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尊宗大师如何修行,求解脱的行者也应如是行持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至尊恩师”指宗喀巴大师。当年,宗喀巴大师是这样写的:“我就是这样修的,如果你们想跟着我学,也要这样修。”后来,人们在这里稍做了一些改动,“至尊恩师宗喀巴大师是这样修过来的,我们这些追求解脱、追求佛果的人也要如是修行。”宗喀巴大师如何修,我们也要如是行。“如是行”是实际行动的意思。
《摄颂》是一种道歌的形式,一方面这里有发愿,另一方面宗喀巴大师是这样修成就的,如果想要获得解脱,也要如是去修行。这里既有发愿、也有希求成就的意思。
乙二(修心之次第)分二:丙一、念暇身难得易失劝取坚
实;丙二、受持心要之次第。
丙一、念暇身难得易失劝取坚实:
暇身胜过如意宝,唯有今生始获得,
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已则觉世间事,
徒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取坚实,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 暇满人身的价值远远胜过如意宝,难得易失
“暇身胜过如意宝”,“暇身”指暇满难得的人身,“过”是远远超过的意思。世间的事物,人们觉得一个比一个珍贵,一个比一个殊胜,要知道在所有物资中,如意宝是最殊胜、最珍贵的。但是暇满人身比如意宝更珍贵,更具价值。这里讲的暇满难得的人身,包括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四个外前行的“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两个修法。
“唯有今生始获得”,唯一只有今生才得到了暇满人身。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有时做人、有时做旁生、有时是天上飞的、有时是地上爬的……这么多生世,人身也不一定只有一次,但是因为特别难得的缘故,从难得的角度看,就像只有一次机会一样。所以说,唯有今生才得到了暇满人身。
“难得易失如空电”,得到这个暇满人身以后,如果很长时间不失去,那也还好。但是暇满人身不仅特别难得,而且非常容易失去,所以叫“难得易失”。用什么比喻易失呢?“如空电”,就像天空的闪电一样,刹那就会消失。这一世的人身,从整个轮回来看,是很短暂的。但是我们觉得这一生是很长的一个概念,这其实是凡夫人颠倒的想法。实际上,难得的人身特别容易失去,像天空的闪电。这里主要讲了暇满人身的“难得”、“易失”。
● 世事如水泡无有实义,应当昼夜闻思修行,成办究竟利乐
“思己则觉世间事”,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世间事,以前觉得吃喝玩乐特别好,寒假、暑假、国庆节等等节日到处吃肉喝酒,没有一种来不及的概念。有了闻思,才明白“珍贵的暇满人身特别难得,像天空的闪电容易失去”,真正修成了暇满难得,不会有时间吃喝玩乐。世间的事情也要分成两种,一是有意义的事情,是不得不做的。比如上班下班、养家糊口、照顾家人等等,这些是在家人必须做的。但是吃喝玩乐、杀盗淫妄等十不善,是应该放下、放弃的。
“徒劳无益如扬糠”,藏文讲,就像小孩玩的水泡一样,在孩子的眼里,他们觉得这些很好玩,但在大人眼里,这些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同样的,世间的吃喝玩乐、十不善等等事情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像水泡一样瞬间就会消失。对于世间的这些事情,我们要有“徒劳无益如扬糠”的态度。
该做什么呢?“故应昼夜取坚实”,意思是应当日日夜夜闻思修行。上面讲了世间的事情可分为两种,一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一是应该放弃的事情。应该放弃的,比如吃喝玩乐、十不善……这些都是“徒劳无益如扬糠”的事情。应该做的,就是日日夜夜闻思修,尤其“修行”是应该做的。修行有各种各样,比如加行班的皈依、发心、百字明、磕大头、供曼扎等等,这些都是修行;打坐、观修菩提心,这些也是修行;尤其将打坐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观修空性,人安住在法界中,修中观也好、大圆满也好,这是更了不起的修行,但是很多人达不到这种境界。
菩提心的修法不高也不低,我们可以修得上。心里要观想: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做的都是自我为主的事情,虽然现在我做不了多少利他的事情,但是我要发愿:“从此以后,我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像文殊菩萨一样、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像法王如意宝一样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我一定要做利他为主的事情,请上师三宝加持我……”心里一直要有这样的发愿,这也是标准的菩提心修法。
有些人坐下来什么也想不起来。尤其寂天菩萨讲的“自轻他重、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的修法,《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的“四无量心”的修法、《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七支因果”的修法……如果没有闻思过这些论典,不知道菩提心该从哪里修起、到哪里结束。这时,我们要在心里反复发愿、反复串习,要为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发愿,这就是修愿菩提心。
出座以后,多多少少尽自己的能力做利他的事情。要把座上修的愿菩提心与出座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释 这时世俗菩提心才算开始了。然后不断地修、不断地修,最后变成了无造作的菩提心,这样世俗菩提心算修成了。再下一步,将世俗菩提心和空性境界结合起来,这时胜义菩提心才算开始。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同的,这些修法很重要。“故应昼夜求坚实”就是这个意思。
● 至尊宗大师如何修,想得解脱的学人应如是行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宗喀巴大师就是这样修人身难得、生命无常的,“暇满人身的价值远远超过如意宝,生命无常如同天空的闪电,刹那就会消失”,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看世间的事情。宗喀巴大师不会将世间的事情分成两种,不会有养家糊口、上班下班的事情。因为听众的原因,暂时我们需要这样讲。
实际上,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徒劳无益如扬糠”,我们要有这种态度,然后日日夜夜将时间花在闻思修行上。宗喀巴大师是这样修过来的,希求解脱的我们也应当如是修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蒋华索南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