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通过我们的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逐步培养的。
自律是一个在过程中慢慢形成的结果,我们的耐心和支持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嘿,我是coken。
我们对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早早地培养出自律的品质。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内在需求?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情感、心理和个性的发展。
自律并非天生,而是需要时间和正确的引导来发展。
1
大多数孩子天生缺乏自律,这与人类大脑的发育过程密不可分。
当然,天赋异禀的孩子另当别论,但如果父母自身也很普通,就不应过分苛求孩子,而应学会尊重和顺应他们的天性。
如果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就不必期望他能早早地坐在书桌前一小时不动;如果孩子生来内向慢热,也不应强迫他变得善于言辞、社交自如。
违背人性的要求,只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脑科学研究已经表明:10岁以下的孩子主要依赖右脑智力,他们的思维方式感性而发散。
孩子越聪明,发散思维越强,就越难以忍受长时间专注于单一的学习任务。
但在成年人眼中,这往往被视为不自律。
因此,父母要学会“忍”,忍住不给孩子贴标签,忍住不过度批评和唠叨,而是耐心等待,适当引导,让孩子在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律。
要培养孩子的自律,父母需要关注以下四个关键方面:
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赋予孩子掌控感、降低期望值,简化目标,以及自律是后天引导的结果。
1、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
缺乏价值感的孩子,永远无法学会自律,因为他从心底认为自己不重要,自己的时间和生命也无所谓,可以随意消耗和浪费。
相反,学霸们大多与父母关系良好,愿意沟通交流。他们内心坚信:我被爱着,我很好,我很重要,我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
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多鼓励和肯定孩子的价值。
孩子未来如何对待世界,取决于我们今天如何对待他们。
2、赋予孩子掌控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够自己决定如何安排家庭作业的孩子,会更快乐,压力也更小。
从小事上拥有自我掌控权,长大后才能更好地主导自己的生活。
因此,家长不应过度干预、包办一切。
在原则范围内,尽量学会放手,孩子能做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多让他们参与家务和家庭决策。
当孩子反复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他们会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更容易形成自律。
3、降低期望值,简化目标
例如,你原本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看书,只有这些都做到了,才算自律。
现在可以改为陪孩子一起选出两个明确的目标,比如每天读半小时书、每天跳绳20分钟,只要完成这两个核心任务,就算自律。
将难度较高的事情简化为孩子容易完成的,他就不会过于抵触,更愿意行动。
这些能让孩子获得正向反馈。
自觉学习的孩子,是因为在自律过程中早已尝到甜头,他们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4、自律是后天引导的结果
自律,大多是通过家长的后天引导形成的。
与其总是用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判一个孩子,不如学会和孩子一起享受为目标努力的快乐。
目标和结果远不如过程中所获得的更为重要,这种做事的热情和态度,才是自律的关键。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塑造一个理想中的孩子,而在于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自律不是压迫的结果,而是爱与理解孕育的成长。
当我们学会尊重孩子的节奏,他终会在自己的道路上,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
订阅《爸爸在读》
每日精选值得你阅读的深度好文
帮你跳过那些不值得阅读的内容
实践智慧 胜于空谈 父亲的认知觉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