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分享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可能经常跟孔子一起出国,所以子禽问他: “你们去这些国家,必定会听闻到很多政治上的事情。这些事情,是夫子亲自去询问国君的,还是国君主动讲给他听的?”
子禽在这里问的问题比较轻松。有些注释讲,这是因为前面的内容比较严肃的缘故。他把子贡叫到墙角下——这是他们编的吧?到底什么情景,谁知道呢,历史上也没有明确记载。
子禽把子贡带到一个偏僻的角落,悄悄地问:“孔夫子不是周游列国吗?不是去了很多国家讲学吗?他肯定会听到一些政事,是他自己去打听的,还是别人主动讲的? ”他认为子贡经常跟老师一起出去,应该知道情况。
我们有些人也会这样问:“你跟上师出去的时 候,他一般吃什么?脾气好不好?你开不开心?”
去年我出去的时候,这边有一个道友跟着我,帮我做很多事情。当时去了瑞典、瑞士,还有以色列、 西班牙、挪威,好几个国家。第一站,也就是第一个 国家的行程还没有结束,有一个居士过来跟他说: “哇,师父,你好幸福哦!跟上师一起!”
我说: “不幸福啊。跟我在一起,时间安排得很 紧,非常痛苦! ”那个师父点点头: “是是是,很痛苦! ”他的性格还是很直,虽然我在旁边,但他也不在乎,“是是是,很痛苦!”(众笑)
那个居士有点不好意思:“是真的吗?在我看来,你们好像很幸福,去很多地方! ”然后我就转移话题:“有时候痛苦,有时候不痛苦。里面的人觉得外面的人自由,外面的人觉得里面的人有机会。”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子贡回答说:“孔夫子是以自己的五个美德—— 温、良、恭、俭、让而得到的。”
子贡的回答很有善巧方便。原则上,他已经回答了,但又不是特别明显。以后我们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有时候采取直接回答的方式,有时候则从另外的角度入手。尤其是直接回答显得太直白、不太方便时,另外找个思路,用一些善巧方便,是很好的办法。
子贡说夫子有五个美德。首先是“温”,性情温和,心态平和,不粗暴,不野蛮。有些人也是这样,说话也好,做事也好,一看就很温和,很寂静,而不是忿怒相。而有些人的脾气像猫爪子,刚开始看不出来。猫的爪子平时藏在毛里,看不见,一旦抓老鼠、 抓鸟雀,就伸出来了,特别尖利。这些人的脾气平时也是藏着的,根本看不出来,接触久了才发现他们伤人很厉害。
孔子的第二个美德是“良”,也就是善良。孔子对所有的人都很善良,而不是只对领导善良。一个人稍微有一点智慧,对上面的人都不敢不“善良”。有些企业的员工,表面上非常听话,“好好好,领导,我怎么样都没问题!”但内心的嗔恨却像烈火一样熊熊燃烧。在需要的人面前假装善良,内心却充满嗔恨和抱怨,这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的善良,对上中下 三类人都非常友善。孔子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做人要有善良的心、 善良的行为,这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第三个美德是“恭”,也就是恭敬。孔子对所有的人都非常谦和,非常恭敬,有尊重心,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只对自己的老板恭敬,或只对有钱有势的人恭敬。
我们这里做服务的个别发心人员,故事还是比较多的。他们看到法师、管家,表现得特别恭敬,而对一般的道友尤其是老年人,态度就变得非常粗暴,不但不恭敬,还嗤之以鼻,甚至特别恨。这种做事的心态,不要说大乘佛教,连孔子要求的对人恭敬都不具足。孔子的恭敬心不是只针对上面,而是一视同仁的。
其实,这些美德在今天同样很需要,可我们却没有好好培养。课堂上老师不教,家里父母也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哪些是恭敬心、是美德,哪些是不恭敬的、是需要遮止的呢?甚至有些人直接跳起来批评别人,还自认为勇敢,自以为能干。
孔子的第四个美德是“俭”,也就是节约、节俭、节制。古人在这方面特别重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前经常讲这个。不管是吃的也好,穿的也好,我们以后还是要以节约为重,这样才不会损福报。
前一段时间,我跟一个非洲的法师吃饭。吃完了,我的盘子里留下了几颗米饭。法师当着很多人的面,态度明确地对我说:“堪布,我们非洲这边的人吃饭,一粒也不会留的。”我看了看周围,人比较多,有点不好意思,赶紧说:“好好好。”马上把剩下的米饭吃下去了。
我回去以后,告诫自己:“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以后没有特殊情况,吃饭绝对不剩一粒米、一根菜、一片菜叶。”
我也知道一点非洲的情况。我在那边的时候, 看到汤里稍微有几点油星,当地人都特别珍惜,一点一点地喝下去,说特别有营养。对他们来讲,真的是这样,因为油星很难得到。现在,全世界包括非洲在内,每年有8亿多人挨饿,500 多万孩子因饥饿而死。希望大家以后都能节约。
今天听课的老师,也希望你们在学校多给孩子们传播节约的理念。我要求学校每学期都要开传统文化课程,教孩子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包括节约、卫生、健康、道德、礼貌等。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节约教育, 因为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节约,碗里的菜还有很多,米饭也很多,就直接倒进垃圾桶。跟以前比较起来,现在浪费的情况有所好转,但还不够,还要更节约,希望老师们多讲一讲。
自从我在非洲得到法师的教言以后,每天吃饭都不剩一粒米。本来我也不会剩很多,但由于不是特别重视,有时会不小心剩一两粒米饭在碗里。以后大家 吃饭时也要注意。如果有剩的,希望大家打包,不要浪费。穿着方面也要尽量节约,其他的开支也一样。
省下的钱,可以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比如病人、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我们这几年做了一些慈善,确实救了很多没钱看病的病人,帮助了许多没有条件读大学的孩子。这些事情,只要我们用心,是能够做到的。如果不去做,很多因缘和机会可能就擦肩而过了,而且再也不会有。想做有意义的事情,首先得从自身开始。
其实有福报、有财富的人,往往都比较节约。 而一些缺少福报的人,本来就贫穷,却特别铺张—— 喝酒也好,吃饭也好,做各种事也好,都是大手大脚的,浪费了很多粮食。我看到以后特别伤心。
饭桌上的每一粒饭,每一根菜,每一片菜叶,都是来之不易的,应该懂得饮水思源。我们现在虽然拥有一点福报,但还要继续积累。否则的话,福报一旦耗尽,很难有机会再积累起来。
孔子的第五个美德是“让”,忍让或谦让。这是非常难得的品格。作为修行人,我们也应该多一些忍让和谦让:失败和亏损自己取受,利益和胜利奉献他 人。
不过,口头上怎么说都可以,真正遇到事情时, 又是另一回事了。平时说起“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时,大家都特别干脆,特别大声。一遇到自己的利益,哪怕很小很小,也没办法让给别人,自私的本性一下子就暴露无遗了。
我们藏地有 一 种说法:“ 一年饥荒,百年恶名。”在饥荒年代,有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做了偷盗等不可告人的坏事,由此留下恶名。饥荒虽然可怕,但毕竟是暂时的,很快就过了,而恶名却会长久伴随着他,甚至流传百年。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大家一起包车,很多人都会先占据窗边的座位。有些是因为晕车,有些却是因为自私。上公共汽车的时候,也有一些人不好好排队,总想找机会插队。
人多的时候,特别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谦让心。 得灌顶加持品的时候,我们这里也会有一两个人不守秩序,站起来大声喊,其他一些浮躁的人也跟着站起 来,把现场搞得比较混乱,最后大家都得不到。本 来,如果大家相互忍让,保持安静,最多三四十分钟就分完了。但这个时候,总会出现几个自私自利的 人,搞得事情没办法顺利进行,所有人的利益都受影响。
尽管让起来很难,作为修行人,我们还是应该尽量谦让、忍让,哪怕仅仅是让一个座位,也是一种让。
在古代,一个人具足这五个美德,是很了不起的。我们是修行人,也应该努力具足这样的美德,努力成为如理如法的大乘行人。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去追求高深的修行境界。
你们方便的时候,准备一个日记本。前面讲的 “慎终追远”,这里讲的“温良恭俭让”,都可以记下来。尤其是“温良恭俭让”,看起来简单,但它含藏的意义,我们却可以用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只要我们发愿,就可以用那么久。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贡继续说: “孔夫子具足了这些美德,即使他去求,与其他人的求也有所不同吧?”
子贡的表达方式很善巧。没有说孔子主动去求, 也没有说别人主动给孔子讲。他告诉子禽:你知道,我们的老师那么了不起,他即使亲自去求,也跟别人不同吧?这句话其实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很值得大家深思和挖掘。
这一章主要是讲做人所需要具备的高尚品德。其他古书当中,包括《礼记》,据说也讲到了这五个美 德。我没有一一去翻,没有时间。
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园中。” 一个人再怎么拼命追逐福德,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因为真正的福德妙树,挺拔在高尚人格的庭院当中。 我们不可能无因无缘地拥有福德,具足高尚人格是先决条件。
高尚的人格又是什么呢?温良恭俭让。谁具有这五种品格,温和、善良、恭敬所有人、不浪费、任何时候都保持谦让,谁就具有高尚的人格。
大乘佛教里面,《入菩萨行论》《学集论》等论典中关于做人的道理,除了这五个字,也没有更多的内容了。发菩提心方面当然有更高的的要求和境界, 但做人用这五个字就可以包括。
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把这五个字写在自己的床头,或刻在自己的心里。只有 5 个字,再怎么笨,也应该背得下来。要是 5 个字都背不下来,5000 个颂词怎么背诵?
——敬摘录SDJKB
《论语》讲记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蒋华索南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