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说海南本土人才流向呢?请看看上图。这是一个北上广深人口的虹吸势力范围图。
其实人才都是流动性的,一个城市有没有活力,就是看人才的流动性。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里有优秀的学习、工作和创业环境,一流的配套吸引了众多人口,称为人口虹吸最明显的城市。这四座城市综合实力非常强劲,城市规模也很大,都是1500-2500万人口,至少近4万亿GDP总量的规模。
无疑,和全国人才流动走向一致,这也是海南本土人才流向的主要选择。
一般来说,海南人都相当恋家,都不太愿意往外走。海南冬暖夏凉,物产丰富,这里就是一个“琼”饿不死的地方,除非迫不得己,才会往外走。
以前海南人往外走,一般要下南洋。那个年代,下南洋就像现在去北上广深一样,八九十年代“下海南”一样,都是潮流之举。海南人也同福建、潮汕地区一样,比较注重乡土观念,一般都是投靠亲友,往熟悉的地方走。
北京上海虽然是经济发达,但是距离海南也比较遥远。现在交通工具虽然比较发达,但比起广州深圳来说,还是相对要遥远很多。一般海南人往北京上海就业的要相对很少。而如果海南本土人才要留在北京上海,一般都是在北京上海就读的大学生居多。
海南本土人才流向首选广州
从有文字记录开始,广州一直都是海南本地人才流向的首选之地。在民国初期,海南文昌人从读书,投奔亲友开始,逐步在广州立足,在南粤打拼出一番天地。文昌是将军之乡的说法也是来自这个时期。
建国以后,海南是隶属于广东省的,海南人去省府就业读书自然是首选广州。这个时期,海南本土人才的流出地区主要是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这几个区域。除了当时的广州的经济文化环境,广州的大学比较多,也是吸纳海南本地人才主要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流向广州,流向珠三角就是海南本地人才的主要选择了。不用说,第一就是近,离家近回家近,亲戚多。第二就是经济环境好。第三是广州大学多,毕业即留在广州就业。
仔细研究那个流向地图,分析其他县市的人才流向,也能看出其他端倪。
中部南部的人才也是流向广州的。这其中的主要因素是,中部南部本来就是很多农垦的垦区,以前很多广州知青来海南,就生活在这个区域。他们返城,一般也是回到广州。
深圳也是海南本地人才创业热土
深圳这片热土,也留下海南很多本土优秀人才的身影。
百岁山的老板周敬良是海南人,被称为“中国包装饮用水之父”,是怡宝和百岁山的创始人。周敬良在1983年加入华润集团旗下的龙环饮料公司,后成为总经理,并于1992年离开怡宝,创立深圳景田公司,推出百岁山品牌,现在手握三千亿的资产。
原来比亚迪的副总裁夏冶冰,万宁人,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加入比亚迪,历任财务经理、销售服务部经理、公司副总裁及国内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在比亚迪期间,夏治冰带领团队创造了销售神话,为比亚迪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你们发现没有,海南本土流向深圳最多县市,主要是儋州临高,还有东南部的万宁。
万宁是海南的犹太人,爱做生意爱打拼,豪爽也是很霸蛮的一方水土。从性格上来说,和湖南人多在深圳也是一个脉络。深圳从默默无闻的一个渔村发展到高科技的创业之都,从无到有,就是合适万宁人的发展。
为什么儋州和临高人也很多呢?其实如果早期在深圳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在上下沙有很多海南人,尤其是儋州临高人。早期是因为有黄宏生在惠州创业,拉扯不少海南老乡去深圳打拼。在深圳这个高科技的前沿阵地,这些海南老乡慢慢接触了不少来自湾湾的电诈人才,也掌握这些“高科技”,也拉锯不少老乡,在全国开疆拓土。
海南建设自贸港也引进不少的人才,正如人才的流动是双向性,除了筑巢引凤,我们也应该思考怎么留住这些海南本土人才?或怎么让他们也为海南的发展出谋划策。
闲聊这么多,大家有什么好的看法,请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