己不对,我没有培养好智慧,总认为他人有问题,实际是我自己有问题。”这些不是故意要这样去想,实际上背后有着甚深的道理。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蒋华索南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