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此文计3000字,仔细阅读大约用时10分钟
来源:管理百家论坛,文:苗兆光,编辑:傅光平
本文系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属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
导读
解决高管从哪来的问题,首先要清晰在什么时间和空间上讨论这一问题。譬如,高管能力不行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能力的提升至少需要一定的时间;若是基本素质不行,则需要有更长时间内的打算;如果仅是认知不行,那就是个短期问题。关于空间概念,要考虑有多大的自由度来做这件事,可能公司的资源所限、能力所限,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只能凑合使用并不顺手的人。时间和空间是可以转换的:可以用更长的时间,换取更大的做事空间。
从长期考虑,一定要把高管人才的继任计划列入发展蓝图,即战略层面做规划。
一、高管团队继任计划是公司一级战略
一般人才批量处理,按标准操作;高级人才柔性处理,个性化解决,因为高级人才是异质资源。每个公司的高管都具有其独特品质,这一人力资源,不同于别的企业资源,在别的市场上难以获得,培养周期又长,所以属于核心竞争力之一。战略理论里讲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公司拥有的对战略有用的,对成功有用的,难以获得的,很难复制的资源。每个企业的高管都是异质资源,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强将手下无弱兵,高管队伍不行,带出来的人也强不到哪去。高管团队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张力,在公司的地位仅次于企业家精神。既然是资源,就有办法不断改善。
企业家精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企业家是增长的直接载体,企业家没有信心干事,再多再好的机制也没用。历史上发现企业家精神的人是经济学家萨伊,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首次提出冒险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家创新整合资源的能力,二是管理能力。早期的企业家精神既包含了现在讲的企业家精神,也包含了高管管理的才华才能。
直到科学管理年代,出现了熊彼特、德鲁克等人,又把企业家精神和管理区分开。高管解决的是公司高层的事情,有些高管本身就成为企业家,有些CEO虽然是职业经理人,但同时也是企业家。
高管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因此要纳入到战略管理。企业要像管理战略一样管理高管团队的继任计划,需要分析其未来,分析高管的建设和策略,纳入规划投入资源,一层层地做晋升和培养。
二、人才战略管理的几个关键
1
以终为始做投放
要预测未来高管团队的素质是什么,需要用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聘为高管,现有的高管什么时间会退出。人都有生理的限制,总有一天会退出。未来对高管的要求也会更高,这是终,即目标。由此终倒推过来,反向设计怎么在长期上获得这些人。有些人才,如果他身上的某些特质无法在企业内通过培养得来就必须投放。
譬如某餐饮企业,认为店长是战略性人才,因而做了店长培养规划:三年开店500家,需要相应的店长。企业现在店长的成长轨迹是,服务员干跟着企业一路走来,从服务员开始,表现好被提拔成前厅经理,再向前是店长助理,最后成为店长,一共四步。企业按此路径列了职业生涯通道,服务员—前厅经理—店长助理—店长,做了规划,然后素质模型中间也列了培养计划、轮岗计划,但几年后却没培养出几个人来!很多服务员虽然工作很好,但身上没有经营和领导力的素质。虽然业绩干得好,提上店长后并不能满足店长的要求,做服务员特别能干,做店长就云里雾里。这时就要用高层的人,先把有潜质的人投放下去,在这里进行筛选。
人才需要投放。因为有些难以获得的禀赋、一些专属知识、底层素质,只有一部分人具备。如果高管队伍的底座多是低教育履历的人,将来你的高管视野不会开阔到哪去。对高管的特殊要求,比如归属于企业,高学习力,高领导力,复合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等,这些既需要投放,又需要在管理中让他建立这种能力。
投放的方式之一,是把公司可能的业务范畴内相关专业高素质的人往下投,一定是在高层的视野下投,并形成基层和总部的人才对流。京东会先投放到总部,在总部建立宏观视野之后再到微观,在微观层面行事时就具备整体视野,很容易把一个局部工作做得有意义且有高度。有的企业先投放到基层,建立业务质感,再到总部来历练。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高层的视野之下投,给人才提供机会,而且要注意高比例投放。
2
选拔与培养相结合
任正非讲过,干部是选拔出来的,培养是赋能。其实培养跟选拔是二合一的。选拔,有一些原则:一定要在硬仗中选,哪些任务打得艰苦,这些任务打赢了,其中的干部我们要去选拔;看不同环境下的历练,检验一个干部有恶劣的环境,有顺利的环境,一定要在不同环境下看其适配能力;高层需要复合能力,不同性质的工作也可以用来检验。
德鲁克讲过,美国总统的选拔机制有严重问题,使得美国的总统太容易在参议院里产生。因为众议院人多,四五百人,每个众议员出头露面的机会就比较低,参议员只有一百个,经常被媒体曝光,所以知名度高,容易当选。他认为这对美国风险太大了,因为参议院的人都是在辩论当中脱颖而出的,很能滔滔不绝,很容易获得民众的好感。但是当了总统以后,真正考验他的不是平时的大量决策,关键是考验其在紧急关头做出的决定。就像飞行员在平飞时很少出事,但在起飞降落遇到紧急情况时就容易出事。这种能力如果没在硬仗或不同环境中去历练,是肯定出不来的。
对高管来讲,关键是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他是在复杂中做决策的,还要在关键事件中检验,在高绩效团队里选拔,在战略的关键成败领域里进行选拔。这些选拔领域,也是培养领域,我们必须把那些有潜质的人放在这些环境去历练。
人才的培养不是给每个人都提供轮岗机会。对多数没有晋升可能、不承担更高责任潜质人,要强调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下去,做深。选拔与培养跟投放是匹配的。
人的成长有自己的路线图,把他投放下去培养,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突然有一天他的追求变了,他的规划变了,他重新发现了自己,就不一定按照所讲的步骤走。规划只是一种假设,现实适配过程中人是流动的,另外战略和业务也是流动的,规划的战略、业务也会跟环境适配,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做出调整。
3
在盘点中优化
上述变化有可能会使企业的人才培养继任计划不匹配,不能正常履行,这时就要做人才盘点,盘点人的进展情况,盘点在每个层面储备的人够不够。同时要评估战略的变化,把二者相匹配,在盘点中再调试、优化路线。
4
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
有了人,有了投放,有了选拔和培养,有了盘点,还要有环境。所谓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下一个有生长力的豆子,要想长好,必须有水分,有阳光。对企业而言,要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因为人有成长的动力,只要技术措施到位。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有利于文化场形成?任正非讲得很有穿透力,要让人才脱颖而出。企业里如果一个干部不行,肯定是人的问题;如果是一群干部不行,一定是环境出了问题。环境建设要遵循三点:
一是基于市场的分配机制。环境里一定是讲贡献的,离开贡献一切为虚,这是个基本原则。企业内部,衡量所有人的最终标杆就是贡献。业绩是现实贡献,能力是中期贡献,态度是长期贡献。有好的态度就会去学习,就能获得能力、创造绩效,能力是给未来创造绩效积攒的条件。绩效是现实的,一定要在企业内部创建以贡献为基础的规则和文化。
二是基于职业化的人际关系。本质上,企业内部是讲互补和贡献的市场机制。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本质上还是职场关系。职场关系的实质,还是相互做贡献。行为规则是职业化。
三是基于制度化的治理环境。要让员工职业化,企业首先要制度化。企业中上下级之间也是分授权关系,也要按规则来运行的治理环境,分授权本质是契约关系,有了契约,人才就有稳定的成长环境。
企业发展须平衡好长期于中短期的关系,做到短期见利见效,长期具有发展的战略意义。
得言不可以不差,数传二百微黑,黑为白。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阅后点赞是您的鼓励,转发是播撒福音!
关注卓有识度,即时分享有价值的商业思考与感悟,致力于为企业家提供商学思想、管理方法和最佳实践,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一次真诚对话,破解企业转型升级的困惑
二维码的背后,是千人咨询师的智慧分享
咨询热线:153 0219 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