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学习成绩往往是一个正向循环:认知能力带来理解的快感,快感激发学习兴趣,兴趣促成持续投入。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努力程度,而在于努力后获得反馈的速度。
有的人一点就透,有的人却需要千回百转;这不是态度的问题,而是认知方式的区别。
嘿,我是coken。
我们为什么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凡?
因为我们连自己的平凡都未能真正认识。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平庸只是努力不够,却忽视了认知能力的差异。
当然,其实努力也是天赋的一部分。
有的人不会一学就通,但能持之以恒的坚持,这份注意力和精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越活越觉得,人的能量是天生有大小的,就像个口袋或罐子,有的能装很多,有的装不了多少,你硬装,口袋或罐子就破了,也就Game Over。
所以所谓不努力可能也是人的防御机制吧,防止你的身体或脑子出大问题就没得玩了。
你会发现在每一次家长会上,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你们的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还不够努力。"
这话听起来多么温暖人心,却恰恰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实际情况往往与此相反:大多数学生成绩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认知能力的差异。
如果你和孩子参加补课时就深有体会,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往往具有天然的学习优势: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点就通,还总能获得老师的表扬。
这种即时的正向反馈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自然而然就愿意投入更多时间。
所以,与其说是努力导致了好成绩,不如说是理解力带来了学习的兴趣和持续投入的动力。
为什么老师们不能说实话呢?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直白地指出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很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失去希望。
这个善意的谎言,只有那些聪明的孩子和家长才能参透,但他们通常也只是心照不宣,绝不会说破。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会被这个谎言彻底蒙蔽。
2
为什么我们能接受自己的平凡,却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凡?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平凡的,总是认为:"我本不该这么平凡,只是小时候不懂事,没好好学习耽误了自己。"
我们进而觉得:"我的孩子也不该平凡,只要他避免我当初的错误,好好学习,就能卓越超群。"
朋友说,在他初中时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给同学讲题时,有些人一点就透,有些却总是一知半解。
特别是在学习物理时,理解力强的同学往往一听就懂,而理解力差的即便把课本翻烂也难以真正领会。
几何证明题更是如此,解题的关键在于思维的转换能力。
有些同学一点就通,而有些同学即便你讲解得再详细,他们也只能理解这一道题,遇到类似的题目仍然无从下手。
这种情况下,那些学习吃力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呢?他们逃避学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难道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吗?
可在每次家长会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老师反复强调"就是不够努力",第一名家长上台分享经验时也只能附和说:"孩子比较用功。"
他们不得不这样说,否则要怎么说?难道要告诉我们这些家长:"我家孩子就是聪明,所以学习轻松又快乐。"
这显然不合适。
而我们有时恰好又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听完家长会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满脑子"万事俱备只欠努力"的幻想。
我们本身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自己也没有真正经历过系统的学习,对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成绩好到底靠什么,完全没有概念。
我们只能迷信或是说盲信,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一辈子奉老师的话为圭臬:"你不笨,你就是不努力。"
3
我奶奶是个不识字的人,一生只会写自己名字,但她对我们学习特别严格。
她总说:"我要是有机会上学,一定会废寝忘食地学习,绝不会像你们这样整天玩。"
而我的村表妹,因为读到了县里高中,态度却截然不同。
她自己坦言:"我深知学习不是单纯靠努力,更重要的是理解力。我上高中时成绩很差,不是不努力,而是真的看不懂。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不明白什么意思。与其痛苦地学习,我宁愿织毛衣。"
所以,那些指责我们"双标"、"自私"的说法可能失之偏颇。
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故意为难孩子,而是真的相信:只要努力,孩子就能成才。
我们的焦虑源于对教育规律的误解,源于那个美丽的谎言:"你不是不行,你只是不够努力。"
我们不是双标和自私的,我们可能根本没想到"让孩子成材来为自己争光。"
这么远,我们仅仅是着急:"你就差一步就卓越了,为什么不迈出这一步呢?急死人了!"
当然,今天这番话可能会让人不舒服。
但教育的真相有时就是如此残酷:我们必须承认差异的存在,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道路。
与其沉迷于"努力万能论"的美梦,不如务实地帮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领域绽放光彩。
写在最后
以上观点可能有些偏激,但它提醒我们反思:在强调努力的同时,是否也该正视天赋的作用?
去尊重孩子,在读书之余,找到适合他的领域。
这或许能帮助我们建立更理性的教育期待。
毕竟,接受差异、尊重个性,可能比一味追求卓越更有意义。
最后我和很多父母一样,依然选择相信:以绝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谈天赋。
先天不够聪明,通过持续努力是能够补上,也会超过99.99%的人。
订阅《爸爸在读》
每日精选值得你阅读的深度好文
帮你跳过那些不值得阅读的内容
实践智慧 胜于空谈 父亲的认知觉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