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读 原创:沙滩
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是一个对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有适应能力的人。
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可能经历过太多事,逐渐内化成自己的认知。
孩子看到我们这样活得不错,就会愿意跟随你,变成一个愿意负起责任、有适应能力的人。
剩下的事情,孩子自己会去找到他的出路,这才是良性循环。
生命的适应力是永远对孩子有用的,所以作为我们自己,要重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自己产生变化以后,孩子教育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展现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要让孩子看到,作为父亲是一个能够面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并且具备适应能力的人。
孩子会觉得我们自己这样的生活状态很好,愿意变得和我们一样。
这种正向的影响,会让孩子也成为一个愿意负起责任、具备适应能力的人。
至于未来的事情,孩子会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
一个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会逐渐学会或习得“要么行动、要么接受”的能力。
孩子会变得很灵活,适应力也会变得很强。
当他看到我们自己面对不顺的事情时,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读,甚至从中找到幽默感。
这样,他的内心便有了允许和接纳,最终找到新的出路。
孩子不一定需要成为和父母一样的“学霸”,也不一定为了工作拼尽全力到极限。
那些具体的技能和成绩,他不一定需要学到。
然而,生命的适应力却是永远对他有用的。
因此,我们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重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自身发生变化后,很多教育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我们需要“修好自己的功课”,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状态变好。
当你的生命状态变好后,孩子的成长过程反而不需要过多干预。
如果父母自己活得状态不好,却试图去教孩子,基本上就是妄想。
许多父母在育儿中适得其反,因为他们总是做得过头。
事实上,我们应该避免过于热衷于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忘了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活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中国从古至今教育的核心主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活出一个好样子”。
儒家的传统教育本质上就是告诉我们,父母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活出一个榜样。
如果父母能够活好自己,那么齐家、平天下、治国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道家强调修出一个“真人”,佛家则修出一个“菩萨”,这些都来源于活出生命真正的样子。
而我们当今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延续到工作阶段,却很少有内容与“活出一个好样子”相关。
2
从历史上看,最重要的一件事已经被遗忘,那就是如何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应该有的样子,让生命绽放。
这种能力才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
就像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所说,他并不是在雕一个东西,而是在石头中发现本来就有的形象,然后把多余的部分去掉。
这种“去掉多余”的过程,正是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
“损”就是把那些不需要的部分去掉。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最美的形象,它原本就在“石头”中。
我们需要看到并浮现出这样的形象,而不是一味地从外部搬运知识,试图解决问题。
从生命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为学日益”,而是“为道日损”。
这意味着一种内在自我的清理过程,清理掉那些堵塞的东西,才能让生命的能量流动起来。
这种清理最终会带来一种“空性”。
生命的最高效能,其实就是这种空性。
通过整理、清理,不断减少生命中不必要的杂质,最终变得空灵。
当生命达到空性时,就能够真实地活在当下。
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清理,为道日损,直到最后变成空性。
最好的父母,就是那些拥有空性的父母。
写在最后
如果我们要成为这样的人,首先要让自己变成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并且活出这样的样子,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到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焦虑和担心灌输给孩子,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就会完全屏蔽这些的影响。
最终,我们可能会感到孩子不把自己当回事,而我们与孩子之间便开始产生对抗。
作为父亲,在孩子面前展示积极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我们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和适应能力,还能促使孩子自主寻找人生路径,形成良性循环。
订阅《爸爸在读》
每日精选值得你阅读的深度好文
帮你跳过那些不值得阅读的内容
实践智慧 胜于空谈 父亲的认知觉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