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有的特斯拉地貌火山海岸--海南儋州峨蔓镇

民生   2024-10-16 23:47   海南  

  在距今天以万年为单位计算的年代,海南琼北地区曾多次发生过剧烈的火山喷发,今天的海口、澄迈、定安、临高、儋州等市县,都遭受到了火山熔岩的“洗礼”,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据统计,琼北地区至今保存完好的火山有100余座。历经万年沧海,这些火山如今成为留给人们的一笔宝贵财富:独特的火山喷发遗迹、神秘幽深的火山熔岩隧洞、遍地覆盖的热带原生植物,还有那些完完全全用黑灰色的火山岩搭建起来的古村落。



  一、偶遇峨蔓


  第一次来到儋州的峨蔓镇是一次偶然。作为海南琼海土生土长的我,对海,对沙滩,
对海鲜是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对海南的西线其实很不了解,尤其还从事了旅游这么多年,却在调到儋州工作之前一次都没来过海南西线的城市,更别说对西线的海了,说来也是很惭愧。2014年6月的一天下午,刚到儋州工作的我受朋友邀约,说另一朋友的海边驿站开业,带我去捧场,吃儋州最好吃的海鲜,去看最有名的火山海岸—龙门激浪。其实“龙门激浪”这个景点,已经听过很多次,但是最为吃货的我,其实当时最吸引我的应该说是“海鲜”两个字,所以屁颠屁颠地跟着去了。这一次,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龙门激浪”,第一次见识了海南西海岸的落日,那个美叫一个“惊艳”!那一片夕阳染红的海面,点缀着雪白的浪花,星星点点渔船的剪影,看着地上火山流过的痕迹,真的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水与火的交融。”那一次,也是我第一次忽略了那满桌的海鲜美食,在美景中真的醉了……


  二、走进峨蔓


  之后,8月我接到了一个工作任务,要去峨蔓做调研,需要在峨蔓的下浦村住上一两个月,把当地的旅游资源摸个底,整理下好吃好喝好玩的。这个工作我是很乐意接受的,因为这就是我最擅长的嘛,而且真的有机会让我去近距离地去认识和了解峨蔓。之后的第二天,我就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就住进了下浦村的蒲叔家的二层一线海景“小别墅”,开始了一个人的海岸乡村生活。



  这里粗壮的红树林里,片片嫩绿染出盎然生机,潭中,有清晰可见的水草,岸边,奇形怪状的火山石、粗壮高大的仙人掌,透着一种粗旷和豪放。阳光、石头、盐田、红树林、仙人掌,还有榕树下若隐若现的石头房子,组成了一幅特有的儋州北部地区乡村画面。多少年来,儋州的峨蔓就像一颗深藏在蚌内的珍珠,拥有光彩,却不为人知。一个闲淡的光阴里,我们走进峨蔓,听鱼儿呢喃,看落霞斑斕,品流失的过往……

  
三、火山海岸—峨蔓


  全球拥有火山海岸并适合旅游观光的景点景区不多,国外的有美国夏威夷群岛,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韩国济州岛,法国海外省留尼旺岛等;我国的有福建漳州海岸,广东湛硇洲岛,广东深圳大鹏半岛,广西北海涠洲岛,浙江临海海岸,香港西贡火山岩园区等,再就是我们儋州北部火山海岸。



  儋州峨蔓镇位于儋州市北部。西面与三都镇接壤,东面、南面与木棠镇交界,北面濒临北部湾,镇墟距离海口130公里,距那大60公里,距洋浦经济开发区16公里。全镇国土面积76.5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会,104个自然村,29000多人口。峨蔓镇是个滨海乡镇,以儋州古八景的“龙门激浪”和“笔架笼烟”而闻名。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35公里。


  儋州人把北门江之北的村镇统称“北岸”,而峨蔓镇又是北岸乡镇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最独特的就是是峨蔓的土地色彩分明,鲜红鲜红的红土,黝黑黝黑的海岸石块,漫山遍野绿的仙人掌,生硬地不做丁点的过渡,一如北岸人刚烈的性格。在峨蔓的山野,常见深且宽的大坑,惊远古陨石撞地而成,那是峨蔓人多年打石掏出的,北岸十年九旱,农耕不以果腹,便有许多人打石卖石条谋生。看到大坑的剖面,一圈绿,那是仙人掌,一圈红,那是不足尺厚的红土,一圈黑,那是千万年前火山岩浆凝成的玄武岩。三种颜色界线分明,重叠出北岸的地貌个性。


  循街而行,北是上浦,西为下浦,几乎都与峨蔓相连了。那是一个半岛形成的海湾,据说在50年代大跃进前,这个半岛行程的海域海湾都是满眼的红树林,一片郁郁葱葱,还是有名的渔船停靠的港湾。不过现在都已经看不见往日的渔港的繁华了。

  1.红色革命教育根据地


  上浦下浦还是儋州有名的老区村庄,下浦村的村民带着我寻到了当年党的旧址,这里还是红色革命教育根据地。


  蒲公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儋州市峨蔓镇下浦村人。1934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反“扫荡”、反“清剿”、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解放海南岛等大战役。历任中国儋县县委俄蔓总支部书记,新四军二师作战参谋,作战科长、人事科长等职。1957年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除了共产党优秀抗日军官, 蒋介石选拔高级将领注重选拔对象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他的许多将领不是国外陆军大学的“海归”就是国内军校科班出身的“土鳖”, 他的高级将领基本上是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材生。其中,有两人是儋州峨蔓人。

  许开章:原国民党将军,峨蔓镇南湖村人,1904年2月14日出生,字励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科毕业,陆军少将,曾任工兵少将指挥官、国防部少将部员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奉调南京参与只会南京城防工事的构筑。1937年,抗日军兴,调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工兵指挥部科长。1938年调任工兵第三团上校团长。1943年,升任少将团长,兼任现绥靖公署工兵指挥部,直至抗战胜利。1948年调国防部人少将部员,曾获国民政府办法的忠勤勋章、胜利勋章、陆海空甲种一等奖章各一枚。1948年携眷去台湾,1975年12月30日逝世,终年71岁。


  梁可发是峨蔓镇赤地村人。跟许开章一样,两人先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而且都读工科。许开章入读起止时间为1928年10月——1930年7月;梁可发入读起止时间为1929年10月——1931年7月。

  老区村庄给我的印象有二:地偏远,人热情。我对中国革命艰难险阻、对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理解不是从史书中来,历史毕竟是人写的,也不是从文学影视中来,那多少有些艺术表现的渲染。我是从走过的老区村中感受到的,这些村落基本都在偏远穷困的地方,现在虽然实行了“道路村村通”的政策,但是还是仅供一辆车通行的羊肠小径,遇到会车情况,总是难免尴尬。


  2.龙门激浪


  艰难成就了伟业,偏僻孕藏着奇景。海南的海很美,但许多地方广阔少了奇崛,要不,三亚凭着那三两块石头也不会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北岸石之奇俱在峨蔓。


  龙门激浪位于儋州市峨蔓镇海滨龙门山,龙门山为海滨岩石山,海拔39米,山上怪石兹生,从北望南,绵延起伏,状似万里长城,十分壮观。山之东有一瓮门,素称“南天第一门”,中空通风,北风吹来,卷起巨浪,撞击在石门上,浪击石鸣,犹如击鼓,响彻10余里,故得名“龙门激浪”。这里沙滩洁净,风景别致,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龙门激浪于明代得名,受游人称奇。



  在龙门石滩上的那黑石头,大者如屋,小者如棋,或方或圆不方不圆,浪涌波伏淘出鬼斧神工的纹络,覆卧的有的平展展数十平方漾着凝固的波纹,竖立的有的如满风之帆有的象巨鲨之鳍。潮落之时,奇石怪壁如奔伏之万兽,一洼洼的浅水见珊瑚如葺有鱼虾欢嬉。潮涨之时,便浪借石势石助浪威,穿空乱石激荡滔天白浪,涌雪喷珠溅玉飞花,有如万马奔腾。龙门之地,真有“龙门”,那是巨大的岩洞,高有20多米,横跨三丈有余,如大潮扑岸,浪涌加之风啸,轰轰然呜呜然,回响阵阵,是惊雷滚地,恍雪崩山裂。几十里的石滩,几十里的危崖,几十里雪浪滔天,那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即是钱塘,也无过于此!


  峨蔓的海水蓝得如绸缎一般,峨蔓的沙滩白得如银屑一般,最难得的是,峨蔓的海滩边耸立火山岩浆凝成的连绵不断、奇形怪状的玄武岩。“龙门激浪”是儋州八景,北低南高的地势,南面涌泻下来的由仙人掌飞机草织成的绿色以及红土黑石,至此戛然刹脚,跌宕下三五米不等的山崖,红土已随潮汐去,留下绵延几十里长的一带奇石滩。站海中往岸看,这一边碧海壮阔那一边峭壁耸立,崖海之间一带银沙滩,温温柔柔缠缠绵绵。


  3.红树林
  海湾内红树林总面积约500亩

  4.千年古盐田


  峨蔓还有一处景观,那就是古盐田。这古盐田比洋浦的千年古盐田规模更宏大,可世人却知之甚少。
  峨蔓盐田(以盐丁村、灵返村、细沙村为主)



  一千多年来,大人们在制盐时常常会带着小孩子在身边劳作,言传身授古老日晒制盐工艺,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盐丁古盐田留存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且工艺较洋浦古盐田更为先进,盐田总面积达2000多亩,其中盐丁1000多亩,小迪300多亩,灵返400多亩,小沙400多亩。晒盐是盐丁的一道独特风景,淳朴的村民至今还延续这古老的制盐工艺,目前仍在生产的盐田约1200亩。针对千年古盐田,省已批准建设盐丁生态博物馆,加大了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一望无际的大盐田由一小块一小块的小盐田、卤水池、石盐槽和盐房组成。卤水池在小盐田中间,上面铺着稻草和盐泥,用于过滤;5000个砚式石盐槽形态各异,高低不平,这石盐槽直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3米,小的20厘米,都是不规则的圆形,均以黑色的火山石依其自然形状凿刻而成,每个盐槽普遍有1-2厘米的沿,可以防止卤水流出;26栋石砌盐房屹立在盐田中。当涨潮时,海水浸泡盐田,退潮后,经海滩泥沙和稻草过滤,制成含盐高的卤水,然后将卤水倒在槽内晒干水分,结晶成盐。据村民介绍,宋代其祖先李行中从三都迁来,并开始制盐。近年来,由于碘盐的普及,盐丁村的村民已由制盐业为主转为浅海捕捞为主。

  灵返村古道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灵返村东北面,据村民介绍,古道建于明代,是古时灵返、盐丁及细沙村民出入和运盐的通道。古道用黑色火山岩石垒砌而成,从灵返村盐田西北面开始,穿过盐田,横跨雷得港,到达南湖村。古道长约1000米,宽约0.5—0.8米。每当涨潮时,海水淹没古道,三个村庄的村民则无法出入。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修路筑桥后,古道逐渐失去作用。


  灵返村塔


  位于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灵返村东北面的盐田内,据村民介绍,此塔是一座风水塔。明代时盐田经常遭海水冲刷,村民为保护盐田而筑塔,意为挡着东面的海水冲刷盐田。塔由黑色火山石筑,塔基圆形,直径6米,高2米,塔身为圆锥形,底径2米,高2.6米。


  细沙古灯塔


  细沙村(亦称龙沙村)古灯塔,全部由就地取材的火山岩石垒成,塔的基台是实心的,它用不规则的火山岩石垒成,圆梯形,下底直径大于上底直径。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塔台建成圆梯形可以从任意方向减少海浪冲刷回抽的冲压力。塔身分为二级,近似四方形。第一级由六层火山岩长方形条石叠成,面积逐层缩小,第二级有三层火山石,每层的面积似乎不变;塔顶是用火山岩石精雕而成,塔顶是一个整体,不过也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是葫芦形状,上半部分象是石碗上燃烧的火焰或者是毛笔头状,两部分结合似乎类似古代照明灯具。据有关资料介绍:“灯塔建于明代,石筑实心,正方形,高6.4米,既是风水塔,也能为近海船引航,因为塔顶设航灯一盏。”目前所看到的是,实际上没有可以在夜间照明的灯具。

  4. 关于晒盐


  晒盐是女人的事情,因为男人要出海。海南虽然是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但也只有五月到九月阳光比较毒辣的时候才晒盐。晒盐并不是技术活,是一种体力活。这里的晒盐池比洋浦那个大得多,当然也有洋浦那样的石头盐槽。晒盐的流程大约如下,她们先把过滤池(就是用石头围起来的一片空地)的沙子铺平晒干,下面铺上草,再把沙子压上去,引来海水浸泡,通过草过滤后的海水就是浓度较高的盐卤水了,然后再把盐卤水挑到晒盐池那里,倒舀到晒盐池子晒,阳光充足的晒到傍晚的时候就可以收盐了。以前女人还要把盐挑去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换米换钱。盐丁村历史上最好的时候是几十年前,有一段时期,盐丁村是给政府晒盐,是吃国家供应粮的。这也许是盐丁村晒盐历史上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了吧。现在的国家政策已经不允许私制盐与贩卖了。而且制盐收入也微薄,这注定了晒盐成为历史的事实。盐丁村的女人现在也跟男人们一起捕鱼了,但出海还是男人,女人主要负责卖鱼。

  5.其他特色美食与特产


  峨蔓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地方特产,给这里的地方饮食特色风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滨海渔村小镇,主要的地方美食和特产有以下几种:


  峨蔓小海鱼


  海边布满大小各异黑石头,小魚,小虾,小蠏就藏在底下,随着潮汐起落出沒渔民就放网而捕捞。在家几天,每天早上到海边,总会见到赶海而归的渔民匡里装有各种魚虾蠏。近海捕捞另一种耕作是抓什么鱼放什么网,渔民看潮汐就知道有什么魚种出来就放什么网,晚夕放网,早夕收网,魚虾蠏一起收回家。那里螃蟹是小青蠏,小而肥。这种小青蠏海边石头底下均有,海潮退后翻开石头就会抓到。本人就翻开石头不到一小时,抓到了一小喋。盐丁海边石头底下小螃蟹多,小魚也多。一种叫不出名字的小魚,无鳞,手指头大,浅黑色,专生长在石头周围。漁民一网下去捞上几斤,挖出肚子,晒干,用油炸,颇香,是下酒好菜。本人全国海边走了不少地方,从未见过这种小魚。是否仅是盐丁海边黑石头的特产,有待考究。除了这种叫不出名字的小魚外,盐丁近海各品种小魚还不少,是吃火锅的美味。在老家几天,天天小魚火锅,不亦乐乎。日目前峨蔓镇盐丁管区一带海边,现仍属于未开发处女地。保护规划开发得好,它的价值会凸现,反之,当地村民还在温饱上徘徊。

  自制海盐。


当地的海盐均为村民在盐田用海水晒制,新晒制的海盐是当地村民的家常佐料,而陈年的海盐具有清热降火,止泻止呕的功效。


  野生仙人掌果。


在峨蔓的道路离两边,随处可见仙人掌的踪迹,每到季节,只要雨水充沛,仙人掌上就会结满果实。成熟的果实清甜可口,果肉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类、黄酮类和果胶等,具有行气活血、祛湿退热、生肌等作用。再用其人工手酿,自然发酵而成的仙人掌果酒因为产量有限更是成为大家可遇不可求的天然健康饮品,非常受欢迎。


  跳跳鱼。


跳跳鱼是当地村民给生活在石头周围的小鱼取的名字,呈浅黑色,无鱼鳞,手指头大小。跳跳鱼一般晒干后食用,油炸或煎炒,香味四溢,是很好的下酒菜,是当地特有的美食。

  火山黑羊。


产于峨蔓火山脚下。几十万年前的火山喷发,给琼北方圆几百里留下了一层厚厚的玄武岩。这里尽管石头遍地,但却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于是村民因地制宜养殖黑山羊。


  峨蔓地区生长着1400多种植物,其中上千种可入药。当地农民把羊山里或者海边,让羊自己找吃的,而这些生长在火山岩土壤的植物就是峨蔓火山羊最好的食物。这些火山羊吃百草长大,尤其爱吃“玉叶金花”、“红藤草”和“福建茶”这些在当地被称为“羊草”的植物,加之常年圈养,使得羊肉皮薄肉嫩无膻味。


  最传统的“打边炉”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一种食法。即炉中一锅清水加上简单的葱、姜等调料烧开后,直接放入腌制过的壅羊块煮熟即可。吃时按喜好醮上用什锦酱、桔子、酱油等调制的醮料,羊肉的鲜嫩爽滑顿时尽现唇齿间。“打边炉”一般会选用20多斤重的乳羊;而三四十斤重的中等羊,最适合用来干煸或是红烧;再大些的五六十斤的公羊,最好的食法是白切,这样的羊肉咬起来会更有劲道。 

  红树林籽。


红树林为人们带来大量日常保健自然产品,如木榄和海莲类的果皮可用来止血和制作调味品,它的根能够榨汁,是生产亚洲女人经常使用的贵重香料。在印度,木榄和海莲类的叶常用于控制血压。斐济的岛民利用海漆类的红树林树叶放入牙齿的齿洞中以减轻牙疼。据说红树林的果汁擦在身体上可以减轻风湿病的疼痛。在哥伦比亚的太平洋海岸的人们浸泡大红树的树皮,制成漱口剂来治疗咽喉疼。在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用红树林的果实榨的油,用于点油灯,还能驱蚊和治疗昆虫叮咬和痢疾发烧。最后,红树林的果实还可以跟海螺一起煮汤,跟冬瓜海白汤一样,可以清热解毒,是峨蔓人餐桌上常见的菜食。

  本地小种鸡


  走地鸡多数是农家人自己养的,首先喂饲料和小米喂到大约一斤重,就改用谷子、米糠、叶菜或是放养在田间让它自己吃草的种子或小虫子等等。


  走地鸡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吃的也都是天然食物,产出的鸡蛋品质自然会好一些。而一般养鸡场生产的鸡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洋鸡蛋”,因采用了专门的产蛋鸡种和人工饲料,其营养价值可能不如走地鸡的蛋。因此,即使价钱贵出许多,很多人还是愿意购买走地鸡的蛋,尤其是给老人、孕妇和孩子吃。

  区别:


  1)真正意义上的走地鸡应该是完全散养的,每天在林地里活动觅食,只吃虫子、野草等天然食物。这种鸡因为营养不均衡,下的蛋个头比较小,但因为走地鸡吃绿叶菜较多,蛋黄中的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2含量高,因此蛋黄更大,颜色更深一些。
  2)而走地鸡产蛋很少,养分积累周期长,因此下的蛋脂肪含量较高,并不适合老年人长期食用。但走地鸡鸡蛋也有优势,其中所含的欧咪伽—3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更高一些,这两种物质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对保护心血管非常有好处。
  3)因为走地鸡鸡蛋中的脂肪含量更高,所以蛋黄较大,非常适合做煮鸡蛋和煎蛋,简单的烹调方法能将它优良的口感完全发挥出来。

  皮皮虾(濑尿虾)。


虾蛄味道鲜美,成为沿海城市宾馆饭店餐桌上受欢迎的佳肴。食用虾蛄的最佳月份为每年的四到六月间,它的肉质最为饱满。


  虾蛄的食用方法,一般有椒盐和清蒸。以清蒸为多,辅以生抽、醋、姜末调成的蘸料食用。

  散养跑地黑猪。


黑猪肉所含的“全蛋白质”更能辅佐修补人体组织,常吃黑猪肉能提供平衡的营养素,让现代人在节食中仍然可取得矿物质、维生素和蛋白质。


  四、推荐玩法:


  海南西海岸儋州龙门湾的海洋火山口,世界罕见,美和壮观只能表达这个海洋火山地貌的一小部分。


  这里是“月亮大转身的地方”,一天之内,海潮涨潮落长达3公里远,正由于这个特点,让在这里生长的野生海螺、海贝、海星、海参、海蟹、海胆、海草、珊瑚等特别多。鱼儿成群,海水清澈透底……你还在等什么呢?快叫上自己伙伴吧,我们一起去钓螃蟹、捡海螺、网捞鱼……
  D1:峨蔓下蒲村 龙门激浪 长沙村一带
  上午从儋州出发,车程30分钟到达峨蔓“龙门激浪”。这里沙滩洁净,风景别致,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龙门激浪于明代得名,受游人称奇。在龙门激浪一带耍玩后,我们可以进到附近的村庄。比如下浦村、长沙村、南吉村。在这里,大家还可以欣赏到当时渔民用火山岩切成的古屋,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渔民古董原始用品。晚上考虑在当地村的附近海域露营,晚饭后可以跟着渔民到海里去抓螃蟹。亲身体验一下渔民的海上生活。下蒲村到龙门这一带比较合适户外运动爱好者,如果你不喜欢徒步,那么建议你可以直接从洋浦前往龙门激浪,现在的路都很平坦,特别是龙门靠海一带都是硬化水泥路,不必担心路况问题。D2:盐丁村、灵番村一带
  上午早餐后,可到盐丁村,看村民们晒盐。不远处的海里,还有昨天出海一天打鱼回来的渔民售卖新鲜的海产品。中午就在吃农家海鲜宴。之后走国内现存最长也最完整的古盐道,近距离感受火山熔岩流过的痕迹,真真切切当一会盐田人。小朋友们可以在这里钓海蟹、捡海螺、挖海贝、每人都可以吃到自己“劳动所得”的海鲜。
  下午返回海口,结束行程。




椰岛春秋
在这里读懂海南!原名:微海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