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开示:PTD次第广论037【文字+妙音传承】

文摘   2024-11-11 23:41   四川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是藏历九月,天降月的初八——药师佛节日, 我们大家一起修药师佛的修法。在这之前,先讲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今天的安排。

《菩提道次第广论》,现在正在讲善知识的标准。之前,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在印度如何弘扬佛法、藏地如何弘扬佛法等等,这些都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依止上师,所有道的根就是依止上师。依止上师和善知识,善知识也有一些标准,这里的好几个标准,前面已经讲完了。今天接着讲(藏文):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关于善知识,很多都在讲。今天主要讲,需要“戒定慧”里面的慧,“戒定慧”的慧主要是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境界。所以,人无我、法无我的境界,教法方面有中观的闻思,或者对《金刚经》《心经》有一些闻思的,在闻思层面,人无我、法无我也可以学得到。但是闻思和修行不同,修行需要通过打坐,提升自己的修证。教法和证法,一是通过闻思来接触的,这是教法方面;另一个是通过修行来接触的,这是证法方面。平时说的,有了出离心、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有了这样功德的善知识,我们就可以依止。
假如说依止法王如意宝,这是没有问题的;闻思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于依止宗喀巴大师;学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也等于依止华智仁波切;学习《入行论》是依止寂天菩萨。他们肯定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有空性修法的境界,这些都没有问题。依止善知识,我们要明白,这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也是自己修行的一个目标。我们经常强调出离心、菩提心修法,尤其证悟空性的修法大家一定要修,这些非常非常重要。
尤其很多地方的基础班,《轮回中的我》学完之后,希望大家能出来带班。有些人正在带加行班,有些人正在带入行论,有些人正在带菩提道次第广论,以辅导员的身份带班,这些大部分是老居士。以前,我很多时候都强调过:闻思还是需要闻思的,但是要以修行为主。包括我自己在内,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修法,这些方面一定要努力,这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自己有一些努力,有了境界当然更好。如果没有这个境界,但是有这方面的闻思,而且闻思很丰富,一直在串习,自己学佛和讲法的过程中,没有世间八法的杂念垢染讲经说法、法供养或法布施。从这个层面看,也是很有必要的。
从另一个层面看,一些新的学佛人也好,有些老师兄们也是内心中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要么是婚姻上的问题,要么是家庭上的问题;要么是工作上的问题;要么是身体上的问题,要么是儿女等等,反正一直带着痛苦。这个时候,有了证悟空性的背景,我们说话的方法、方式和力度各方面都非常不同,会更加有利益,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依止的上师,有时候我们讲法王如意宝的教言,这等于依止法王如意宝。这些善知识完全没有问题,只要自己不落课,他们的书,我们一直修,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问题、让人失望的点在哪里呢?就是自己修不上。
每个人的根机不同。有些人经常失望,自己没有一点进步咋办啊?一种快要放弃的态度,这是不太好的。就像平时讲的一样,上等根机的人天天有进步,中等根机的人月月有进步,下等根机的人年年有进步,我们一直都不放弃、坚持,进步只是多和少而已,一定会有进步的。所以,我经常讲“不怕慢、就怕停”。有些人中间就跑了,不闻思了,这是很可怕的,这种人很难有进步。
有些人虽然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但是一直不放弃,闻思修行方面“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在坚持。所以,在我的眼里,能坚持是最大的进步,这也不是夸张,是我自己心里想的。一辈子这样学过来的人,刚开始有些笨笨的,不懂什么,但是一直都是坚持,最后什么都懂了,修的也很不错。有些人打坐、闻思修坚持得非常好。刚开始打坐也不怎么会,但是92座一个一个坚持,能坚持的人,很多都能完成。不能坚持的人,中间就跑了、放下了、放弃了,所以我们要坚持。
我们一起在证悟空性的修法上努力,这个要高度重视,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课。假如说小学、中学、大学分三个,这属于大学的课程。所以,刚刚接触佛法的人,就像刚上小学的人来讲,这个课的内容比较高,不一定能听得懂,不一定能学得出来。但是可以作为一个目标,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对有些人来讲,这也没有什么难的。其他按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一步一步上来的人,更加会体会、更加有希望。但是,每个人的根机是不同的。有些人这辈子没有多少闻思修,但上一辈子有很多的佛缘,包括空性等,有闻思过的、有修行过的,这种人一听这个课就特别有感觉,特别感兴趣,日日夜夜都在翻看中观等各种空性的书。
虽然不懂《心经》的内容是啥、《金刚经》的内容是啥,反正特别喜欢,经常读这个经、抄这个经,所以每个人的根机是不同的。有些人呢,要求他们抄经,要求他们读经,要求他们看,他们不愿意看,看不下去,这也是根机不太好的表现。
有些人不要求,他以前也不知道传承啊、内容啊,啥也不知道,反正他就是喜欢。尤其有了闻思,通过闻思能明白,会更加地高兴,这说明根机是比较好的,是有缘分的。每个人的根机不同,不管哪一种根机,反正把这些作为目标,这是“大学”的课程,长大以后是一定要读的,一定要学的。所以,每个人的根机不同。
尤其老的学佛人,一定要将这个作为我们的目标,包括我自己在内,通过打坐也好、闻思也好,一定要高度重视,我们既有出离心,又有菩提心,一定要将菩提心改变到胜义菩提心,或者空性的修法,这个修出来后,任何修行都不会有退失。还没有修好空性,没有修到一地菩萨的境界,这时会有可能退失:今年好,明年不一定好;这一年好,下一年不一定好;这个月很精进,下个月不一定精进……一直都这样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地变化,但是到了一地菩萨的证悟空性,有了这个境界就定下来了,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掉下来,不会退失。
信心有欢喜心的信心、相信的信心、不可退转的信心,信心有很多种。不可退转的信心也是在这个时候才能得到。有些人看起来比较不错、比较接近不退转的信心,这种信心的人也有,这也是特别让人赞叹随喜。
有些人的信心很不稳定,菩提心也很不稳定。一会儿上来了,挺好的;一会儿没有了,一会儿发心发得很好,有时候又不行了等等。有些时候,这个方面、那个方面修得很好,境界很好;有些时候,这里不高兴,那里不高兴;这里不干了,那里不干了……不太稳定的。这是没有证悟空性的原因,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的境界,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这个非常重要。有了这些智慧,才会永不放弃。
一方面,这是善知识的标准,我们需要观察,这也很重要。宗喀巴大师讲,不能随便依止一个上师和善知识,善知识有善知识的标准。直接讲就是这样的。间接地讲,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所以,两个层面都要了解。直接讲就是善知识的标准,观察善知识很重要。
如果不观察,我们依止宗喀巴大师,就把《菩提道次第广论》学好;依止华智仁波切,就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学好;依止法王如意宝,就把他的教言学好。这样我们不缺善知识,缺什么呢?自己跟不上善知识的脚步,这是最可怕的点,所以一定要跟上善知识的标准。
一方面,我们要发一个愿,一方面作为一个目标,是我们修行努力的方向,这个大家要记住的。第一段应该是这些内容吧,结合自己的修行来讲,我觉得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来讲。
如果不分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讲的话,“哦,原来善知识有这样的标准,那个上师、那个善知识符合这样的要求”等等,一直都在衡量他人,自己没有怎么修,这有点儿可惜,衡量他人不是很重要的,我们要衡量自己。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没有证悟空性的境界,包括我自己在内。其实,只有佛才能判断他人有没有这样的境界,但是自己是最清楚自己的。对于自己来讲,我没有证悟空性的境界,但是我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我特别喜欢这方面的闻思修行,反正往这方面努力,我是很喜欢的,也希望有这样的境界。目前暂时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还没有变成善知识,是个凡夫人。但是,我很希望变成圣者,非常非常地渴望。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尤其学佛时间比较长的人,大家肯定都有这种希望:很希望自己成为善知识,很希望自己有证悟空性的境界。今天讲的人也好,听的人也好,大家一起在心里发个愿:药师佛的加持,和我们的发愿结合在一起,一定要成为这种法器和达到这样的境界。在这么殊胜的日子里,我们讲经说法也好,听经闻法也好,这种发自内心猛烈地发愿和祈祷,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要有这样的发愿。        

接下来,怎么讲的呢?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这里讲,第一有教证,第二有修证,依止两个都圆满的上师,是非常重要的。直接讲的话,教法上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讲,但是他的身份也好、素质也好、人品也好,各个方面一定要好。如果依止的上师比自己还差,虽然他能讲,但是人品也好、道德也好、素质也好,各方面很差的话,我们会下去的。如果依止平等的人,自己没有什么进步。所以,一定要找一个比自己高端的人依止,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子行》里有讲善友和恶友,我们不能和恶友在一起,如果与他们在一起,我们会越来越失败;和善友在一起,一定会有进步的。《亲友集》是释迦牟尼佛的一部经典,所以依止善知识不能随便。

有些人的境界虽然非常高,但是他的行为有各种各样,这些我们一定要注意。比如说抽烟、吃肉、喝酒的高僧大德,虽然他是高僧大德,但是他的行为,用世间的眼光来看,是社会底层的行为,这样很难得到加持,自己的进步会很难。除非自己的境界很高,这也是可以依止的。假如说上师有证悟空性的境界,他抽烟,我自己有没有证悟空性的境界,如果有,你跟着他抽烟也没有问题。但是上师非常了不起,他可以抽烟,弟子的境界跟不上,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如果自己一直抽烟抽烟,最后我们的健康会出问题。所以,这些一定要注意。喝酒、吃肉也是一样。其他用世间眼光看的话,不好的行为也要注意。虽然高僧大德的这些不是不好的,但是我们自己根机太差了,没有办法依止。

就像印度的八十个成就者,他们非常不可思议,有些是猎人,有些是妓女,有着各种行为,但是他们内心的境界非常非常高。我们能不能跟着这样的高僧大德、成就者呢?这要看自己的根机。以前,萨迦班智达讲过,“高法、大法合不合适我们,要看自己的跟机,自己的根机还没有长大,像三岁的孩子一样,高法、大法像强壮的马一样,能不能这样骑马呢?要看三岁孩子的体质和力量,三岁的孩子肯定是不行的,一定会出问题。同样的,高僧大德是高僧大德,非常了不起,但是我们是不是还是三岁的孩子,这个一定要考虑好。如果自己的根机没有问题,非常强壮,练过骑马的人,那就没问题。这时,马越强壮越好,越强壮越精彩,我们要考虑好自己的根机。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自认为自己是成就者,自认为自己是空行母,自认为自己是法王,自认为自己是活生生的佛,自认为自己是如来佛再来的……各种不同的人,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注意不是外在的、外面的所谓法王,不是这个,他干什么我们不管,我们也管不了。要注意的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善根。我们不要毁坏自己的慧根,自己的善根一定要保护好,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里讲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应该依止什么样的上师呢?(藏文)第一个,戒律非常清净,再加上有智慧,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且《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的,主要是针对大乘显宗修菩提心、证悟空性的弟子讲的。这样的话,最安全的是戒律越清净越好,智慧越高越好。依止这样大智慧的上师、善知识才是最好的。“若亲近是师”,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善知识,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刚开始,听说某某上师很了不起或者善知识很了不起,到了那里后,他吃肉喝酒或者做各种各样的恶劣行为,我们也没有必要诽谤他,没有必要造口业,要知道是自己根机跟不上。像刚刚说的八十个成就者一样,他们的这些行为,我自己还是三岁的根机,这样的话,偷偷的远离就行了,躲得远一点就行了,不要靠近就行了。如果不懂这些道理,“他如何如何是假活佛,如何如何是假善知识,如何如何是假师父,如何如何是假出家人”,这些没有必要说,说这些是造口业,甚至谤法,到时侯自己没办法到极乐世界,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当自己跟不上时,偷偷地远离就可以了。

自己合适的善知识,也不是找不到。戒律清净方面,师兄中这些方面做得特别好的也有,从学佛开始再也不吃肉的,学佛之后再也不抽烟的,学佛之后再也不喝酒的,断除十不善特别清净的人也有。

但是,凡夫人容易堕两边。有些时候,我们太过于了,把出家人的所有修行拿到了家里,弄得家人不高兴,佛法变成了破坏家庭的工具一样,这对家庭不利,自己的修行也容易出现障碍,这些都没有必要,我们一定要随顺他们。我们的内心不要出来贪欲心、嗔恨心、无明心,这是我们最需要的,其他的可以随缘,每个人的根机不同。

尤其健康方面,我们要听医生的。我们自己觉得:这个是不行的,那个是不行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不懂,专业人一看都是没有必要的事情,最终对健康有伤害,这也是堕两边。有时候,我们特别随缘,有什么吃什么,海鲜、吃肉、喝酒各方面一点都没有约束,这是不对的,也是堕两边。我们不能堕两边,要走中道。尤其暇满难得的人身不能失去,这个一定要高度重视。如果身体出了状况,医生要求吃肉,一定要吃,要当作药来吃。身体康复了,没有问题的时侯,再停下来。

这个中间,我们可以学很多很多的法。比如,各种各样发心的事情,网络发心也好、文字整理也好,各种各样的发心事情可以做,用好暇满难得人身的身体发心做事。暇满难得的人身提早失去的话,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事情,都做不了的。做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事情,需要巨大的福报才行。没有福报的人想做也做不了,最先根本接触不到大乘法,更不用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了。

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一定要有健康的身心。心态要健康,身体也要健康,正常的人才能学佛。以前我们讲了不正常的人学不了佛,同样地,发心也是一样,正常的人才能发心,不正常的人发不了心。或者说只有有巨大福报的人,才有发心的机会和缘分。没有福报的人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和缘份。

福报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有些人出世间的福报非常好,有些人世间的福报非常好。反正今天能成为人,大家都是有福报的,没有福报绝对得不到人身,要么成为狗,要么成为猪,要么成为三恶趣中的某种众生。所以,有福报今生才能成为人。我们的身上一定有福报,这个一定要发现,这非常重要。没有智慧的话,一直发现不了自己的福报在哪里?世间人比较容易看到世间的福报,但是很难发现出世间的福报,甚至有些人把出世间的福报不当福报,这是非常没有智慧的表现。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既有世间的福报,又有出世间的福报,那是更好的。虽然没有世间的福报,但是有了出世间的福报,也是非常不错的。我们一定不要浪费,一定要用上,这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世间的福报也好,出世间的福报也好,首先要认识,然后才是培养福报,这非常非常重要。这个过程中,福报也不能消失。

就像刚才说的依止善知识,有些辅导员一两年、三四年一直在带班发心,就像善知识一样,这也是可以的。从某种程度看,善知识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这里没有讲,但是我觉得可以这样。广义的角度看,经常带班的、经常发心的、经常断除十不善的发心人员,我觉得可以说是善知识,因为讲的都是佛法,出离心、菩提心等等,这些都是佛法。也没有教杀生、偷盗、邪淫这些不好的,所以从广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善知识。但是,这里是从狭义上讲的。达到标准的法师也好、上师也好,这种善知识稍微有些不同,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

有些人根本不敢出来,“我不敢讲法,我没有这个资格”,但是做恶业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胆子大。做善的时候,为什么一个比一个胆子小呢?这也是一种颠倒。就像米拉日巴尊者经常批评的一样:世间人该怕的地方不怕,不该怕的地方就怕,经常颠倒。我们没有必要这样颠倒,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方面,一定要勇敢地出来,当然也要带着智慧出来,这非常重要。

有些时候,我们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时,根本不考虑天气怎样,该弘扬还是不该弘扬,该请法还是不该请法,一点也不看情况,这是不行的。有些人在路上看到自己的上师,大街上也好,其他地方也好,磕大头、跪下来,这也不对。该跪下来就跪下来,不该跪下来时不跪下来,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没有智慧的信心,就是这样的,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同样地,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智慧。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方面,一定要带上智慧。其中,证悟空性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有的话,就继续往这方面努力,打坐修证悟空性的智慧。如果没有,我们要放在发愿里:天天发愿,每个佛菩萨的殊胜日一定要发愿,反反复复地发愿,也很容易拥有这个境界。

发愿的力量不可思议。以前,读过《百业经》的人都知道,原来发愿有这么大的力量,很多居士们出来,做各种各样的发愿,这些是很有必要的。没有读过《百业经》的人,不知道发愿有这么大的力量。有时间的人可以翻一翻《百业经》,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要相信发愿的力量,然后发个愿,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菩提心时,结合发愿修菩提心,这种修法也是有的。在修四量心的时候,我讲过这些方面。所以,发愿的力量非常非常重要。

善知识也是一样,居士也是一样。居士里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一直在世间八法里,一直将世间的习气拿出来讲讲讲,这是不对的。分享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将自己家里的事情拿出来讲。刚刚接触佛法、刚刚进入的人,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心的相续里只有这些,他们受不了这些痛苦。我们要慢慢引导他们:以后讲法分享,一定要分享法义,不要讲世间乱七八糟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

以前,有一个学佛团体,刚开始是一个实地班,氛围是很好的,后来讲着讲着,他们不讲佛法,就讲世间法。“那个人是单身,这个人是单身,你们两个合不合适?”一直讲这些,另外一个师兄起了烦恼,后来就没有到道场了,这相当于断了他的善根,大家一定要注意。

讲法义的时候,大家都有收获,这是自利利他的。其他的乱七八糟的事情拿出来讲的话,没有自利利他,而且是很不好的。无始以来,在六道轮回里,我们不是一直是讲这些话题过来的吗?不是一直都是做这些事情过来的吗?今天成了什么样子呢?再讲也是一样的,越讲越糟糕,越向这方面发展越痛苦,没有什么好讲的,所以一定要断除。

如果自己有正知正念的智慧,清净的道场也好,什么也好,心要清净,清净心非常非常重要。当然口也要清净,清净的意思,就是不要讲世间的绮语、离间语、恶语、妄语这些,一定要讲“戒定慧”的话题,要讲出离心、菩提心这些,不要讲贪嗔痴,贪嗔痴的话题都是不干净的。这个人的嘴里是不干净的,因为他讲的都是贪嗔痴,清不清净的点也在这里。心清净也是一样的。

看到“戒近静”这几个字,我就想强调一下。我们学佛人,比如刚刚接触佛法、学得不怎么好的人,经常看到他人的缺点。“某某人如何如何有缺点,那个人是不好的……”一直讲些不好的,这也是心不清净的现象,我们不要这样讲。心不清净,导致你的嘴不清净。

这时,我们一定要要求自己,要相信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佛。正在学佛的这些道友,会是未来佛里前面成佛的几个众生。所以,我一定要在他们身上学好清净。每个人心的本性是如来藏光明,都是未来的佛。师兄与师兄之间,一定要保持好清净的心态。

我一定要讲他人的功德,每个人的优点是不同的:有些人做饭很厉害,有些人电脑很厉害,有些人弘法利生时联系人很厉害,有些人开车很厉害。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都有优点,我们一定要讲优点。假如说,有些人特别喜欢放生,有些人特别喜欢法供养,有些人特别喜欢文字整理,每个人的根机不同。每个人都有优点,我们一定要讲优点。这样比较容易观清净心。我们的清净心远远不够,但是我们一步一步来嘛。第一,我们不要看他人的缺点,一定要看到他人的优点,这非常非常重要。这是“戒近静”里一个小的方面。

善知识需要戒律清净。比如说皈依戒,在家的善知识还有居士五戒,出家人还有别解脱戒。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可以受菩萨戒、密乘戒……这些要清净,这个地方讲的是三乘戒清净。但是,每个人的根机不同。听法的人也好,讲座的人也好,大家都要心清净,身口意三门清净,这非常重要。

戒律清净了,禅定能很容易修出来。“戒生定,定生慧”,戒律清净之后,再就是打坐。假如我们有了清静心,就这样保持着,经常法布施、法供养,除了这个以外就是念咒语,其他乱七八糟的话都不说。这样清净的一个人打坐,心很容易静下来的。如果一直在是是非非里,东讲西讲,这样的人打坐,心根本静不下来,一打坐就是那个人的行为、这个人的说话都冒出来了,心一直跟着分别念走,人不想打坐,气都不正常一样,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清净的戒律,这非常重要。尤其在家人,断除十不善是在家人的戒律。我们学佛人要三门清净,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有了禅定,智慧也很容易上来,定生慧就是这样的。所以,刚才说的证悟空性的智慧,大家都渴望拥有这样的智慧,我们一定要有“戒、定、慧”这三个步骤,这三个前前是因、后后是果,它们有因果的关系,我们一定要修好,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依止这样的善知识“较尊胜尤胜”,本来就非常殊胜,依止以后更加殊胜,是这样的意思。本来学佛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依止了这样的善知识,就更加殊胜了,这些方面大家要高度重视。尤其,我们不要要求他人,要要求自己。“某某人天天都是不好的”,这跟我们没关系,自己的三门管好,自己的嘴里不要说这些不好的话,说出来的都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事情,要么出离心方面,要么菩提心方面,要么证悟空性方面,要么戒定慧方面,要么就是智悲力的智慧、慈悲方面、力量等等这些,其他贪嗔痴的话题不要讲。

我们不要要求他人,要要求自已,自己的内心一定要清净。“那个人特别不讲道理、那个人素质特别差、那个人戒律特别不清净、那个人特别爱骂人……”,不要管那个人,把自己管好。

这时,很多很多的修法都出来了。一看这个人不干净、那个人不清净,我们修安忍的机会、修凊净心的机会都来了。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时间、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修好,这是非常重要的。当自己的内心越清净,我们的周围会越来越完美;我们自己学得越好,周围的人也会越好;如果自己很糟糕,我们周围的人也会糟糕。所以,内心清净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大乘唯识宗的观点。唯识宗说,内心越清净,你的环境会越清净;你的内心越糟糕,你的环境就越糟糕。以前,有些人周围的人也好、什么也好非常糟糕。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内心糟糕,是这个原因。所以,内心清净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努力。三门清净,这个法非常非常重要,这样我们会有进步的,大家在这方面要努力。

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与彼。”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
这里主要讲的是朴穷瓦,是仲敦巴尊者的弟子,是噶当派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修行人,他说遇到有功德人是往上看。
以前,我们藏地的一位老师父说,世间方面不要往上面看,要往下看,出世间的方面不要往下看,要往上看。什么意思呢?在世间方面,“那个人住的是别墅,开的是高级车”,我们不要这样,“那个人的地位如何如何高,那个人的权利如何如何大等等”,世间方面不要往上看。出世间的话,不要往下看。“我的一个道友,他也是师兄,他也不闻思,也没有打坐”,不要往下看。这是我老家一位老师父的窍诀,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很有用的。
朴穷瓦尊者也是这么讲的,闻思方面,遇到修行修得好的人,或者看到一些历史也好,善知识也好,我一定是往上看,向他们学习。这非常重要。
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惹珍寺是拉萨那边的一个镇还是村,那里有很多修行人,看上去他们很多是在家人,是普普通通的居士或者瑜伽士,但是他们的修行修为非常高,所以将他们作为一个目标,应该是这样的意思。与我们讲的是一样的,就是要有清静心,有了清净心,经常能看到他的优点,从他人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东西。如果眼光没有修好,经常看到他人的缺点,啥也学不了,而且自己越来越糟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家庭也是这样的,有些丈夫经常看到妻子身上的优点,而妻子也是一样,她经常看到丈夫身上的优点,这样的人时间长了,都是和睦相处的。有些人养成了坏习惯,妻子经常看到丈夫身上的缺点,丈夫也一直看到妻子身上的缺点,然后互相看不起,然后各种各样的越来越不幸福,越来越不快乐,大家互相做下地狱的因。今天他发脾气,明天我发脾气,一直都是发脾气,早上吵一点,晚上吵一点,一直都是这样。内心冒出来的是什么呢?都是嗔恨心,都是下地狱的因。
贪嗔痴当中的嗔恨心是最严重的,我们没有必要这样,这方面一定要注意,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业障,一定要赶紧忏悔,从此以后一定要发好菩提心,以菩提心来对待一切。一有菩提心,一切都会变好。这个背景是唯识宗的观点,就是大乘的观点嘛,再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需要这样的观点:一切都是未来的佛,一切都是我的错,然后自己修好菩提心就可以。惹珍寺的居士们,他们的修行一定非常高,他是一个善知识还是上师,反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他看到了他们的优点。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是很重要的。
“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这里的“六法”是哪六个?上面讲的戒定慧,再加上慈悲心、智慧五个。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讲戒定慧这些。有些是自己修法获得的功德,修行修得好的,自己会获得功德,有些是摄受他人的功德。假如自己的戒律清净了,或者自己修法的境界提高了,我们自己获得了戒定慧的功德。自己的戒定慧修好了,自己的闻思修都有了,法供养、法布施等等这种利他的方面,也有摄受他人的功德等等。
六波罗蜜多、四摄法,讲的好听的,布施的,自己跟着修的,自己带头修的。假如,我们说修行如何如何好,这个特别好,你们去修我不修了,这样很多人都会不修了。如果说,这个修法非常好,所以我也要修,这样也是摄受他人的修法,摄受他人的功德也有,这些修法希望大家记住。
今天讲的这些,一方面是善知识的标准,二方面是自己的目标,两方面都在讲。跟我们最直接有关的,间接讲的我们自己的目标,对自己来讲,是更需要的。善知识的标准,讲也可以,我知道哪个是标准的,哪个是不标准的,心里有数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依止善知识,宗喀巴大师也好、法王如意宝也好、华智仁波切也好,这些经典论典修好了,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也不用观察,自己看书依止就够了。但是,我自己的根机太差了,希望有这样的一个目标,希望有这样的一个境界,所以,将这些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然后自己要求自己,这个收获会更大。
今天时间的关系,就讲这么多。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蒋华索南SS


幻化人间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