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2000至2013年间中国企业的详尽贸易与生产数据为基础,对该时期中国出口模式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首先概述了这一时期中国出口模式的变化,并特别关注以下四个维度的特征表现:(1)按出口目的地划分的特征;(2)按企业所有制类型划分的出口特征;(3)按部门划分的出口特征;以及(4)按国内生产地划分的出口特征。研究发现,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口的动态在这些方面均呈现出显著变化:出口增长率有所放缓;出口市场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民营企业的出口份额逐渐增加,与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形成竞争关系,后者在经历初期的增长后又逐渐下降;出口产品结构也从传统的纺织品和服装向机械和电子产品转变。此外,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生产地的地理分布特征也随着目的地、企业所有制类型及部门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了能够深入理解中国贸易和生产的特征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结构模型。正如Autor et al.(2018)所指出的,以往的研究在探讨中国出口增长的潜在原因时,通常仅考虑了个别的因素。本文提出的方法通过一个综合性框架,全面捕捉影响中国出口增长的多重因素,涵盖了外部和内部的增长动力。外部因素包括国外需求的变化、来自全球其他地区的竞争压力、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内部因素则涉及生产率的提升、进口投入品的可获得性、企业的市场进入、投资效率、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及储蓄行为的演变。为了量化各个因素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具体贡献,本文基于模型进行了反事实模拟,预测在各个因素保持不变情况下的中国出口模式。研究发现,推动中国出口增长的三大关键因素包括外国需求的增加、进口中间品供应链的改善,以及国内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然而,外国需求的减弱和进口投入进一步自由化的阻碍,很大程度上导致2007年之后中国出口增长的放缓。此外,本文还揭示了出口增长背后的异质性模式,不同的出口目的地、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和生产地点都表现出差异化的特征。这也提醒研究者,在解释中国出口动态时应避免使用简化的单一叙述,而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和差异性。
为了理解上述特征事实,本文开发了中国贸易和生产的结构模型。正如Autor et al.(2018)所总结的那样,此前研究中国出口激增潜在解释的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孤立地考虑了个别因素。本文提供的方法通过建立一个框架,同时捕捉中国出口增长的多种驱动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增长来源。前者包括外国需求的变化、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竞争以及进入国外市场的成本,而后者包括要素增强型生产率、进口投入品的获取、企业进入、投资效率、劳动力市场因素以及消费者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变化。
在本文估计中,有三个步骤尤为重要。首先,本文假设外国市场需求变动按目的地-行业变化,边际生产成本按所有权-行业-地点变化,将中国出口分解为外国市场需求变动和边际生产成本。其次,本文利用对边际成本的估计以及要素价格和支出的信息,按照Doraszelski and Jaumandreu(2018)的方法,估计中国的生产函数。这将产生生产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值等结果。第三,本文校准出口市场竞争、出口市场准入成本、进口要素价格、投资效率和劳动力市场参数,以匹配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出口倾向、进口要素份额、资本价格和工资。有了模型参数的估计值,本文随后使用模型量化中国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通过预测在没有每个增长驱动因素的情况下出口增长率将会是多少,来确定这些驱动因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
本文详细记录了2000至2013年间中国出口动态及其结构的显著变化。不过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分析主要集中在2000-2013年,但作者认为此研究能够广泛地反映出更长时期内中国出口的演变趋势。研究指出,首先,虽然本文记录的中国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是在2000-2013年,但在1993至2000年期间,年均出口增长率已经达到19.5%。此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纺织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出口结构向机械产品转变,外资及中国私营企业在出口市场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本文进一步发现,2007年后中国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发生了显著转变,这一转变可能导致了2013至2019年期间出口增长率的急剧下滑至仅2%。特别是2019年,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份额进一步下降至39%。这些变化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一种解释是,2007年后的增长放缓可能反映了一系列内外部经济改革带来的一次性收益的耗尽,同时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然而,本研究发现,即使在样本期末期,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仍然显著,显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生产率差距。这表明中国企业在提升生产率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从 2000年代中期开始,本文观察到中国的发展战略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分散化逐渐转向更集中化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且重点推进进口替代、自主创新以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养领军企业(通常指国有企业)。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这种政策转向得到了加强。为准确解释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轨迹及其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影响,深入分析这些政策转变显得尤为关键。此外,本文对中国经济变革对其他国家福利的潜在影响进行了探讨。Autor et al.(2021)指出,1992至2007年间中国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市场开放政策促进生产率提升的结果。然而,本文发现,不同行业、企业所有制类型、目的地及不同时间段的出口增长驱动因素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些差异表明,不同增长因素对其他国家的福利影响可能大相径庭。例如,与中国生产率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效应相比,由于对中国产品需求增加而导致的影响,这二者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福利结果。进一步扩展对这些福利影响的分析,可能会有新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