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读 原创:爬雪山
母亲再次住进ICU,晚上医院不允许陪护和探视。
自己在附近找了家小旅馆落脚(父亲最近太累了,让他回去睡一个好觉)。
即便心情不似往常那般阳光,我仍想用最真诚的文字与几十万读者对话。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更能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与自己的责任。
当自己成为父亲后,才真正明白:我们能给孩子留下的,不该仅仅是散落在记忆角落里的模糊印记。
更重要是带着孩子去理解这个世界。
这或许就是为人父母最深沉的责任。
时代真的一直改变,我们对"诗和远方"的追求也在悄然改变。
过去几年经济条件允许时,我们热衷于带着孩子四处游历,追逐所谓的"诗和远方";而今,更多的父母选择务实生存,远方似乎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但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带孩子"见世面"的本质从未改变--生命的互动。
带孩子去骑马、游历名山大川,固然能给予孩子新鲜的体验,却并不能真正决定孩子的成长高度。
正如骑过马并不等同于精通马术,去过的地方多并不代表见识就一定深。
我们作为父母常常把带孩子"见世面"等同于打卡名胜古迹、游历名山大川。
对孩子来说,世界上最深邃的风景,永远不在远方,而在父母的心。
真正的"见世面",是在经历中学会将"人"与"物"相结合,创造有意义的互动和体验。
一个真正懂得"见世面"的人,不在乎去过多少地方,而在于能否在每一次经历中读懂人性,汲取智慧。
至今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见世面的本质都是学习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这是一种资源互换的技能,通过他人获取自己所需的能力。
你会发现如建筑物、美食、博物馆、酒店、交通工具这些表面事物,无论多么豪华,都是"死"的,没有直接的教育意义。
真正的"世面",是通过这些事物接触到的人,以及从这些人身上学到的经验与教训。
这也是自己几天前无意中看到一个宝藏观点,分享可爱的朋友们:
一位妈妈(网友麦太太)在带孩子见世面的过程中,总是亲自示范。
她会告诉孩子:
1、如何与陌生人交谈。
2、如何说服别人达成自己的目的。
3、如何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
4、甚至如何划定底线并施加礼貌的压力。
5、她还让孩子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
确实,bargain/negotiate(讨价还价/谈判)是一个非常好思维方式。
因为面对的是人,每一个人都是和我们一样有弱点、有情绪的存在。
她的女儿今年七岁,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
有一次,女儿在酒店餐厅见到一位顶级厨师,礼貌地说:"Thank you for the delicious food(谢谢您提供的美味食物)。"
当孩子了解到这位厨师和她一样是苏格兰人后,孩子主动描绘了自己想要的甜品,并询问厨师是否可以制作。
厨师随后带她到开放式厨房,与她一起完成了一件小蛋糕。
事后,她对厨师说:"This is not what I was expecting, this is even better(这不是我所期望的,这个更好)。"
整个过程,妈妈没有干涉,但对女儿的表现感到十分赞许。
据说还有一次,她的女儿主动提到班里同学的爸爸是某酒店的高管,尝试联系对方,看看能否获得优惠。
这样的行为,可能有人会简单地用"社牛"来形容,但实际上,这些行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社交范围。
这些有明确目标、经过思考的社会交流方式,表明她正在逐步学会如何合理利用资源。
我们作为成年人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去景点游玩或餐厅用餐,而没有通过与人互动汲取经验,即便走再多的地方,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成长。
就是为什么说带孩子去玩了很多地方,最后只是记忆,而不是成长。
当然,社交能力只是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孩子会在这个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
孩子不会对别人说的每句话照单全收,对于不愿意或不感兴趣的事情,孩子能够果断拒绝。
这些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客观来说带孩子见世面,其实"世面"本身是其次,"父母"才是孩子的脚底板。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为他们提供的坚实基础,而我们有多高,决定了孩子能站得多远。
继续说老生常谈的观点,教育的本质从来都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迪智慧;不是追求表面的光鲜,而是培养内在的成长。
当我们重新思考"见世面"的意义时,或许会发现:最珍贵的不是走过多少地方,而是在每一次经历中,都让孩子收获了与人打交道的智慧,培养了在纷繁世界中把握方向的能力。
这才是一个父亲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人性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风景,教会孩子读懂人心,就是送给他们最好的见世面。
订阅《爸爸在读》
每日精选值得你阅读的深度好文
帮你跳过那些不值得阅读的内容
实践智慧 胜于空谈 父亲的认知觉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