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研究动态】2024年第09期

文摘   2024-10-02 10:00   北京  



国际贸易研究动态

2024年第04期


国际贸易研究动态栏目旨在推送《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的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为大家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国贸领域前沿动态。


文章目录



《经济研究》 2024年第7期

外部经贸冲击、国内要素流动与中国经济增长


《管理世界》 2024年第9期

数字企业赋能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效率与动力变革——基于中间品成本与需求结构的双重视角

制造业企业在中国经济双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
国际需求冲击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基于产量和产能协调的研究


《世界经济》 2024年第9期

全球生产智 能化对中国贸易与福利的影响
知识产权保护、模仿侵权与企业服务贸易额



文章内容介绍



《经济研究》



外部经贸冲击、国内要素流动与中国经济增长


樊海潮 丁关祖 张丽娜

摘要: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内要素在行业与地区层面的流动。据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外部经贸冲击与国内产品和要素流动的多国多部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以中美关税上升为例,定量评估了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研究发现:(1)尽管中国实际GDP受到了负面冲击,但整体影响基本在可控范围内;(2)若不考虑行业间投入产出联系与劳动要素跨地区流动,将显著低估中国经济增长受到的负面影响;(3)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实际GDP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与区域传导效应:在劳动力净流出越大的地区以及对美贸易依存度越大、越位于产业链下游的行业和地区,受到的负面冲击越大。本文还模拟了中国当前可供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的政策效果,发现降低国内贸易成本畅通产品要素流通和鼓励创新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是抵御外部经贸负面冲击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有助于增进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同时也为解决外部经贸冲击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外部经贸冲击;国内要素流动;内外贸一体化;经济增长
研究方法:一般均衡模型
研究数据: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源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2016版和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
研究贡献:第一,系统探究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与国内市场扭曲的关系。贸易政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除受政策本身强度的影响外,还与国内市场要素流动与税收补贴政策等引致的“国内市场扭曲”程度密切相关(Liu & Ma,2023;Bai et al.,2023)。然而,既有文献在探究贸易政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时,通常忽略了国内市场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美国加征关税这一外部经贸冲击为切入点,通过充分考虑中国产品与劳动要素的行业与区域间流动,尝试探究并定量评估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与国内市场扭曲之间的关系,对已有文献做了进一步补充。特别地,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影响,且普遍认为考虑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影响后,贸易自由化对一国宏观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会更大。本文研究则发现,不考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将会显著低估美国加征关税的负面冲击。第二,除探究中国整体实际GDP受到的影响外,本文还就外部经贸冲击在不同行业与区域层面的传导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已有文献。现有关于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中国整体层面所受的影响,然而现阶段中国不同行业与地区的贸易开放与经济发展程度仍存在显著差异,地区与行业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仍较突出。若仅关注中国经济整体层面所受的影响,极易掩盖这一影响在不同行业和区域层面的传导效应。本文研究表明,即便不直接受中美关税上升冲击影响的行业和地区,其实际GDP也会受到影响,且中国不同行业和区域层面实际GDP所受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研究视角,同时也有助于为有关部门调整制定相关产业与区域政策提供重要的量化依据与决策参考。最后,基于所构建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本文还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可能采取的系列应对策略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估。研究发现,畅通国内商品要素流通与鼓励创新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是有效提升中国经济韧性的两大助推力,并且同时降低国内贸易成本与提升国内技术水平形成政策组合,能相对更为有效地抵御外部负面冲击并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相关分析对于进一步推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量化分析论据。



《管理世界》



数字企业赋能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效率与动力变革——基于中间品成本与需求结构的双重视角
 

蒋为 龚思豪 李锡涛

摘要:数字企业驱动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能够深化供给侧效率变革与需求侧动力变革,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实现贸易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本文将中间品与消费者双重搜寻匹配纳入异质性企业贸易组织决策的理论模型,从中间品成本下降和需求结构转变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数字企业驱动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理论机理,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微观企业层面数据,对理论预测及其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与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数字接近度的增加驱动了本地中间品占比和内需占比的双重提升,从而显著促进了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的持续增加,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此外,本文基于动态分解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进行了分解,发现数字企业能够通过“企业内效应”与“企业间效应”决定的集约边际提高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而非通过进入退出驱动的扩展边际。本文从数字企业赋能的视角为数字经济时代探索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数字企业赋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中间品成本;需求结构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实证分析
研究数据: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有3个:一是2000~2016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二是中国工商企业数据库;三是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库。此外,城市层面控制变量的测度数据来源于2000~2016年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研究贡献:第一,本文创新性地从数字企业赋能的角度探讨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决定因素,对驱动中国贸易方式转型决定因素的相关研究做出了有益扩展和补充,为理解和认识中国对外贸易转型的内生动力提供了新视角。第二,本文基于中国工商企业数据库披露的企业经营范围信息,使用全新的数字企业特征识别方法得到中国数字企业名单,首次构造了数字接近度指标,以刻画数字企业赋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内涵,对现有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研究方法予以丰富和发展。第三,本文拓展了布兰特和莫罗(2017)构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组织决策模型,通过引入数字企业赋能中间品与消费者的双重搜寻匹配设定,探讨了数字企业赋能中国出口贸易方式转型的中间品成本下降和需求结构转变机制,为科学理解数字企业赋能中国出口贸易方式转型的内在逻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这一新的理论框架超越了现有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仅聚焦于绝对优势这一视角,而是从比较优势角度出发提出数字企业赋能降低加工贸易国外中间品获取比较优势,提升一般贸易国内市场销售比较优势的新观点。此外,基于动态分解模型对中国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进行分解,从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考察数字企业赋能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调整机制与实现路径,为理解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微观机理提供了新方向。


制造业企业在中国经济双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


祝坤福 王家荣 李善同

摘要:充分发挥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扩展至中国地区层面,并引入企业异质性视角,定量分析异质型企业在省际、国际和双重价值链生产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省际贸易日益增强、国际贸易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内资企业在中研发强度制造业、港澳台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和中低研发强度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显著,反映了异质型企业在推动中国产业链发展中各尽其能,优势互补的分工特征;不管是全国还是地区层面,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制造业生产活动中比较优势突出,在产业链分工合作中发挥了重要枢纽作用。本文进一步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重点分析贸易规模和产业链分工水平变化对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各类企业比较优势的提升主要是贸易规模扩大所致,产业链分工水平明显滞后,这一现象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中尤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比较优势;异质型企业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
研究数据: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类:第一,团队编制的区分异质型企业的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第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开发的2021版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库(OECD-ICIO)数据。
研究贡献:第一,本文扩展了张少军和方玉文(2022)的研究思路,在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中对内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加以区分,构建异质型企业参与省际、国际和双重价值链分工的核算新框架,并据此测算了增加值视角下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比较优势相关研究向企业维度“穿透”奠定微观基础,这既有助于“纠正”传统增加值贸易核算框架的偏误,而且能够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布局和中国本土企业真正走出去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参考。第二,通过分析中国省际、国际和双重价值链嵌入比较优势指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结构特征,有助于各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精准定位,不断巩固和提升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整体竞争力。第三,充分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对内资、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在不同研发强度制造业中双循环比较优势的分布形态,从而更加明晰中国经济双循环比较优势在地区、行业和企业层面的结构特征。第四,本文提出了产业链分工水平指标,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将贸易增加值RCA指数的变化解构为贸易总值规模和产业链分工水平两个因素,从双重维度对内资、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在不同研发强度制造业中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贡献进行跨期对比,为解释经济双循环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变化动因提供了崭新视角。


国际需求冲击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基于产量和产能协调的研究


陈爱贞 赵冬颜 刘志彪

摘要:新国际竞争格局下外部需求冲击增大,企业如何协调产量和产能以避免产能利用率下降,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梅利茨和奥塔维亚诺(2008)模型框架嵌入内生的产品质量选择,从理论上阐释了负向国际需求冲击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机理,并计量验证了企业协调产量和产能的应对机制。研究发现,国际需求规模下降引致的生产门槛正效应和质量提升正效应能抵减直接冲击负效应,该过程中企业间和企业内资源再配置能有效地提高产能利用率。进一步分析表明,行业特性具有重要影响,行业创新水平会增强负向国际需求冲击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效应;对于产能利用程度较低的行业,负向国际需求冲击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效应主要源于质量升级驱动的产量调整;在竞争水平低的高进入壁垒、低外向度、低产品差异化和低技术密集行业,负向国际需求冲击会引发产能利用率下降,反之,则促进高竞争水平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提高。本研究为探索如何在应对外部冲击中升级产品质量和产业结构,从而为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国际需求冲击;产能利用率;产量和产能协调;资源再配置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实证分析
研究数据:本文的数据样本主要来源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以及CEPII-BACI数据库。
研究贡献:第一,拓展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研究视角和领域。目前多数文献从投入端关注突发事件下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问题,本文基于中国这一工业体系完备的制造大国和人口大国,在新国际竞争格局下多数出口企业的外部风险主要源于需求的下降和转移,着重从产出端研究国际需求冲击后向传播过程中企业生产决策的反应;而且不同于多数文献关注微观层面的出口韧性、宏观层面的经济韧性,本文基于企业产量和产能协调来考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稳定,不但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国际需求冲击下企业协调产量和产能的发展机制,而且从实践层面探索了提升产能利用率以防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的路径。第二,论证了生产门槛和产品质量调整过程中的资源再配置对外部冲击下企业产量和产能协调的重要作用。不同于已有文献普遍对于产量或产能的孤立关注,本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国际需求规模下降引致的竞争冲击影响产量和产能协调的作用机制,揭示了体现企业间资源再配置的生产门槛调整,以及产品质量提升的企业内资源再配置会引发产量和产能差异性调整,进而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机理,为新国际竞争格局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第三,拓展与丰富了实证方法和数据。本文以目的国市场的地理位置特征构建国际需求冲击的工具变量,同时也采用移动份额法构建巴迪克工具变量,为识别和缓解外部冲击的内生性问题提供一定参考。本文还利用2007~202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增强时效性,并依据不同的行业特性进行交互项回归和分组回归,为探索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世界经济》



全球生产智能化对中国贸易与福利的影响


马欢 李磊 盛斌 徐刚

摘要:本文构建机器人参与生产的多部门李嘉图模型,测算国家层面的机器人应用程度指标,量化分析2012-2019年全球生产智能化进程对中国贸易与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机器人为生产环节赋能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当下具有良好的生产智能化发展势头;全球生产智能化使中国工人的人均福利水平有所提升,但由机器人生产率效应提供的贡献较少,主要来源于就业替代效应;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引发传统产业回流,对中国产生不利冲击,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机器人使用则进一步强化与中国的产业分工合作。本文的研究为中国“稳外贸”与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机器人;贸易规模;贸易结构;福利水平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
研究数据:双边贸易流量BTF来自CEPII国际贸易分析数据库;总产出GO、增加值份额SVA以及行业投入产出份额SIO来自OECD-ICIO数据库;双边关税数据Tariff来自TRAINS数据库(Trade Analysis Information System)和WTO-IDB数据库(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tegrated Databank)。
研究贡献:其一,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聚焦于机器人经济影响的国家间、产业间溢出效应。各国使用机器人可以强化要素禀赋、提高生产效率,而这些影响可以通过全球产业链向外传导,本文在全球视角下研究生产智能化对中国贸易与福利的影响,丰富了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其二,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了结构模型量化的方法。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网络中,简约式估计难免会出现遗漏变量、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而结构模型量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问题。其三,在政策启示方面,本文基于反事实分析的结果,评估全球生产智能化对中国的影响,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扎实的理论借鉴。


知识产权保护、模仿侵权与企业服务贸易额


马科伟 孙浦阳 于春海

摘要:本文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研究了中国商标法改革对企业服务贸易额的影响。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以商标保护为主体形式,通过降低服务的被模仿概率,可以改变企业投资决策。本文使用201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草案)》,利用中国税收制度特点计算企业服务贸易额,基于地理分布离散程度识别可贸易服务行业,构建一个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服务贸易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商标法改革后,有服务商标企业的服务贸易额增长了18.4%;使用工具变量等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检验发现: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有效降低服务的被模仿概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培训支出,从而实现更高的服务贸易额。本研究从商标法视角,验证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服务贸易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商标法改革;服务贸易额;模仿侵权
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双重差分模型
研究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为于2010-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与企业商标申请数据。
研究贡献:在与本文密切相关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影响的研究。这类文献大致从企业创新、区位选择、出口、产品价格等视角,充分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例如,Spulber(2013)与Bilir(2014)发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促进发明市场的形成,并影响跨国公司生产的区位选择。Duggan et al(2016)基于印度数据研究发现,专利保护使药物价格平均上涨3%-6%,但对销售数量影响不显著。本文则从企业服务贸易额这一崭新视角,验证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其次是通过模仿侵权行为研究服务业发展的文献。Cage et al.(2020)提到,新闻行业存在着大量的模仿剽窃行为,降低了媒体提供原创内容的动力,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新闻业的发展;姜长云(2019)也指出,服务模仿行为的存在,是阻碍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降低服务的被模仿概率,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最后,还有部分文献在国家、省份或城市层面,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例如Landes(2003)、Hall et al(2014)及Maskus(2015)均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减少模仿侵权行为、促进行业内技术溢出等途径,推动了地区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和规模扩张。本文则进一步具体到微观企业层面,计算了企业的服务贸易额,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影响和作用机制。




注:本栏目文章来源为中国知网或期刊官网已公布全文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有遗漏,敬请谅解。本文仅作学术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发刊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授权。



--END--

全球创新与治理实验室

全球创新与治理实验室依托教育部战略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的平台优势,紧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开发底层数据指标体系,力争搭建高水平开放和全球治理领域“学术+智库”型数据要素综合研究平台。欢迎更多学术同仁关注和加入我们!







共享学术盛宴


全球创新与治理实验室
全球创新与治理实验室依托教育部战略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的平台优势,紧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开发底层数据指标体系,力争搭建高水平开放和全球治理领域“学术+智库”型数据要素综合研究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