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共情理解孩子,反而会害了他们

文摘   2024-12-04 21:50   上海  

所谓孩子教育的艺术,是在于细微的平衡。
当爱与理解变成无条件的共情,孩子可能迷失在逃避与负面情绪的迷雾中。

爸爸在读 原创:悬崖边

嘿,我是coken。
晚上,我给家里的父亲打了个电话,询问在ICU中的母亲情况,得知她的状况依然不佳,电解质失衡问题依旧严重。
下午,我看到琼瑶(86岁)离世的消息,随即阅读了她的遗言。
心中不禁希望,母亲(乳腺癌骨转移,后期疼痛)在走到生命的最后一程时,能够像琼瑶一样“翩然”离去,摆脱那逐渐让她痛苦的躯壳。
人,有时候,学会面对死亡比学会生存更重要。
但是今晚的写内容和死亡没有关系,只是内心感慨,人生短暂,愿每一个人健健康康。
今天我选择的话题是我们如何在关怀与引导之间找到界限,我觉得应该成为每位家长思考的部分。
1

有时候我们过于理解和共情孩子,反而让他们变得没有原则、毫无底线。

遇到事情时,他们选择逃避,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多。

有一位网友妈妈分享自己的孩子情况。

说姐姐因为解题步骤没写,被老师批评了。

孩子非常不高兴,抱怨道:“明明结果是对的,为什么要批评我?我的同桌连结果都错了,老师也没批评他!”

奶奶安慰说:“奶奶知道你受委屈了,明明对了还被老师说一顿。我去让妈妈和老师沟通一下!”

孩子听了更难过了,说:“老师就是针对我,我不喜欢她!”

这位妈妈和女儿说:“你这次确实没有写步骤,老师没有说错。既然你会做,那以后就把详细步骤都写上去,这样老师也无话可说了。对于老师来说,她本可以不提,直接扣掉步骤分,反正她也没有损失。她指出来是觉得既然你会做,就应该写清楚,没必要扣掉不该扣的分,这是在帮助你!”

用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还原事情的真相,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委屈,也不会觉得老师在针对她。

而且,她也会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今后遇到事情就会积极处理,而不是陷入负面情绪中。

2

实际生活中,孩子如果考试考不好,更不需要过度共情了。

有一次,女儿英语考试没考好,82分,她有点不开心。

我队友会说:“不就是一次练习吗,多大点事?如果你觉得这次没发挥出你的水平,那就好好复习,准备迎接下次的练习!”

孩子需要的是能量,而不是低视角下的安慰和共情

其实,很多孩子考试没考好,表现出的难过,往往是为了迎合我们。

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表现得沮丧,我们就不会再批评指责他们了。

这是一种防御机制

我们再去安慰和共情,其实真的没必要。

明明可能我们比孩子更难过,完全被孩子看穿并利用了。

3

父母过度共情孩子,就是把他们当成了弱者。

这种思维方式会让孩子遇到问题时选择逃避,负面情绪增多,最终真的成为一个弱者。

这里给读者父母们的一些建议

1、设定明确的界限

在关心孩子的同时,设定明确的规则和底线。让孩子明白,虽然你理解他们的感受,但某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2、培养责任感

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一味地为他们辩解。

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面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3、积极引导而非逃避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根源,提供建设性的建议,而不是简单地安慰或包容。

4、树立榜样

父母自身也要展示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

孩子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的积极心态对孩子有重要影响。

5、鼓励独立思考

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这样他们才能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更加自信和坚强。

6、关注长期成长

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过度反应。

关注孩子的长期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写在最后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在关爱与引导之间找到平衡。

真正的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力量,而不是无条件的包容。

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才能在面对挑战时变得坚强、自信,走出逃避与负面情绪的阴影,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订阅《爸爸在读》

每日精选值得你阅读的深度好文

帮你跳过那些不值得阅读的内容

实践智慧 胜于空谈 父亲的认知觉醒


推荐阅读

你越放松,孩子的成长就越有价值

爸爸在读
在平凡世界,向上生长,为未来的你,做榜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