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文摘   2024-11-08 10:20   天津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此文计2000字,仔细阅读大约用时7分钟

来源:识局,文:刘俏,编辑:傅光平

本文系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属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

导读

最近二三十年时间中,全世界都面临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足的挑战,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从这个视角窥视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处于什么程度

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作为指标可以发现,美国拥有世界最好的研发,最强大的基础研究投入,也有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最近二十年,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只有0.5%左右,疫情期间甚至下滑得更厉害一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长期经济增长只有1.5-2%。


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基本上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都不足。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工业化时代大规模生产的规模效应,对成本的节省、对技术的应用场景会带来很多有利的空间,而一旦工业化完成之后,服务业占比会提高,但服务业领域基本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因此,再想提高生产率就变得比较困难了。


中国在2010年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就在那年,中国超过了美国和日本,成为了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和产值最大的国家。2010年到2019年的十年时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速从过往的4%一直下降到现在的1.8%。


一般来讲,全要素生产率贡献40%的经济增长,甚至更高一些到50%都有可能。如果增速降到只有1.3%,这就意味着长期经济增速只有3%左右。从这个角度上看,外界对中国的普遍看法是中国到顶了,终于完成了工业化,步入到美国的发展轨道上(美国过去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到1%)。


但是,中国跟美国不太一样的地方也很多。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未来还有一定的空间保持这样的增长,现在是GDP的27%,相当于是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0%左右,而美国的制造业只有GDP的11%。奥巴马时代,美国政府提出再工业化的口号,希望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因为他知道美国要提升增长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需要非常庞大的生产场景,需要工业化来支撑生产率的增长。美国折腾了十几年,特朗普时代结束的时候,制造业占到GDP的比重从12%进一步下降到11%。

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优势

除了制造业的比重还比较高,还能带来一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可能性之外,其实中国再工业化有两个不同的内涵:一是所有行业都可以通过能源转型、数字化,再重新做一遍;二是数字经济、碳中和背后都是海量的投资。


如果说中国要到2060年完成碳中和,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降到零的话,大致的投资规模应该不低于300万亿人民币。折合到现在大概也就不到40年时间,每年平均投入将近10万亿人民币的体量。


现在的房地产投资从16万亿、18万亿下降到现在的10万亿,下降的这部分完全可以通过新兴产业的投资填补。


从这些角度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动力相对而言是比较完整的。


另外,中国在基建层面会有很大的优势,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市场


比较重要的领域往往资本回报不高,像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如果是私营资本去投,资本收益率只有2%左右,这么低的收益率,任何一个私营资本很难去做。


但基础设施的投资,社会回报很高,没人能否认高铁的出现,带动了很长的产业链,让产业链上下游很多企业、很多行业得到了巨大的成长机会,背后的社会回报很高。这样的一些行业特别契合国营资本或者政府主导的投资介入。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而且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好的拉动效果,主要在于私营资本跟国有资本,或者说政府跟市场之间各得其所,找到了相对应的一些擅长领域,最后形成一个强大的投资强度,形成强大的投资率,拉动中国完成工业化进程。

三、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预期

中国相较于美国而言,到底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还有没有可能恢复到2%以上,推动我国在未来10-20年保持5%的增长,答案是比较乐观的。


首先,中国的制造业还要向装备制造业做转型,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所有行业通过数字化、能源转型都可以再做一遍,叫做再工业化,这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进而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可能性。


再次,在基建层面上,伴随着数字化、新能源,再工业化的过程,需要新基建,包括5G、6G,未来算力等,这些投入是个海量数字,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可能性。


第四,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低下,通过高水平的开放和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变革,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海量提升空间,这本身会形成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


这些合在一起基本上可能就揭示出一个不同的底层逻辑。按照美国的发展逻辑,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只有不到1%的增长率的话,就会出现外界的普遍观点中国到顶论


中国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因为上述诸多结构性因素的存在,还可能有不一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2%左右的增速,中国经济的前景是不一样的,跟中国到顶论比较是不一样的前景。


很多人提到新质生产力。在全世界都面临生产率不足的挑战时,中国政府提出了系统的应对方略,那就是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的革命性变革,通过科技创新跟产业创新的联动,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走出一条跟欧美国家迄今为止不一样的道路。


从理论上讲,这是个系统性应对全球增长不足的战略。

德不孤,必有邻。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阅后点赞是您的鼓励,转发是播撒福音!

关注卓有识度,即时分享有价值的商业思考与感悟,致力于为企业家提供商学思想、管理方法和最佳实践,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一次真诚对话,破解企业转型升级的困惑

二维码的背后,是千人咨询师的智慧分享

咨询热线:153 0219 3605


卓有识度
传播管理实践与商业原生态案例,分享有建设性价值的商业思索、观察、见闻、感悟、阅读和心灵,致力于为各类组织和企业的成长提供思想动力和人文关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