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读 原创:滑雪
我们当前在教育上的诸多痛苦,根源在于过度以孩子为中心。
现如今,几乎每个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懂事,而大人则感到日益疲惫。
即便付出精心养育,孩子的表现往往仍不尽如人意,远不如以往那些懂事自立的孩子。
我观点是,去孩子中心化,恢复家庭生活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结婚前有人说,孩子是能治愈一生的礼物,但有时养育孩子却像打地鼠,做什么都可能出错,真让人时刻感到身心俱疲。
自己每天在公司忙碌已经够累了,下班后还要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疲惫不堪的身体还要帮孩子辅导作业、讲故事,忙到孩子晚上十点才入睡,自己才能稍作休息。
若你自己还能在忙碌中保持笑容,肯定是骗人的。
这个时代的信息噪声,一定会让人焦虑。
手机、平板、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如同洪水猛兽。
为了防止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家长们费尽心思安排“有意义”的活动:课外班、游乐场、大自然探索,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即便如此,孩子依然难以放松,一有空闲就抱怨无聊,要求去游乐场、玩手机,或者需要父母陪伴。
这是用爱和心血养育的孩子,怎么变成了高需求、高敏感且注意力缺陷呢?
有一位网友曾分享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过度关注孩子可能是许多育儿问题的根源。
我们常常觉得需要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吸引孩子远离屏幕,持续高质量的陪伴来增进亲子关系。
但这种方式将孩子置于中心,教会孩子通过不断追求外部刺激和娱乐来缓解无聊,甚至减少即时哭闹,反而可能加剧他们对屏幕的依赖,甚至让他们失去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2
说说我自己,当女儿会走路开始,我就有意识地邀请她进入我们的生活,一起协作。
随着她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她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亲子关系非常好。
她因为能帮上忙而觉得自己很有用,像爸爸妈妈一样厉害。
上了幼儿园后,她也非常爱帮老师一起收拾,会安慰哭泣的小朋友,尊重规则,大家都喜欢和她玩。
在我们家,对于看电视和吃零食的限制较为宽松,一般她想吃什么、看什么,我们都会一口答应。
不过,我们非常注意少用语言去管理,而是通过实际行动邀请女儿参与有趣的活动,比如折纸、粘土、唱歌、露营。
这样,她在玩耍时自然不会想起看电视。
其实,你会发现如果总是用语言指令,会让孩子觉得总是没吃够、没看够,从而想要更多。
3
其实,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下面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给读者朋友。
如果我们无法在大部分时间里适当忽略孩子,就很难在他们真正需要时保持警觉,给予全心的关注。
因此,关键在于“去中心化”孩子,允许他们感到无聊,同时也让自己拥有主体性,能够无负罪感地过自己的生活。
1、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家务共享”是从小需要植入的观念。
有时候我们总是迎合孩子的意见,孩子稍有进步我就不断鼓励,结果孩子甚至连拿个香蕉都喊累。
现在,她妈妈直接用事实说明:妈妈做饭,你扫地,分工合作。
2、与“我”相关的事情,不需要商量
对于与“我”相关的事情,无需请求孩子的同意,只需简单告知即可。
有时大人出去和朋友散步,吃完饭去看会电视休息一下,甚至上个去拿一个外卖,都不需要请求孩子的许可。
这样做可以避免显得卑微,保持一家人的健康边界。
3、带着孩子一起参与烟火生活
这种育儿方式被称为“有意识的放养式育儿”。
孩子不仅从直接的指导中学习,还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来成长,无论是去上街买菜、去车店洗车,还是与朋友重聚。
这种观察为孩子成年后的独立生活做好了准备。
虽然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从共生最终会走向分离,但在孩子离家前,父母依然是他们生活中的“船长”,引导他们航行。
4、给孩子大脑休息
例如,外出时不带电子设备,拜访长辈等活动。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休息中的大脑并非闲置,它会忙于思考,特别是他人的心理。
如果我们想培养有同理心、富有想象力、能自娱自乐的孩子,就不要让他们的大脑总是过于忙碌。
通过适当的“无聊”时间,孩子的大脑能够自主发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理解。
5、利用社会支持网络,避免孤立育儿
通过家庭聚会、朋友聚餐等活动,孩子们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而大人们则有时间交流、放松,甚至互相帮忙照看孩子。
与同龄人一起“自由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有诸多重要好处。
尽管这种玩耍看似无目的,但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帮助孩子在社交、合作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得到提升。
真正的教育艺术,在于在爱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只有当我们学会放手,给予孩子适度的空间,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个体。
生活的艺术不仅在于如何培养孩子,更在于如何在育儿过程中保持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订阅《爸爸在读》
每日精选值得你阅读的深度好文
帮你跳过那些不值得阅读的内容
实践智慧 胜于空谈 父亲的认知觉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