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文献】对外开放制度创新、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与中国科技国际影响

文摘   财经   2024-10-23 10:00   云南  

前沿文献第112期推送

题目:对外开放制度创新、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与中国科技国际影响

作者:成程;王一出;田轩;张军

来源:管理世界,2024年第10期

关键词: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创新质量;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复杂网络


01

研究概述


自贸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制度创新的先锋阵地,为区内企业开展国际化研发,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创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带来了重要契机。文章从收集与匹配2010~2020年3472家A股上市公司及其15.2万家控股子公司的空间地理位置信息出发,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中描绘了21个自贸试验区总计67个片区的具体位置,并据此判断了上市公司母公司或子公司是否在自贸试验区内。在这一基础上,文章以自贸试验区在各地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自贸试验区政策对上市公司创新产出及其国际影响力的作用。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政策可以显著提高区内企业创新产出,形成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促进融资优化、强化人才引进、助力海外扩张以及增强全球创新网络嵌入是自贸试验区提升区内企业创新绩效的有效渠道。在进一步分析中,文章利用自贸试验区边界上251.2万家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地理断点回归分析,发现自贸试验区也可以促进非上市企业创新成果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自贸试验区对中国专利海外引用的提升并非只是“眼球效应”,而是通过真实地促进区内企业产出更具原创性、通用性以及突破性的高质量创新成果,有效提升了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区内企业科技成果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并提高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文章的发现为优化我国“线性”创新激励政策,推动自贸试验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较于以往文献,文章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文章详细绘制了自贸试验区67个片区的地图,并对共计6055.2万家企业是否在自贸试验区内、是否受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影响进行了精准判断,从而可以利用海量企业层级的大样本真正准确地识别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影响,有效克服了自贸试验区城市内部企业是否在区内之间未被精准定位而导致的内生性偏误,为后续国家政策有效性的全面系统性评估提供了大数据时代的全局性视角。其次,文章绘制出了历年的全球合作创新网络,基于复杂网络方法测算出一系列指标,对不同创新主体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置变化情况进行了清晰度量,发现自贸试验区政策通过支持区内企业建立更多的国际合作基金与科研机构确实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科研产出,推动企业进一步融入了全球创新网络,提升了企业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置与影响力,为如何促进企业形成更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提供了重要的现实证据。最后,在许多学者批判中国创新“高数量、低质量”的背景下,文章特别聚焦于创新质量,引入知识宽度法和复杂网络法,对全国247.5万件发明专利的原创性、通用性以及突破性指标进行了直接测算,首次运用千万级专利面板数据证实了自贸试验区政策确实可以显著促进区内企业的高质量创新,为正确评估专利的创新质量提供了有价值的全新参考。

02

现实背景和理论分析


(一)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国际影响力的现实背景

文章通过将Orbis Intellectual Property全球知识产权数据库的专利授权与专利引用信息进行了清洗、筛选与整理,计算了各国专利历年来被海外其他国家专利所引用的情况。图1显示了2000~2020年世界主要国家专利被外国引用的数量。从专利被海外引用的总量上看,中国专利被海外专利引用总数的排名从2000年的全球第33位上升到了2020年的第6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与成就,但与此同时,2020年,我国在专利的国际影响力(海外引用量)上与美国(235.5万次)、日本(123.5万次)、甚至是韩国(39.8万次)等发达经济体和科创强国仍有不小的差距。从单个专利的海外引用量看,我国科技创新的平均质量并不像总量反映的那么乐观。中国专利新增被海外引用数与新增发明专利数之比从2007年开始上升,随后在2013年达到0.48的相对高位,并与同期的韩国趋近,但是后续增长乏力甚至有所下降,与发达国家和科创强国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自贸试验区影响科技国际影响力的理论分析

自贸试验区政策可能可以促进我国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第一,融资优化。科技创新具有长周期、高风险与高不确定性的特征,需要企业或科研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往往会受到融资约束的严重影响。自贸试验区政策通过一系列税费减免和金融改革的制度创新,可以有效缓解区内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融资优化。

第二,人才引进。在自贸试验区提供的税收优惠、生活补贴、语言学习、子女教育服务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的支持下,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可以更好地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专家,招募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端人才,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研发团队,从而更直接地接触到全球创新网络,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术动态,促进跨学科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研发效率和科技成果的质量,最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科技成果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第三,跨国经营与海外扩张。出口贸易与跨国经营也是影响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本土企业的出口扩张,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在自贸试验区政策的支持下,随着我国企业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多份额,东道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对这些产品背后的技术和专利的了解与认识也在不断增加,我国的专利有望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与海外引用,从而使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巩固。

第四,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企业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首先,企业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研发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创新网络,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的跨界融合,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促进研发国际合作能够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取更丰富的异质性创新资源,为企业高质量创新提供基础;第三,在全球创新网络中,跨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优势来促进自身创新。

综合以上论述,文章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H1:自贸试验区政策有利于提高区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及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H2:自贸试验区政策能够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鼓励支持人才引进、助推企业海外扩张、促进企业嵌入全球创新网络,提高区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03

数据来源和实证模型

(一)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了2010~2020年的A股全部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剔除了金融类行业公司、财务状况异常的ST公司后,文章的研究对象共计3472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等数据库。文章通过CNRDS数据库收集了全部上市公司注册地址和办公地址的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国泰安、企查查等数据库收集了上市公司全部控股子公司共计15.2万家企业的地理位置和注册资本信息,通过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收集了中国6055.2万家企业的地址、行业、成立日期和最终受益人信息。自贸试验区地理位置信息来自于各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及相关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网站。文章使用企业每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以及这些专利获得的总引用数和海外引用数来分别作为企业创新绩效及其国际影响力的度量指标。专利及其引用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与Orbis Intellectual Property全球知识产权数据库。

(二)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的识别

我国自贸试验区政策采取的是地理区位原则,即公司地址在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才可以享受自贸试验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了识别上市公司是否会受到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影响,文章收集上市公司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地理位置信息。其次,文章通过查询搜集全国各个自贸试验区的方案与相关地图,在GIS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中确认并绘制了21个自贸试验区67个片区的地理空间范围。再次,文章通过将上市公司以及子公司的地理位置信息导入到自贸试验区GIS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之中,逐一确认在自贸试验区内公司的名称以及所属的上市公司集团。最后,文章还将区内各个上市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成立时间与相对应自贸试验区片区成立的时间进行了匹配与比较,确定上市公司开始受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的时间,以及企业是否在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初就受到了政策冲击。

(三)模型设定

文章采用基于时间加权固定效应(TWFE)的交叠双重差分方法(Staggered DID)进行实证研究。根据以上地理信息判定,文章设定样本区间内母公司或子公司在自贸试验区内受到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的上市公司为处理组,而在样本区间内母公司和子公司均不在自贸试验区内从未受到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的上市公司为对照组。基准回归模型的具体设置如下:
其中,  为文章两个核心被解释变量,分别反映企业专利产出及专利的国际影响力,包括:  为公司i在下一年度独立与联营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加1的对数,  为公司i在下一年度全部专利所获得的引用量加1的对数,  为公司i在下一年度全部专利所获得的海外引用量加1的对数。

文章的核心解释变量FTZ是反映企业是否受到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的虚拟变量。为了反映不同公司受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的异质性,文章还计算了上市公司在自贸试验区内成立子公司个数加1的对数(FTZNum)以及上市公司在自贸试验区内成立子公司注册资本加1的对数(FTZAmt),从而对不同企业受自贸试验区政策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行稳健性检验。文章在回归过程中采用了企业个体层面的聚类稳健标准误对异方差进行了修正。



04

实证分析和结果解释


(一)描述性统计

(二)基准回归结果

表3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后,自贸试验区政策对上市公司下一年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专利被引用总数和被海外引用数的影响均为正向,且均在1%或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验证了文章的研究假说H1:自贸试验区政策有利于提高区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及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三)异质性分析

文章从产权性质、国际化水平、行业竞争3个角度考察了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异质性影响。

第一,从产权性质的角度,文章引入核心解释变量FTZ与是否为国有企业虚拟变量(SOE)的交乘项,表4列(1)和列(2)的结果显示,交乘项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对发明专利授权与被引用总数的系数分别在1%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自贸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虽然普遍存在于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但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国有企业中。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凭借与政府联系天然更加紧密的优势,更容易或者更积极主动响应自贸试验区政策,积极入驻自贸试验区,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从而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与研发之中,提高创新绩效及其国际影响力。

第二,从经营业务的全球化程度的角度,文章还构建了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是否高于中位数的虚拟变量(HighOSIncome),并将其与核心解释变量FTZ交乘。表4列(4)、列(5)和列(6)的结果显示,交乘项的估计系数均为正,海外营收占比较高的上市公司对应的交乘项估计系数均在5%及更高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海外营收占比较低的公司的对应系数不显著,说明自贸试验区政策更加集中地体现在海外业务较活跃的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究其原因,可能是自贸试验区以开放为导向、针对区内企业对外贸易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了那些倚重海外业务的企业原先需要额外承担的经营成本,从而能够提高这些企业的创新绩效及其国际影响力。

第三,从行业竞争的角度,文章根据同一行业内各企业营业收入占比的平方和计算了赫芬达尔指数(HHI),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HHI指数是否低于当年全部样本的中位数设置了高竞争性行业的虚拟变量(HighCompetition)。研究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政策与高竞争性行业的交乘项显著为正,说明高竞争性行业的公司可以通过自贸试验区政策获得更大的创新绩效提升效果,反映了自贸试验区政策可以为高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寻求对外合作,提高创新水平提供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渠道。

(四)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文章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估计的有效性检验、DID 平行趋势检验、倾向得分匹配(PSM)检验、替换自变量检验、替换因变量检验、考虑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影响的检验、考虑地区遗漏变量影响的检验、城市层面标准误聚类分析检验、自贸试验区政策先行者与跟随者的比较分析等一系列分析与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政策促进区内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和国际影响力的作用是稳健、有效的。

05

机制检验


(一)融资优化效应

文章从以下3个层面检验自贸试验区政策的融资优化效应对于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

第一,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政府补助和银行贷款。文章对CSMAR数据库提供的政府补助数据进行了文本分析加人工确认,加总计算得出了各上市公司各年收到的贸易相关补助的总金额,并进行了对数化(Subsidy)。从表5的列(1)说明自贸试验区政策会让区内企业获得贸易相关补助的金额提高44.0%,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对外进出口贸易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多个自贸试验区也在建设方案中明确表示鼓励民营资本、外资机构入驻,试点外币离岸业务,鼓励投融资业务的开展,并鼓励区内银行增加信贷供给从而为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对此,文章将各企业每年获得的银行贷款金额加总并取对数作为银行贷款支持的代理变量(BankLoan)。表5的列(2)说明自贸试验区政策可以让企业的银行贷款水平提高29.5%,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

第二,融资约束。文章使用SA指数法测算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表5列(3)的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政策提供的全方位融资支持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让企业可以拥有更加丰富的资金资源,去创造更多更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第三,研发投入。文章通过从国泰安数据库获取的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本期增加数加1取对数来分析自贸试验区政策是否促进区内企业增加了研发投入(R&D)。结果表明贸试验区政策提供的全方位融资支持作用到了企业的研发投入上,让企业切实更多地投资于创新项目,最终创造了更多更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二)人才引进效应

文章整理计算了3个指标:企业获得人才引进补助资金的对数(TalentFund)、企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Mastershr)、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占比(RDershr)。结果说明自贸试验区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对于上市公司引进人才的补助与奖励,吸引到具有更高学历以及更具有专业性的人才加入区内企业,为企业的科研创新提供了人力资本与智力支持。

(三)海外扩张效应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贸试验区政策能否显著提高区内企业的海外经营水平,文章利用国泰安海外直接投资数据库构建了企业的海外扩张和国际化经营水平的代理变量:企业海外营收加1的对数(OSIncome)、海外子公司数量加1的对数(OSFirm)、海外子公司分布国家数量加1的对数(OSDiversity)。表7的结果显示自贸试验区政策对企业海外营收、海外子公司数、海外子公司分布国家数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自贸试验区政策的确促进了企业的海外扩张与国际化经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海外资源与市场信息,激励企业的研发创新。因此,在自贸试验区政策的支持下,企业选择更多地“走出去”,在占领国际市场,扩大海外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还能够吸收海外的创新资源和经验,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东道国对我国科技成果的关注与引用,最终有效提升了我国企业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四)全球创新网络嵌入效应

文章首先从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中的4.3亿家企业和机构中筛选出了179.1万家研究机构(Research institute/Foundation)的详细信息,并整理出了其中1.9万家有中国股东持股的研究机构。其次,文章基于股东信息,保留了其中中外合作研究机构,作为企业开展了科研国际合作的参考依据。接下来,文章利用企查查收集整理了这些中外合作研究机构的注册资本信息。最后,文章根据ORBIS数据库的股东名单,将上述信息与上市公司进行匹配,并按照以上中外合作机构的成立时间,最终整理得到了上市公司各年度累计成立的中外合作研究机构总数的对数(CoResNum)与注册资本总金额的对数(CoResAmt)作为国际研发合作的代理变量。为了进一步检验自贸试验区政策对区内企业嵌入全球创新网络情况的影响,文章在前文通过Orbis Intellectual Property全球知识产权数据库搜集整理了全球1.6亿专利申请与引用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以企业作为节点(actor),以不同企业之间联合申请的专利作为边(ties),绘制出了历年的全球合作创新网络,计算了各创新主体各年的度数中心度(Degree),标准化度数中心度(NDegree),标准化中间中心度(BetDegree),以及标准化接近中心度(CloDegree),以反映不同创新主体在全球创新网络中不同年份的位置变化情况。

其中,  是网络节点中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数,如果节点i与节点j直接相连,则  为1,否则为0。度数中心度(Degree)是网络中节点i与某点直接相连的其他点的个数节点i与其它所有节点的连接总和。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文章用联合申请专利代表节点连接。因此,  代表节点企业/机构i与其他企业/机构联合申请专利的总数。

其中,n表示网络中的总节点数,标准化度数中心度(NDegree)是指网络中节点i与网络中最大可能的度数中心度之比。标准化的度数中心度越大,代表与节点i合作的节点越多,节点i的影响力越大。

其中,  表示节点i是否位于从节点j到节点k的最短路径上,如果i在路径上,则  ,否则为0。  是归一化因子,是中间中心度的最大值。标准化中间中心度(BetDegree)是指网络中任意两点(j和k)通过节点i相连的最短路径数量的总和与中间中心度的最大值的比值。标准化的中间中心度反映的是节点i在多大程度上位于网络中其他点的“中间”,即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他人。

其中,d(v,u)表示从节点v到节点u的最短路径距离。通过累加v到u的所有最短路径,可以得到节点与其他所有节点的距离总和。标准化接近中心度(CloDegree)是指网络中节点i与网络中其他各点的距离之和的倒数与接近中心度最大值  的比值。标准化的接近中心度反映的是节点i在网络中不受他人控制的能力的大小,如果节点i与其他许多点的距离都很近,那么它在网络中就较少依赖于他人,节点i就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表8展示了自贸试验区政策对全球创新网络嵌入效应的影响结果。在自贸试验区政策的支持下,企业通过建立更多的国际合作基金与科研机构确实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科研产出,在推动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同时,提升了企业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置与影响力,促进企业形成更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文章研究假说H2得到了有效验证


06

进一步分析


(一)基于自贸试验区边界附近251.2万家企业的地理断点回归分析

文章通过以下步骤对自贸试验区边界附近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地理断点分析。第一,文章从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搜集了全国6055.2万家企业的详细注册信息,并通过高德API转化为经纬度信息;第二,文章根据前文收集整理得到的67个自贸试验区片区在GIS系统中的经纬度信息,分别测算了6055.2万家企业离最近自贸试验区的最近距离;第三,文章筛选保留了自贸试验区设立3年前已成立,距自贸试验区边界10公里范围的内外共251.2万家公司,以排除配置变量的操纵问题;第四,文章用自贸试验区成立后3年发明专利授权数的平均数,专利被引用总数以及被海外引用数的平均数,减去自贸试验区成立前3年相对应的值,得到了这些自贸试验区边界上的公司在自贸试验区成立前后3年平均发明专利数的变动值(Diff_Patent),平均被引用总数的变动值(Diff_Citation)与平均被海外引用数的变动值(Diff_OSCitation)作为结果变量,以此控制公司的个体效应;第五,文章通过这种方法采用了断点回归模型考察了自贸试验区成立前后区内与区外企业创新绩效与创新成果国际影响力的差异。

图4显示了自贸试验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断点回归的分析结果,文章选用多项式拟合以反映非线性关系,结果说明在自贸试验区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区内企业确实可以取得更好的创新绩效,可以显著获得更多的专利总引用和海外被引用次数。文章还使用MSE最优带宽对断点局部点估计的置信区间进行可信度检验,表9的结果表明专利被引用总数和被海外引用数在自贸试验区边界上的断点上分别在10%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上述发现不仅说明在自贸试验区政策的支持下,区内企业确实产生了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更说明自贸试验区政策可以显著促进企业专利质量,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专利的产生,而并非像其他的“线性”的创新支持政策那样主要是增加政策受众企业的专利数量,这体现了自贸试验区政策区别于其他创新支持政策对于新增专利产生国际影响力的独特激励效果。


(二)质量效应还是“眼球”效应:来自专利面板数据的分析

尽管文章已经证实了自贸试验区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上具有显著的正面效果,但是自贸试验区政策对于提升区内企业创新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却仍然存在着质量效应与“眼球”效应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即: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创新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既可能是因为区内企业确实产生了更有价值的高质量专利,也可能仅仅是因为进驻自贸试验区的企业和海外企业和机构交流更活跃、国际知名度更高,从而使区内企业专利获得了来自海外的更多关注,造成了文章对自贸试验区政策提升专利国际影响力效果的夸大。为了更加深入地剖析自贸试验区政策对区内企业创新成果的影响效果,文章引入了知识宽度法和复杂网络法,对样本期间内中国全部247.5万件发明专利的原创性、通用性与突破性进行了直接测算,并据此进行了专利层级的回归分析。

1.知识宽度法

专利的知识宽度主要是指某项专利内所含知识的复杂程度,通常通过计算目标专利本身或相关引用专利所在类别中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来确定专利涉及知识的复杂程度。根据使用该方法的对象,可以分为后引知识宽度和前引知识宽度。后引知识宽度具有代表性的是原创性指数Originality:

其中,  为专利i在后引中引用了j类别的专利数,  为专利i在后引中引用的专利总数,该指标衡量的是专利i引用前人专利类别的丰富程度,该数值越大,说明该专利在研发过程中引用了越多其他类别的专利,越有可能具有更高的原创性。前引知识宽度具有代表性的是通用性指数Generality:

其中,  是专利i在第t年被j类别专利所引用的总数 , 为专利i在第t年被其他专利所引用的总数。该数值越大,说明该专利内嵌的知识越基础,其所运用的领域越广泛,越能被更多技术领域不同的专利所借鉴。

2.复杂网络法

文章在收集了全球1.6亿专利引用数据的基础之上,按年逐个计算每一项专利前向引用和后向引用次数,参考冯克和欧文-史密斯(2017)的计算了每一个专利的加权突破性创新程度指数mCD:

其中,专利i如果引用了目标专利,则  为1,否则为0;如果专利i既引用了目标专利又引用了目标专利曾经引用过的其他专利,则  为1,否则为0;  为i专利在t年的权重;  为t年引用过目标专利的总数,  为t年引用过目标专利以及目标专利后向引用专利的专利总数。当该指数为负时,说明该专利不能替换掉该专利之前引用过的专利,属于补充性创新,当该指数为正时,说明该专利一定程度上替换掉了该专利之前引用过的专利,属于突破性创新,该指数越大说明该专利带来的创新程度越高,从而后续的专利越依赖于该专利的发展。

3.创新质量分析结果

基于以上指标构建方法,本文计算了2010~2020年全国247.5万件发明专利的后引知识宽度指数(Originality)、前引知识宽度指数(Generality)以及加权突破性创新指数(mCD)这3个从不同维度反映专利创新质量的指标。同时,为了保证结果的可信度与可比性,本文同样也将传统的专利引用总量(SumCite)指标纳入分析。本文按照专利申请人的地址、申请时间和自贸试验区政策时间,设置了专利级回归的核心解释变量FTZ_Patent,如果该专利的申请人是自贸试验区内企业/机构且在自贸试验区政策开始之后(即申请人受到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才申请则设为1,否则设为0。同时,本文在回归中控制了申请人、专利类别以及申请年份的固定效应。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自贸试验区政策开始后,区内企业/机构所申请专利的虚拟变量对总引用数、后引知识宽度、前引知识宽度、加权突破性创新指数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说明与未受到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的专利相比,自贸试验区政策开始后区内企业申请专利的原创性、通用性与突破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专利的创新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为了进一步检验自贸试验区政策的“眼球”效应,本文剔除了自贸试验区政策后区内企业所申请专利(FTZ_Patent=1)的样本,并进行了专利—年度的面板回归分析。本文在专利—年度层面构造了虚拟变量FTZ_PatentYear作为解释变量,如果某专利的申请人在该年度受到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则该专利这一年度的FTZ_PatentYear值设为1,否则设为0。回归结果如表11所示,在控制了申请人个体效应、专利类别效应、专利年龄效应与年份效应之后,FTZ_PatentYear的所有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区内企业在政策前申请的专利并没有因为自贸试验区政策的推出而获得更多的专利引用,也不能因为自贸试验区政策的推出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从而成为“看起来”更具有通用性和突破性的专利。这一方面说明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与“眼球”效应相比,科技成果自身的质量效应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也证实了自贸试验区政策对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是真实有效的。

(三)提升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的效用分析:全球价值链升级视角

为了进一步检验企业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文章通过参考阿普沃德(2013)等的研究,利用以下公式计算了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

其中,  表示企业出口产品中所含的国外附加值,  表示企业总出口额,  表示企业一般贸易出口额,  表示企业加工贸易进口额,  表示企业一般贸易进口额,D表示国内销售值。企业进出口值来自中国海关数据,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等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文章在模型(1)的基础上,把因变量改为企业的海外收入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把自变量替换为企业专利被引用总数和被海外引用数,以检验企业科技成果的总影响力与国际影响力对企业海外经营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表12显示了专利引用水平对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的影响。列(1)和列(2)显示,专利被引用总数和专利被海外引用数对企业海外营业收入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随着企业拥有了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其产品和服务具有更高附加值和竞争力,能够进军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吸引更多海外客户和合作伙伴,从而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和业务拓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海外收入和利润增长。其中列(2)企业专利被海外引用数的影响系数比列(1)企业专利总引用数的影响系数更大,说明与被引用总数相比,被海外引用数代表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获得了更大的国际认可,可以在促进企业海外扩张与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列(3)和列(4)中,文章对自贸试验区政策是否在提升企业创新质量,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发挥了调节效应进行了检验,可以发现,企业专利海外被引用数是否高于中位数的虚拟变量(HighOSCitation)与自贸试验区政策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自贸试验区政策开始以后,拥有高国际影响力专利的区内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国际化经营增长规模。自贸试验区通过降低贸易壁垒、提供丰富的优惠政策、激励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遇和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列(5)和列(6)反映了专利被引用总数和专利被海外引用数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的影响。专利被海外引用数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而专利被引用总数的影响系数不显著,说明专利的国际影响力在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上起到了更加关键的作用,如何获得国际同行对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关注与认可,提升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是打破我国企业“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的关键所在。在列(7)和列(8)自贸试验区政策调节效应的检验中,企业专利海外被引用总数是否高于中位数的虚拟变量(HighOSCitation)与自贸试验区政策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自贸试验区政策开始以后,拥有高国际影响力专利的区内企业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


07

结论和政策建议


文章的主要发现如下: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显著促进了区内企业创新产出的增加,并且通过促进企业“走出去”带动科技创新“走出去”,有效地促进区内企业产出更多更具原创性、通用性以及突破性的高质量创新成果,并显著提升了区内企业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区内企业走向全球市场,最终有效地提升了区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竞争力。根据文章的研究结论,文章可以得出以下3点政策建议。第一,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助力中国企业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第二,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第三,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先锋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五链融合。

本文仅作学术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发刊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授权

往期回顾

【前沿文献】第111期 离岸外包与企业间就业两极分化
前沿文献】第110期 评估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来自出口商路线选择的视角
【前沿文献】第109期 在华外资企业利润转移研究——基于企业控制权的视角
【前沿文献】第108期 人民币跨境结算改革与企业出口



--END--

全球价值链研习社

全球价值链研习社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吕越教授研究团队创办,我们长期跟踪全球价值链(GVC)研究,致力于打造专注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公益性学术分享平台。公众号将每周为大家推送国内外前沿文献、团队最新成果以及学术资讯,欢迎更多学术同仁关注和加入我们。

供稿:王陈馨
审稿:敖冉 & 于喆宁
推送:尹路仁

共享学术盛宴

全球创新与治理实验室
全球创新与治理实验室依托教育部战略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的平台优势,紧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开发底层数据指标体系,力争搭建高水平开放和全球治理领域“学术+智库”型数据要素综合研究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