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吧:《PTD次第摄颂》释 第四课 4

文摘   2024-10-23 21:32   四川  

● 《广论》是诸大德共同依止的殊胜论典,后学当发愿受持

“是故印藏诸大德,咸共依此胜教授”,意思是说,无论印度还是藏地,有智慧的人都会喜欢《广论》。如果结合现在的情况,汉地有智慧的人也同样会欢喜这部论典。最早,宗喀巴大师是用藏文写的《广论》,那时没有人将论典翻译成汉语,当时《广论》主要在印度和藏地弘扬。所以,大部分闻思修《广论》的人在藏地和印度,尤其藏地的人更多一些。从历史上看,佛法传入汉地比藏地要早,在没有进入藏地前,佛法在汉地就已经弘扬开了。

当然,对我们而言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调整和修行,断除贪嗔痴是唯一目的。当佛法融入心间,人会很轻松,虽然烦恼没有彻底断除,但是人会轻松很多。就像得了严重的病,吃药会让人轻松一样。吃药不就是这个目的吗?同样,内心的各种贪嗔痴让我们不开心,当佛法融入内心后,虽然贪嗔痴没有彻底断除,但是会下降很多,人会轻松很多,这就是学佛的目的。法融入内心后,我们要重视这个法,要懂得法的功德,这样我们才会愿意闻思和修行。

《广论》能让所有智者心生欢喜。尤其《广论》是依三士道的次第宣讲的,并不是表面地、大概性地宣讲,事实上宗大师讲得特别深细。现在我们正在读《广论》,对于宗喀巴大师甚深的智慧,很多人都有共同的体会。大家要发愿:“以后,愿我有闻思修行《广论》的机会。”有了发愿一定会实现,这个机会并不容易得到,大家要发愿和祈祷。

《广论》不是一部很小的论典,想从头到尾圆满并不容易。在这之前,如果能明白《摄颂》的内容,等于有了《广论》的传承和闻思。总结这个颂词,意思是《广论》能让有智慧的人法喜充满,这也是《广论》的一个特点。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 五 课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是藏历九月(天降月)初八——药师佛节日,大家一起来学习《菩提道次第摄颂》,这是宗喀巴大师的道歌,也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精华。

丙三、明说听胜利

总摄佛经心藏义, 能得一次善讲闻,

说听一切正法福, 悉能摄尽应思惟。

● 颂词释义

“总摄佛经心藏义”,《摄颂》的文字虽然很少,却包含了《广论》中的出离心、菩提心等等修法,他像伏藏一样,是一部特别殊胜的论典。

“能得一次善讲闻,说听一切正法福”,哪怕讲闻一次《摄颂》,能获得讲闻一切佛经的功德。在善根方面,讲闻所有佛经能得到的善根与功德,讲闻《摄颂》能同等获得。“福”指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二资粮。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讲过,世俗谛方面,两种人的功德最大,一是讲经说法的人,一是听经闻法的人。讲闻《摄颂》也同样具足这些功德。

“悉能摄尽应思惟”,闻思佛经、闻思论典,大家都知道这些功德,闻思佛经具备怎样的功德,闻思论典也如是具足。

● 菩提道次第论总摄佛经要义,讲闻本论等同讲闻一切佛经

《闻法经》讲过:“在没有闻思前,人们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有了闻思才能分清哪些事情有意义,哪些事情没有意义,会将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没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大小乘划分的界线是不同的。

共同佛教或者《广论》中士道的标准是,有了出离心就有了生生世世幸福快乐的因,这才有意义。没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现实生活的吃喝玩乐。界定有意义、没有意义的标准,不同的阶段划分不同。比如,小孩天天玩游戏,他觉得这很好玩,他不爱学习。大人知道这没有意义,“他一直把时间花在游戏上,以后怎么考试和学习啊?”在是否有意义上,大人和孩子的界定也是不同的,当然这只是比喻。上面讲的主要是共同佛教的界定标准。

现在很多人喜欢大乘佛法,尤其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在讲大乘法。修大乘需要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人闻思也好、修行也好,都不是大乘法,修行人不会变成大乘佛教徒。从大乘的境界和层面看,无始以来,人们都在做自私自利的事情,这些自我为主的事情没有意义,只有利益众生才有意义,这是大乘的界定。经常闻思的人,会知道这些标准。如果长期不闻思或者中途间断了,也会犯迷糊。

《闻思经》讲,“放下没有意义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情。是从哪里出来的呢?是从闻思修中出来的。”没有闻思前,我们会吃海鲜,吃肉喝酒抽烟等等。有了闻思才明白哪是善、哪是恶,才有了行善断恶的界线。断除恶和恶的因,行持善和善的因,这是闻思带来的功德。闻思佛经能得到的功德,闻思菩提道次第论也能全部获得。

甲二(正宗分)分二:乙一、依止善知识法;乙二、修心之次第。

乙一(依止善知识法)分二:丙一、意乐依止及加行依止;

丙二、别修法供养。

丙一、意乐依止及加行依止:

所有现后诸福聚,其能最初成就者,

谓由意乐及加行,如法亲近善知识。

● 如法依止善知识,是今生后世吉祥安乐的缘起根本

◎ 今生后世所有吉祥与安乐的根本来源,是善知识

没有闻思前,很多人有一个误会,觉得学佛就是为了来世。比如来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世要到善趣,不要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认为学佛的目标是这样的。这是不对的,这说明对佛法不了解,是没有闻思造成的。这个偈颂中,藏文的“惹”(汉文的“现”)是现世的意思,“歇”(汉文的“后”)是来世、未来的意思。“未来”可以指比较远的生生世世,也可以指比较近的下半辈子。

比如学佛前,人们不懂善恶因果和无常,做了杀盗淫妄、借钱不还等等十不善。在这个过程中,他说了很多欺骗的话……这会影响未来的生活,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教育等等。学佛以后,我们懂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这个可以改变自己现世的生活。“以前我不懂这些道理,经常说妄语、绮语、离间语、恶语……从早到晚、没完没了地说绮语,这些是从贪嗔痴的分别念中出来的话题。”有了闻思,我们知道这是“十不善”中的语恶业,“我一定要断除这些。”如果绮语要断除,恶语当然更要断除。我们会用咒语代替绮语,来清净语恶业。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蒋华索南SS


幻化人间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