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法宪之墓

文摘   历史   2024-11-24 18:03   云南  

引言
2004年10月17日,下午的15:58分,吴法宪病逝于山东济南的齐鲁医院,享年89岁。
在他去世后不久,儿女们把他的骨灰带回老家,安葬于永丰县君埔乡的大安村,这个宁静祥和的小村庄位于江西境内。
01
1915年8月25日,一个小男娃出生在一个名叫樟坑村的小村子里,这个小村子位于江西兴国县的南坑乡。小男娃出生在一个姓吴的普通农家,他刚出生的时候,吴家在隔壁县的大安村新修了三间新房。
因此,吴父和吴母给小男娃取了个小名,叫“新福生”,意思就是新生的福气。这个小男娃的大名叫吴臣清,后来改名为吴法宪。
新福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着家人搬迁到了永丰县,在这个小县城的大安村扎下了根。因此,吴法宪虽然出生于兴国县的樟坑村,但是他的籍贯是在永丰县。
吴家在父亲和母亲的操持下,盖起了三间新房,吴家的祖父母、弟弟弟媳一大家差不多十口人住在一起,在村里也是属于比较兴旺的家族。等长到学龄阶段,吴法宪进入村里的私塾,念上了书,识得了一些字。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村里的娃能念上书,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
不过,吴家后来还是败落了,因为祖父生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不仅掏空了家财,还欠下了不少外债,到最后还是没有挽救回老人的命。
才上了不到三年私塾的吴法宪,就不得不辍学放牛。虽然离开了学堂,当起了一个放牛娃,不过吴法宪好学的心并没有消退。
这个小男娃赶着牛儿去到村外,牛儿在村外的草地上吃着草,而小男孩就拿着竹竿,蘸着“黄汤”在大石头上写字。所谓的“黄汤”,其实就是他用村外小河边挖来的黄泥土,掺和一些河水,搅拌搅拌而成的。
村里有个大娘会染布,小男孩会在大娘染布的时候,去索要一些她染布剩下的,那些不要的染布水。这些得来不易,有着颜色的水,就成了小男孩的宝贝。
在村子外面有一整片的大竹林,小男孩寻摸到一根合适的竹子,用小刀切断,在稍微加工一下,剔除细毛和凸出的竹刺,就成了顺手的一支“竹笔”。
1930年,长到十五岁的小男孩,带着几个小伙伴参军入伍。
这一走,下次回来已经是整整三十年以后的事了。

村外那一片竹林、村外清凉的小河水,以及小河上简陋的小木桥,在三十年后迎来故人,却早已是物是人非。

竹林没了,漏出一片泛黄的黄土,小木桥也没了,只有空荡荡的河水,在寂寞的流淌。吴家的三间老屋子也没了,早就在三十年代,他参军入伍后没多久,就毁于战火;就连宅基地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稻田。
自打15岁参军背井离乡后,吴法宪整整三十年都没回过家乡。
1960年,阔别家乡三十年后,吴法宪才请假踏上家乡的土地,这一年,他45岁。
02
吴法宪第二次回乡的时候,是44年以后的事了,这时候的他已经化成了一捧骨灰,由子女们带回家乡安葬。
吴法宪的墓地在一个小山头上,毗邻着一条小河,在他的墓地不远处,长着一颗郁郁葱葱的大樟树,有着百余年的树龄。他的墓地选址不是很偏僻,大约走个两里地,就有一所小学,以及散落着一些民居。
吴法宪的墓地,整个面积约有一百多个平方,墓台和周围的栏杆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在墓地的正中间,立有一尊他的半身铜像,这铜像身穿将军制服,目视远方。

这尊半身铜像的基座上,写着一行字:吴法宪将军,陈绥圻立。

陈绥圻是吴法宪的妻子,两人相差八岁,陈绥圻19岁那年就嫁给了27岁的吴法宪,自此两人一直携手余生。丈夫去世的时候,陈绥圻81岁,丈夫的晚年离世之前,一直住在医院里,躺在病床上,每天几乎都是处于昏迷的状态。
儿女们知道父母的感情深厚,担心母亲看到病床上的老伴,情绪低落影响身体,所以都劝阻母亲,让她不要去医院;老人的一切事由,自有儿女们操持。
在丈夫去世后的七年后,陈绥圻也因病离世,享年88岁。

贱议你读史
八零后老腊肉为你说史
 最新文章