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知过剩时代的消费疲软

文摘   2024-11-22 10:22   天津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此文计2300字,仔细阅读大约用时15分钟

来源:笔记侠,文:孙立平,编辑:傅光平

本文系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属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

导读

普遍观点认为消费疲软和内需不足是当前的显性问题,但这种观点忽略了生产和消费的复杂性。实际上,消费不足并非是问题所在,生产过剩可能是由于市场信号错误或企业决策失误,有时问题可能出在生产或供给端。


现在的消费已经超前甚至过度,已经透支,因此需要休息,耐用品也足够,无需立即更换。这不是消费疲弱,虽然很多人因为失业和收入减少而不得已进行消费降级,但总体上的消费尚且正常。

一、产品过剩是现在要面对的真正问题

当前的过剩危机与传统意义上有所不同,它是由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共同构成的。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绝对过剩的因素,它主要由两个主要因素引起。一是持续20多年的集中消费时代已经结束。房地产市场在二线以下城市已饱和或者过剩,2022年汽车产销量接近三千万辆的上限,而产能超过六千万辆。主要消费群体已经饱和,尽管低收入群体有潜在消费欲望。二是急需解决世界工厂产能过剩的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中国的许多产业产能原本是面向全球市场的。然而,市场分解导致部分外部市场流失,内需无法完全吸收这些过剩产品。


产能过剩源于内部消费减少和外部经济压力,大家都在寻求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譬如降息降准或政府发债,但这些措施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仍然需要探讨。


人们常常将当前问题与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相比较,但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中国,尽管经济层面存在类似问题,但企业主要面临的是贷款用于扩大产能后的产品滞销,特别是出口方面。美国断链的影响过于强烈,许多出口美欧市场的企业,短时间还找不到有规模的稳定销售渠道。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三十年停滞,以及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后的长期低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非一蹴而就,有时需要暂停和蓄力。在消费方面,应考虑是否让疲惫的耕牛休息,还是继续刺激。


历史经验表明,从短缺到过剩的转变中,快速刺激措施往往无效,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


要实施结构性改革,包括建立友好的国际环境以维护外部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和淘汰低效产能,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以保持就业,调整利益分配,增加民众和企业的利益,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使财富更多地流向民间,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创造条件。

二、世界工厂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世界工厂是中国国运之所系,是中国国运的命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过去几十年劳动力的大量释放。

中国经历了三个生育高峰期,分别在1950-1957年、1962-1973年和1981-1990年,这三个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超过了2%。特别是1963年,出生率高达4.34%,出生人口达到2919万。随着人口在70年代进入劳动年龄并在90年代末达到高峰,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红利。


这波红利形成的巨大产能,很快进入过剩状态。到1997年,95%的工业品供大于求,家电行业开工率不足30%,导致许多企业关闭,大量工人失业或面临失业威胁。


90年代末,中国实施了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和医疗市场化政策,旨在创造需求,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进入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世界工厂,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即便面临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也相对较小。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同样与解决国内过剩产能问题紧密相关,体现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这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密切相关。


当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这关系到国家命运。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比其他因素更为关键。内需增长有限,真正有增长潜力的是外需。目前,问题不在于内需不足,而是外需疲软,特别是出口表现不佳。因此,维护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至关重要。

三、生产过剩的困境、症结与出路

面对过剩,重要的是转变思路。这个过剩,不仅是对消费说的,对于投资来说,也是如此。过剩已经成为很多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可惜的是现在的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短缺时代,仍然是一味地扩大投资。


短缺时代形成的投资主导型思维。企业贷款和投资积极性低是事实,原因复杂,包括企业家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但这也与普遍过剩有关。


降息后,资金虽然多了,但投资机会有限,因为许多领域都面临着过剩问题。


按照这种投资主导的思维,专家们刺激经济的思路不外乎是两个。一是货币政策,加大货币的供给,增加流动性。二是财政刺激,由政府举债,扩大投资,以激活经济。但无论是货币政策思路,还是财政刺激思路,体现的都是投资思维,而且最终可能都需要通过货币的增量来实现,区别只在于途径的直接还是间接。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已不再适用。尽管它在经济初期推动了增长,但随着产能的大幅增加,这种模式已不再可行。


目前,中国每增加1元GDP就需要大约9元的投资,而十年前十不到5元,90年代则是3元。因此,必须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发展模式,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言:中国需要以持续增长的消费来替代不可持续的投资。


经济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需要重要的转型、制度和政策调整。过去,银行、股市、税收和财政政策主要服务于投资,现在,转向消费导向意味着这些方面将经历重大变革。


不断增长的消费来源,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就业是经济和民生的核心,必须优先考虑就业,努力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它源于就业,工作能让人内心安定。虽然产业升级是趋势,但也要保护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传统产业。


为了增强消费力,还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升居民收入比例。虽然个人之间贫富差距问题很重要,但从促进消费角度看,国民收入在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分配更为关键。


股市应成为投资者获利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企业的融资工具。同时,应通过政策稳定房地产财富预期,鼓励有房者消费,帮助无房者解决住房问题。

拔地万重清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阅后点赞是您的鼓励,转发是播撒福音!

关注卓有识度,即时分享有价值的商业思考与感悟,致力于为企业家提供商学思想、管理方法和最佳实践,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一次真诚对话,破解企业转型升级的困惑

二维码的背后,是千人咨询师的智慧分享

咨询热线:153 0219 3605


卓有识度
传播管理实践与商业原生态案例,分享有建设性价值的商业思索、观察、见闻、感悟、阅读和心灵,致力于为各类组织和企业的成长提供思想动力和人文关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